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班級文化建設,許多班主任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室的文化氛圍布置等硬件建設,多年的班主任實踐告訴我,建設好班級“硬”文化環境,只是給這個班級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級真正的精神體現還要看班級“軟”文化環境的建設。班級“軟”文化才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是最能體現班級個性的,也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
一、學會傾聽學生,為班級文化設計藍圖
我的女兒上幼兒園,去幼兒園接她,她要和老師擁抱一番,這才罷手回家。一回到家,只要提到老師,一臉的想念就寫到了臉上,好像老師比媽媽還親。可是,大部分中小學生提到老師就色變,回到家偶爾犯點小錯時,爸媽還會吼上一句:再不聽話,告訴老師去!就這一句話,老師立馬和家長成了一個戰壕里的戰友、盟軍。我,可不想成為讓孩子談“師”色變的“師”。
有些老師一廂情愿地以為,每個孩子都按“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去要求自己,班級就是“太平盛世”,但往往事與愿違,我們有時還會著急,甚至火冒三丈……佐藤學在《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中說過,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哲學基礎之一(“公共性”原理要求):“傾聽他人的聲音,向他人敞開心胸。”我們總是一味地提要求,卻不知傾聽孩子的心聲的重要,而不會傾聽的老師,又怎能培養出懂得傾聽的學生?
于是,我就此開了一堂主題班會——《今天,你聽了嗎》,想讓孩子們知道:老師愿意做他們的聽眾。
在上完這堂班會課后,有個孩子給我寫了這樣的一段感言:
“今天,我們劉老師上了一堂班會課——《今天,你聽了嗎》。上完后,我真想大聲說:老師,今天,你真的聽了!想想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真覺得慚愧。每次,我都以為老師一言堂,不會聽我們的;每次,受了委屈,就怕和老師交流……今天,我知道了:說和聽一樣重要,是對自己的尊重,更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如果真正地去‘說和聽’了,那樣的‘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收獲和享受。所以,我以后要經常問問自己:今天,我聽了嗎?”
看了這段感言,感慨頗多。我不妄想通過一堂班會課,就能讓所有的學生立刻親近起我來,但著急時學會“等待”一會兒,對學生的建議樂意去多“思考“一會兒,相信學生會親近并信服我。是的,傾聽為我們的心靈打開了一扇塵封的門,讓我看到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美好圖景,我愿意帶著我的學生創建一個優秀的班級文化氛圍!
二、運用學科優勢,為班級文化打好底色
學生信服了我,我要給學生什么就顯得尤為重要。導向就是引導,像導游一樣,不使每一個游客迷失方向。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鼓勵什么,限制什么;喜歡什么,討厭什么,都應十分鮮明,這是保證正確方向的前提。 首先,我想到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科優勢。
我是班主任,也是語文老師。我覺得語文課本就是一個很好的行為導向范例,學完了《愛之鏈》,我帶領學生續演故事,把文中的“愛”進行延展;學完了《鞋匠的兒子》,我組織了一場有關“出身與成功”的辯論會。就這樣,看似簡單的文章在學生的眼里立體起來,有了更深的人情味:《船長》,讓我們懂得了忠于職守是做人之道;《給家鄉孩子的信》,讓我們知道只有奉獻,人生才有意義;《小草和大樹》,讓我們感受到堅持的可貴……我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更好地得到優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走出課本,我也無比珍惜課外閱讀資源,我們每周舉行“好書交流會”:《智慧背囊》——小故事,大道理;《我的兒子——皮卡》——溫故童年,反思成長……在交流中,將自己的讀書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把感悟和生活實踐相聯系,反思自己的行為。
這是一個孩子在推薦畢淑敏的《我很重要》這篇文章寫的:
“也許,失去一朵花,對于生機勃勃的春天來說,算不了什么,但是,多出一朵花,卻能縮短春的消逝。也許,失去一棵樹,對于茂密的森林來說,算不了什么,但是,多出一棵樹,卻能減少大自然的衰竭。作為六(6)班的一名學生,我很重要嗎?還是不重要呢?假如,我身在福中不知福,父母會開導我,說:‘你很幸福,因為你很健康!’假如,我成了在身體上不完全的人,父母還會撫摸著我,說:‘你很幸福,因為你還有一顆健全的心!’父母對我們的愛滄桑如海,我們是他們眼中最重要的人,此時,我們還敢說:‘我不重要嗎?’抬起我們高貴的頭吧,向這世界上的一切生靈大聲呼喊——我很重要!”
有了這樣的班級文化底色,我和我的學生堅信:班級文化成為了我們心靈的棲居地。班集體由此會煥發出無窮的力量和生機。
三、利用同輩作用,讓班級文化煥發活力
學生是班級文化環境建設的主體,在班級“軟文化”環境的建設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班級風氣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學生之間的激烈競爭容易導致的結果就是互相嫉妒,相互指責,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我們先上了一堂“競爭與合作”的主題班會,平時經常玩些小游戲——夾黃豆大賽、傳話……一堂班會課或者是幾個游戲,并不會給學生帶來立竿見影的轉變,但我想:如果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對孩子們的素質培養堅持一星期,他們定會有些小變化;如果我們堅持了半年,定會有大變化;如果,我們堅持一年,甚至一直堅持下去,那么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好習慣,而應該是一種性格,一種人生。
合作和競爭的關系搞清楚了,我適時地重組了小組,推選出組長,組員之間有合作,組際之間有競爭,組與組之間定期交流,經驗介紹,組內進行民主生活會,歡迎暢所欲言,在這樣的民主、和諧的氛圍中,班級的向心力尤為集中。
為了班級文化更具指引性,我帶領全班孩子們在民主討論中集體制定了《班級公約》,每組的組長又帶領組員制定了《小組公約》,在“公約”中,我們鼓勵為主,獎勵為輔,不讓“公約”成為令人窒息的空氣,而把它點成一盞明燈,亮成星夜里一顆最為閃爍的星星。
有了這些,我和孩子們感到渾身無比地有勁頭,當我們想把重任扔給別人時,我們記起“眾人拾柴火焰高”;當有人推卸責任時,我們會悄悄地提醒他:責任是一種擔當;當有人超過自己時,要知道: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班級文化這股無比強大的力量,讓孩子們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感受著,潛移默化著,它讓身在其中的每個成員精神振作,身心愉悅,他們就像10根手指一樣,雖高矮不一,但指指相連。
四、鼓勵發揮特長,使班級文化具有特色
就像孩子們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一樣,沒有誰喜歡一成不變的班級文化。所以,打造特色勢在必行。特色來自哪里?來自于每個孩子!
羊村里有各具特色的羊,班級里也有各具特色的學生。我們班,有獨輪車高手,有十字繡能手……就該讓他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首先,我們成立了各類俱樂部:雙搖俱樂部,十字繡社,紅歌合唱團……鼓勵能者為師,利用每天的大課間適時活動。
其次,有活動,就爭取有成果,于是,我們班級內定期舉辦比賽,鼓勵孩子們都參加學校、校外組織的各項活動,將活動的剪影放至班級博客。
當學生看到自己揮動著繩子綻放的笑容時,當他們聽著自己雖不完美但洋溢著激情的歌聲時,他們一定會為自己有這樣的班級而驕傲!
十個指頭都不會一般齊,何況是人呢?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傾向一般不會在同一水平線上,其實問題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尊重與愛護,因為他們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作為班主任,我有責任營造一種溫馨、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用真心、善意去打動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逐步增強他們的信心、勇氣,并耐心細致地培養他們。我想:只有尊重和愛護學困生,才能引起師生情感共鳴,使他們恢復理智和自尊,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勇氣。
于是,我們搞主題活動——《看看我有多棒》,主旨讓學困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對自己有信心,我讓每小組內每周評選進步生,向學困生傾斜,同時,時刻提醒自己多給他們微笑,多看到他們的進步,不吝嗇自己對他們的贊美。
記得一次活動后,正逢圣誕節,這天早晨,班上的一個學習平平、性格內向的孩子,悄悄地將一個有著圣誕氣息的巧克力餅屋放在了教室里,大家分享了這個孩子的心意后,有個小姑娘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這一天吃的蛋糕是吃在嘴中,甜在心里,因為這里包裹著吳浩淼對大家的濃濃祝福……”
讀著這句話,甜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我這個老師。
當然,我知道,班級的“軟”文化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會和我的學生一起,像伙伴那樣,像朋友那樣,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