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對很多家庭而言,“讀書虧本”的觀念正在蔓延。“讀高中讀窮一個家,讀大學讀垮一個家”,這是不少農村孩子家長堅持的理論。河南周口市太康縣鄉村教師陳女士對《河南商報》記者如是概括當前農村教育的困境。她指出,很多農村家長勒緊褲腰帶供孩子上大學,得到的結果卻是孩子就業困難,不得已滯留于他鄉,被高房價、高物價擠壓而蝸居于城市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再懷揣大學夢,不再夢想跳出農門,掙扎、蝸居于城市。
讀書改變命運曾經是多少農村寒門子弟的信念,可如今,這一信條正受到挑戰與質疑。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946萬高考考生中,棄考人數接近100萬,除了21.1%的考生選擇出國,另外相當一部分是來自農村的考生,他們多數選擇讀職校,學技術或者直接打工。“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實,使得農民重金投資教育卻“血本無歸”,以致“惱羞成怒”抱怨“讀書虧本”、讀書無用。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應的勞動者的受教育年限也呈逐漸加長之勢。而且越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國家,勞動者的受教育年限越長。沒有大量高素質的勞動人口,中國就不可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在這樣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出現了“讀書虧本論”,人們不再“相信讀書改變命運”,這不僅讓人悚然而驚,更值得全社會深刻反思。
近年來,高校收費成倍增長,與此同時,農家子弟考入高校的比例卻在不斷下降。高昂的學費讓低收入家庭望而生畏。而伴隨著就業過程中“背景”“關系”“人脈”的作用日趨加強,“畢業即失業”“沒關系找不著好工作”,更讓許多貧寒人家在衡量“成本—收益”后不得不做出更為現實的選擇——放棄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這就更加降低了由社會底層向更上階層流動的可能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筆者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國家對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教育投入長期不足、高校人才培養體制的弊端、農民收入長期增長緩慢、社會競爭加劇、潛規則蔓延等等問題,擠壓了貧困學子向上發展的通道;另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讀書對人生的成就也不可能像早年的學子那樣一蹴而就、水到渠成。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不斷加大國家對于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投入,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創設更加良好的就業、競爭環境。但人們從現實中看到并堅信,無論是在哪個時代,讀書、受教育永遠是提升一個人素質最重要、最根本的渠道。
總之,“讀書能否改變命運”這道深刻而犀利的考題,折射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個問題,使得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里,知識、教育以及個人的努力顯得微不足道,“不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就會演變成為一場社會災難。因此,相關部門一定要從中讀懂“讀書虧本論”所蘊涵的信息,積極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多推出得力措施以消弭農民的懷疑和絕望心理。否則,年復一年,就業難越來越得不到緩解,農民的信心遲早會被吞噬,讀書虧本、讀書無用就會真的成為現實。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