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對基礎教育提出的新課題。它是廣大少年兒童獲得了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利后對教育所提出的新希望,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的一個新高度,是人民期盼公平地獲得優質教育權利的利益訴求。均衡教育相對于素質教育而言,是新時代的又一個教育高標。幾年來,許多地方在探索均衡教育之路上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也獲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均衡教育真正要深得百姓的擁護,至少先要認真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師資均衡的最佳路徑
有人說,均衡教育的命脈是師資的均衡,這無疑找準了均衡教育的關鍵所在。確實,要提高學校的硬實力,只要有錢就行。但要提高教育質量,作為軟實力中的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從一定程度講,教師素質決定學生素質。正因為如此,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師資均衡的多個思路與辦法。目前各地在師資均衡上的做法,主要有以下6種方式。
支教式。優質學校派三五名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一年左右。此種形式多是學校為完成教育主管部門的任務而為之,時間短、數量少、影響弱。三五個教師要影響和改變一所學校或該校多數教師的教育觀念何其難哉!
上掛式。薄弱學校按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派三五名教師到優質學校掛職任教一年左右。照樣是時間短、數量少、影響弱。一年的學習時間很難領會優質學校的文化,多半僅是了解皮毛。再則,幾位上掛教師即使在教育教學觀念上有大的改變,回到原校后,如果領導不支持,又被迫適應原來的學校文化,要想影響改變本校教師,很難奏效。
交流式。優質學校定期派人到薄弱學校進行教學和教研交流,一年兩三次。這種形式盡管也有教師上課、評課,也有雙方教師的交流乃至專家學者作報告,但同樣因為次數有限,效果不明顯。
結對式。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牽線下,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由于是教育部門“強扭的瓜”,加上沒有硬性的考核指標,多是流于形式。
集團式。以優質學校為航母,收編多個薄弱學校作為總校下的分校。分校人財物全部歸總校管理,統一調度人財物資源,統一教職工利益分配,統一考核評價集團所有學校的成績。盡管分校也是獨立法人,但必須在總校的領導下因地制宜地發展。從目前來看,這是近幾年各地在實施均衡教育探索之路上較好的做法之一。由于人財物在總校的統一調度之下,因而能盡可能大的在師資均衡上做到集團內部的公平。
兼并式。優質學校兼并薄弱學校,薄弱學校師生及所有校產全部歸并到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的校名、領導班子皆不復存在。這也是實施師資均衡的較好做法之一。它時間長、穩定性好、教師進步快。
從以上6種師資均衡方式來看,前四種已漸成明日黃花,后兩種有星火燎原之勢。“集團式”與“兼并式”在許多地方收到了良好效果,有的地方已成了均衡教育的樣本,被相關專家評為是目前實施均衡教育的最好做法。但是,這兩種方式是不是均衡師資的最佳途徑呢,恐怕不敢斷言。首先,集團能無限擴大嗎?如果集團能無限擴大,一個縣一個小學集團可以嗎?一個初中教育集團能行嗎?那樣,集團總校長不就是教育局長嗎?我想,集團也是有一定規模的。其次,城鄉集團化或城市兼并農村學校可以嗎?城市優質學校教師到鄉鎮學校任教10年乃至20年可以嗎?鄉鎮教師舍家別子到城里任教10年、20年可以嗎?由于客觀存在的城鄉差別,這也是難做到的。第三,能跨省市縣集團化或兼并嗎?部分地方,特別是貧困山區學校的優生全部流走,有的家長不遠千里把孩子送到全國知名學校上學,那我們能否來個跨省市集團化呢?第四,集團內部的無數教師之間在教育教學能力上能均衡嗎?教師之間就完全消滅差別了嗎?每位教師都是深受學生、家長、社會喜愛的嗎?差別是永遠存在的,世界上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就是說,在集團內部,均衡也僅是相對的。第五,一些地方的市縣有多個教育集團或龐大的兼并式學校,一個集團一般由三五個學校組成。那么,每個教育集團之間能均衡嗎?集團之間的教育質量就真的不相上下嗎?從更大范圍來看,假如有差別,同樣也不是不均衡嗎?這有些鉆牛角尖了,但絕無貶低“集團式”和“兼并式”辦學模式之意。筆者想表達的是,師資均衡的最佳路徑在哪里?應該說,目前普遍倡導的“集團式”和“兼并式”不失為較好的路徑。
一所好學校必定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教師是學校諸多因素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是充滿鮮明個性與豐富智慧的人力資源。教師的教育素養、知識、技能和智慧乃至道德情感等有顯性和隱性之別,有些教師豐富的隱性智慧更是不可估量。因而,在我們對富含智慧與情感的教師無法科學評價的前提下,均衡師資可以說非常勉強。師資均衡是相對的,師資不均衡是絕對的。
學生均衡發展的內涵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發展應該是8大智能中個體強勢智能的發展,是學生個性的卓越發展。這樣的學生發展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而絕對不是為了追求學生中考、高考的高分數,最終把學生變成只會做題的機器。學生的均衡發展,是每個學生的強勢智能都得到了最好的發揮,每個學生都感覺到學有所獲,都從學校收獲了幸福快樂。
但是,當今社會對教育均衡的期盼,實質上是期盼中考、高考分數的最大程度的均衡,是學生解題能力的均衡,是學生上優質大學機會的均衡。眾多的家長之所以熱衷于擇校,不惜重金選擇優質學校,就是他們感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獲得公平的優質教育權利,今后無法獲得中考、高考的高分數。這種對教育的偏頗認識已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的諸多方面,社會又以這樣的偏頗認識去評價學校,導致一些學生個性潛能發展不錯且非常有特色的學校,成為社會眼中的薄弱學校。故而,在社會人眼中,所謂的教育均衡就是縮小學校之間中考、高考分數之差距,學生的均衡發展就是學生高應試能力的均衡提高。試想,千差萬別的學生,想通過教師的均衡來達到每個學生都獲得考試的高分數,現實嗎?把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學生發展的唯一標準,科學嗎?要是真以為學生均衡發展就是這樣的話,教育均衡發展只能是幻想的空中樓閣。
從教育規律講,學生均衡發展就是學生強勢智慧的最優發展,從社會、家長角度講,學生均衡發展就是學生應試能力的均衡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應該是且必須是學生強勢智能的優先發展,絕對不應該是學生應試能力的均衡提高。可后者是家長、社會最迫切的期望,這樣的偏見受幾千年中國科舉考試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要改變何其難哉!
學校文化能夠均衡嗎
每一所學校在其發展的歷程中,都會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文化,特別是一些名校,更有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學校文化,它是學校在辦學歷程中就學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學、后勤服務、安全衛生、校園環境、對外交流、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工作所積淀的具有個性特色的顯性和隱性的經驗、觀念、思想、方法及策略等的理性思考的總和,它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教職工在學校文化的熏陶下,在工作中主動適應并完善這種文化,文化已似血液流淌在教師的血脈中,促使教師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從而保證工作的高效益和高質量。學校文化有極強的地域性,學校所處地域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歷史文化、成員素養、家長素質、政策導向等都會對學校工作產生影響,從而最終影響學校文化。這實際上就是為什么一些名校的辦學經驗在另外的學校會成為“淮北枳”的原因。
一所學校能夠取得輝煌成績并且長盛不衰,多與該校濃郁而優秀的文化有關。學校優異的教育教學質量并非僅靠其優良的管理制度,更主要的是依靠學校的文化,依靠教師在學校文化浸潤下的文化自覺。這樣的文化自覺所產生的效應勝過強有力的管理制度數百倍。因為文化自覺下的教師工作是積極主動的,是奉獻智慧、追求真理的認識歷程,絕對不是在學校強力管理制度下被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這樣的文化自覺是需要時間熏陶的,一旦形成就會穩固而不易改變。
當下所說的均衡教育,就是想通過對學校辦學設施、設備及師資的均衡來達到教育教學質量的均衡,亦即是地區之間、校校之間、生生之間質量的均衡。就目前來看,家長、社會反響強烈的,就是學生分數的巨大差別,希望通過均衡教育縮小這種差別。正因為如此,才有前文所述的實施均衡教育的多種方式。既然學校發展更主要是靠文化,那么均衡教育說到底就是均衡優質學校的文化,要借力于優質學校的文化去影響薄弱學校,用有關文化去感染和激發薄弱學校的教職工,用優質學校的文化去提升薄弱學校的教育力,從而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集團也好,兼并也好,實際上走的就是這條路,就是最大限度地對薄弱學校施加文化影響,從而更快更好地提升薄弱學校的教育力。當一所薄弱學校被優質學校文化占上風的時候,這所學校就有了新的活力,學校的整體教育力就會大大增強。反之,如果薄弱學校的落后文化占上風,優秀的辦學文化處于弱勢,那這所學校的總體教育力就不可能有多大變化。這也是“支教式”“上掛式”“交流式”“結對式”效果不明顯的原因。
這樣說來,均衡教育要產生效力的關鍵是均衡優質學校文化。可學校文化能均衡嗎?說均衡但又特難均衡。因為任何文化都有地域性,甲學校的文化生長形成完善于甲學校,是在甲校諸多因素、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歷久積淀而形成的。一旦甲學校文化移到乙學校,或多或少都會因乙學校的自然、人文、歷史、制度等因素而發生變化。從這個角度講,學校文化是難以均衡的。所謂可均衡,是就文化的共同性而言的。人是文化產物,文化就是人化,不論文化與文化之間有多少差別,但一定有其共同性的。一所學校的文化無論有多厚重,它最佳的載體仍舊是教師和學生。從教師和學生身上我們總會找到能夠借鑒的思想、觀念、做法等文化的顯現“物”。當一所薄弱學校的絕大多數教師能迅速認同優質學校的文化并順應該文化,且積極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主動踐行優質學校的文化,鍥而不舍、勇往直前,那真正的均衡教育就為時不遠了。
實施均衡教育,要面對的問題很多,上述三個問題是繞不開的現實問題。師資均衡的最佳路徑是作戰路線圖,學生均衡發展的內涵是作戰方向,辦學文化均衡是戰役獲勝的靈魂。先搞清楚這三個問題,也許均衡教育要少走許多彎路。
(作者單位: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