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呼喚充滿活力的新課堂,也呼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評價語言,是激發學生個體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如何使用積極的課堂評價語,有效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精神成長呢?
一、幽默語言——讓課堂充滿溫馨
幽默往往更多來自童心而非世故。教師幽默、風趣的話語如沁人心脾的春風,如滋潤成長的甘霖,清香撲鼻,雋永甘甜。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教師恰如其分地運用幽默語言,容易緩和師生間的緊張氣氛,能使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處理矛盾,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教師只有懷著一顆童心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幽默中喚醒童真,在幽默中共享童趣。
如童話課文《小稻秧脫險記》中的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過后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
可是,在于永正老師的課堂上,一位學生讀這句話時聲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氣”。于老師開始評價:“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強,要么我的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噴灑一下?!闭f完,他又朝該生身上“嗤嗤”地噴了幾下。(全班同學哈哈大笑)
生: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這位學生耷拉著腦袋,喘著氣。)
師:我聽到你喘氣了,但是聲音仍然很大,說話的聲音這么大,能算完了嗎?(學生又笑)
生: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小聲地斷斷續續地)
師:好,掌聲鼓勵。這就是“有氣無力”??!
在此,于老師喚醒自己內心的童真,將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仿佛已經成為童話中的人物。在他充滿童心的幽默評價下,朗讀的學生也仿佛成了童話中的一員,一下子讀得神形兼備,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詩意語言——讓課堂充滿靈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n堂上,老師飽含濃郁情感,富有詩意的語言,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極強的感染力。而富有激情的語言來自于教師內心深處對學生真正的尊重和賞識,來自于教師真摯的師生情意和對學生的拳拳愛心。發自內心的賞識與鼓勵學生,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欣賞他人、相信自己、積極向上的品格,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請看一位教師教學《望天門山》的片段:
師:你們已經完全進入詩中所描繪的境界了,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這可是朗讀的最高境界啊!
師:(全班配樂朗讀)此時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真想把這迷人的景色畫下來。
師: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畫家了!
生:我想用攝像機把它拍下來。
師:把這動人的鏡頭永遠地珍藏起來,非常值得。
生:我想歌唱這迷人的景色。
師:那你能不能唱兩句?
生:天連著水,水連著天,天邊的云霞多么美麗……
師:你很有音樂天賦,唱得也很有味道!
生:老師,我能自己編一首小詩嗎?
師:當然可以。
生:一道夕陽鋪水中,水天一色兩悠悠。孤鴨遠飛余暉盡,惟有江水天際流。(掌聲)
師:你最崇拜的詩人是誰?
生:李白。
師:那你就是“小李白”了。(生歡喜得不得了)
“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畫家了!”“你很有音樂天賦,唱得也很有味道。”“那你就是‘小李白’了?!薄瓦@樣脫口而出。多么富有詩意的語言。此時此刻學生一定心潮澎湃,思緒飛揚,沉浸在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中,且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三、智慧語言——讓課堂充滿活力
課堂隨機評價表達的是最直接的感受,是課堂中對學生影響較大的過程性評價,它是課堂學習的催化劑和點金石,也是課堂師生情感交流的紐帶。在課堂教學中,用智慧的語言,恰如其分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準確的評價,能使課堂充滿活力,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
如一位教師讓學生用“尾巴”一詞口頭造句,一學生不假思索地站起來回答道:“人是有尾巴的?!彼脑捯魟偮?,全班同學和聽課老師都笑了起來,使得這個學生頓時臉漲得通紅,頹喪地低下頭。不料,這位教師卻親切地說:“你能積極發言,很好。你造的句子從語法上講沒有問題,然而從科學上講,籠統地說人是有尾巴的不夠妥當,因為現代人是沒有尾巴的。如果改成‘人類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敝v到這里,全班學生和聽課老師頓時活躍起來,顯出滿意的神情。而這位教師又繼續說道:“不過,說‘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錯,我們平時不是會講‘他有了點成績就翹尾巴’這樣的話嗎?大家想一想,這里的‘尾巴’和我們說的‘人類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的‘尾巴’是不是一個意思?”于是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正是這位教師即興發揮,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從容駕馭課堂,才使學生增長了知識,啟迪了的思維,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边@句話精辟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是詩,那么教學語言無疑是流動著的韻律;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是樂,那么教學語言無疑就是跳動著的音符。用真誠的評價語去喚醒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用靈動的評價語點燃學生熱愛語文的激情,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如詩如樂,充滿激情,充滿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縣金谷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