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是英語教師,但喜愛閱讀中文文學作品。在一次閱讀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資料中,我被一篇閱讀鑒賞的內容吸引住,讀完以后感覺心中有一股力量被默然觸動,引起了我對學生獨立能力培養的思考,和對自己作為年輕教師在對學生德育方面培養的感悟和反思。
文章介紹了一種名叫“雕鷹”的雄鷹,它們生活在遼闊的亞馬遜平原之上,被美稱為“飛行之王”,其飛行時間之長、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堪稱鷹中之最,被它們發現的小動物,一般都難以逃脫捕捉。但是,在這壯麗的飛翔后面,卻蘊含著滴血的悲壯。
當一只幼鷹出生后,沒享受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經受母親近似殘酷的訓練。首先,幼鷹在母鷹的幫助下學會勉強的飛行,然后必須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訓練,否則就不能獲得母親口中的食物,這只是歷練的第一步。第二步,母鷹把幼鷹帶到高處,或樹邊或懸崖上,然后把它們摔下去,有的幼鷹因膽怯而被母親活活摔死,但母鷹不會因此而停止對它們的訓練,母鷹深知:不經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們就不能飛上高遠的藍天,即使能,也難以捕捉到食物進而被餓死。第三步則充滿著殘酷和恐怖,那些被母親推下懸崖而能勝利飛翔的幼鷹將面臨最后的,也是最關鍵、最艱難的考驗,因為他們那正在成長的翅膀會被母鷹殘忍地折斷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從高處推下,有很多幼鷹就是在這時成為飛翔悲壯的祭品,但母鷹同樣不會停止這“血淋淋”的訓練,因為它眼中雖然有痛苦的淚水,但同時也在構筑著孩子們生命的藍天。
有的獵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地把一些還沒有來得及被母鷹折斷翅膀的幼鷹帶回家里喂養。但后來獵人發現那被喂養長大的雕鷹至多飛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來,那兩米多長的翅膀已成為累贅。原來,母鷹“殘忍”地折斷幼鷹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決定幼鷹未來能否在廣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關鍵所在。雕鷹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強,只要在被折斷后仍能忍著劇痛不停地振翅飛翔,使翅膀不斷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則似神話中的鳳凰一樣死后重生,將能長得更加強健有力。如果不這樣,雕鷹也就失去了這僅有的一個機會,他就永遠與藍天無緣。
沒有誰能幫助雕鷹飛翔,除了它自己。
文章讀到這里,我沉思良久,想到了我班上的孩子們,想到了作為年輕教師的自己。
世間萬物的生命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想到幼小的雕鷹,我馬上聯想到我們班那些十四五歲的孩子們,他們充滿活力,拍著稚嫩的翅膀面朝知識的殿堂和理想太陽升起的方向躍躍欲試。大部分的孩子來自比較富裕的家庭,父母從商的比較多,正因如此,長期在外忙碌的家長把孩子安排在學校寄宿,這樣我便成為了這三十多個孩子一周之內見得最多、相處時間最長的大人,也是他們所依賴的對象。將心比心,我是名副其實的“小家碧玉”,自小被養在深閨,在父母的保護之下長大,念書時是受“萬千寵愛”的優等生,師長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自小樹立起“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觀念,常感動,常悲憫,用仁愛的眼光看眾生,所以,面對著我們班的孩子,我會想,別人的孩子做功課不懂可以回家問家長,在學校的喜怒哀樂都可以與父母分享,可以撒嬌,從父母身上得到慰藉與安撫;但寄宿班的孩子就與這些好事無緣。這種疼愛的責任,便落在我這個班主任的身上,我要把父親的安全感和母親的溫暖奉獻給班里的孩子們。
但是此刻回想,我這樣做,便與那動了惻隱之心的獵人毫無區別,孩子們也許永遠不能飛得更高。
失敗對理想的動搖,挫折對意志的打壓,漸漸讓我懂得了學生成長的規律,也認識到自己在教書育人方面的不成熟,若我們雙方都不能忍著眼前的劇痛繼續飛翔,我們都無法飛向成功。我曾在班會課上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你們所經歷的,我也在經歷,而且我敢肯定我比你們更痛。你們還小,不明白老師為什么對你們面面俱到絲絲入微,對你們如此嚴格、如此苛刻,但你們必須堅持,把被我折斷的翅膀展開,不斷拍打,讓羽翼長得更長更健壯?!?/p>
我曾經與一部分同學談過心,他們認為父母把自己放在寄宿學校的這種行為是不負責任,會恨父母,但現在我知道,也敢肯定,他們將來會感激父母。
正如我自己,也感激生活,感激我所接觸的人們,一點一滴的打擊都在把我的觀念慢慢改變,把我的激情漸漸冷卻,把我的意志逐步消磨……但是人生的道路還是需要闖,需要義無反顧,即使我的翅膀被完全拔掉,我還有用雙腳去踏平滄桑,用雙手創造明天,步步開拓,一步是辛勞和忍耐,另一步是希望與愛。
我曾經認為我可以幫助孩子們學好,若他們想要翱翔藍天,我作為他們的翅膀也好,或承托他們的風也好,都能幫助他們。如今我感慨,任何人都不能靠他人成功,靠父母不行,靠老師也不行。
沒有誰能幫助雕鷹飛翔,除了它自己。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金道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