大學校慶何以如此之濫
我國大學校慶熱必須降溫,盡快回到常態。國家應通過高等教育立法,或由大學管理章程規定,只能50和100年(以后類推)才能舉辦校慶。大學的校慶必須圍繞著學術開展,重在反思學校工作的錯誤和失誤,倡導開展各類學術爭鳴,廣泛聽取師生和校友的批評與建議。在平常年份,把校慶日變成開放日和接待日,成立一個接待組,接待回校參觀的各個時期的校友,引導他們參觀和尋師訪友,實事求是地介紹情況,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采取這些措施,既可以恢復實事求是的學風,又能使校慶有利于學校的建設。
(見《同舟共濟》,劉道玉/文)
需走出對教師“道德捆綁”的誤區
教育部曾發布消息:今后所有教師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冊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師德、業務考核以及教學工作量考核,而師德將作為首要條件,實行一票否決。師德表現也要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定期注冊、績效考核、職務聘任、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
網上曾展開關于“教師節收禮”的大討論。其中有吁請教師不收禮的,也有聲討教師節日“腐敗”的,依然是家長很糾結,教師很無奈,公眾對師德很期待。然而,總是扛著“道德”大棒對教師揮舞,估計很多教師看了也覺得鬧心。要知道,道德更多還是用來律己的,不是拿來捆綁別人的。其實,能不能讓教師成為具有獨立精神的現代公民,才是能不能迎來師德真正轉身的關鍵。
教育部推出制度約束,把師德當成教師定期注冊考核的首要條件,這比習慣性地喊師德口號要強,更比經常展示累死講臺的教師英模要好。教師也是人,尊重教師的人性,必須尊重教師的尊嚴與權利,而不能讓教師去承擔起無限責任。以制度的激勵與約束,來厘清教師的權利與責任,才是師德的真正落點。
真正理性而有效的師德考核,必須走出長期以來對教師缺少人性關愛的誤區,建立在充分尊重教師權利的基礎上,來真正賦予師德新的時代元素。要知道,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與道德的價值體系在不斷發生變化。道德的口水里,往往缺少起碼的人性與倫理。現在應走出長期以來對教師“道德捆綁”的誤區,不能一味地給教師挖“道德陷阱”,那樣的話,異化教師精神人格,最終代價仍會轉嫁到下一代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很容易成為教育體制弊端的替罪羊。比如,說到教育腐敗,很多人會把板子打在教師身上,其實腐敗的很多都是教育官員,而不是普通教師。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改革長期停滯不前,應試教育無法完成向公民教育轉身,也造成很多教師無法擺脫權力干預,甚至造成很多教師精神人格的某種“分裂”。
(見金羊網,單士兵/文)
中國文化的五個特征
在我看來,作為傳統的“中國文化”有五個特征非常明顯。這些文化構成了中國,尤其是漢族中國文化的特征,使漢族中國文化跟其他的文化區分開來。
第一,是漢字。漢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通行而且有數以億計的人在使用的、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文字。漢字使用者的一些思維和表達習慣,是使用其他文字的人所沒有的。
第二,從“家庭”、“家族”放大至“家國”而構成的社會形態,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儒家倫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是中國獨有的。雖然周邊也有一些國家接受過這樣的制度與文化,但不像中國這樣強烈。
第三,是儒釋道的“三教合一”現象。世界上其他宗教往往有絕對性和唯一性傾向,但在中國,不同的宗教卻能夠在政治力量下彼此共處,或者混融。孔子、老子和佛陀可以坐在一起,信仰可以交叉。
第四,中國文化有一套以陰陽五行為基礎衍生出來的觀念、技術和信仰,并滲透到各個領域,這是其他文化圈所沒有的。
第五,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人以自我為中心想象世界,在政治上形成了朝貢體制,在觀念上鑄造了天朝想象。這一直影響到現代中國人對于世界的看法。
(見《解放日報》葛兆光/文)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