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學把難民稱為人口強制遷移的一種社會現象。難民的實質是“由于天災、人禍、種族壓迫、民族壓迫、宗教迫害、政治迫害、階級剝削、國界變更,以及其他種種原因,使得大批人口被迫離開家園,輾轉流徙,淪落他鄉,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①”。簡而言之,難民是社會個體因個人無法抗拒的因素的影響被迫離開家園、流落他鄉的人。在這些因素中,戰爭和自然災害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種種的災難,在廣東還使大量曾安居樂業的民眾成了難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由于廣東是著名的僑鄉,受戰爭的影響,出現了為數不少的難僑。所以在抗戰期間廣東許多城鄉都有難民的出現,經不完全的調查統計,尤以廣州市、廣州灣(今湛江市區)、江門市等地的難民、難僑數量較多。
一、廣東難民(包括難僑、災民)的由來
在抗戰爆發后一年多時間內,日軍雖未對廣東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但是卻利用其優勢空軍對廣東城鄉實施狂轟濫炸。日軍轟炸廣州,造成數十萬市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成為難民、災民。據不完全統計,廣州6家收容所收容的難民和災民數量有4128人,這些是政府收容的人數,沒有被收容的數字肯定要大得多。廣州市社會局于1938年6月12日統計收容市區被炸難民資料顯示,自5月28日日機轟炸至今,本月1日收容黃沙流慶新街、連慶新街兩災區153人,德宣區惠勝里災區11人,小北區災區41人,合計205人;2日收容德宣區后樓房、吉中里災區69人,黃沙區連慶街及大東區北橫街兆福新街等災區59人,小北洪圣廟黃華路華蓋路等災區69人,合計149人;3日德宣區與隆東災區12人,黃沙區兆福新街、流慶新街、北橫街、連慶新街等災區45人。②1938年4月19日,非常時期難民救濟委員會廣東分會決定收容遇炸區難民。據統計,在廣州已設有難民收容所6間,除有家可歸及可介紹職業者盡量疏散外,目前尚有留所難民1600多人。③1938年7月25日,非常時期難民救濟委員會廣東省分會,又以本市各收容所收容難民3000多人,除一小部分系各戰區逃難來省者外,其余2000多人均屬本市被炸災區市民。④
在廣州灣(今湛江市區,下同)。抗戰期間,特別是在廣州、海口、香港等中國南部沿海港口相繼淪陷之后,偏安一隅的廣州灣成為人們逃避戰火的地方,各地難民相繼涌入,一時人口猛增。1936年廣州灣總人口為30萬,1942年增加到60萬,其中市區赤坎從3萬余人增到8萬余人,西營從2萬增到3萬余人,其他圩鎮鄉村如坡頭、湖光、東海島和硇洲島等地也一時人滿為患⑤。1943年2月,雷州半島淪陷,日本軍隊“和平進駐”廣州灣。1945年3月,日軍強行全面接管廣州灣。戰火燒至,全灣共有8萬多人外遷。1946年,中國政府收回廣州灣后成立湛江市政府。是年統計,湛江市有38771戶,270574人⑥。這其中30萬人左右的差額,大部分應視為難民。涌入廣州灣的難民主要來自幾個地方:一是北部灣、雷州灣沿岸市鎮及雷州半島各縣;二是海南島;三是廣州、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東南亞一部分。1939年1月,海南島淪陷,從瓊崖逃難到廣州灣的人口達5萬之眾。⑦這是第一批進入廣州灣的難民。1939年11月中旬,日軍在欽防沿海登陸,入侵欽廉、桂南,北部灣沿岸的北海、合浦、欽州、防城等地難民相繼涌入廣州灣。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月香港淪陷。原來因廣州淪陷而逃難到香港的廣州和粵中的難民,會同香港的居民,紛紛逃離香港,南下廣州灣尋求庇護。與此同時,東南亞一帶的僑胞也有部分選擇廣州灣駐足。這一時期,穗、港、澳約有12萬居民逃難到廣州灣。⑧
由香港回內地的難民。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占領香港。日軍開始征收香港、九龍的糧食和各種戰時物質,實行“以戰養戰”,并轉運其他地區配給,使香港糧食嚴重短缺。為減輕糧食供應壓力,占領當局頒布了華人“疏散”方案,并由民治部成立“歸鄉委員會”(后改稱“歸鄉指導委員會”),以勸諭、利誘、甚至威逼等方法逼使居民尤其是原廣東難民離港返鄉⑨。當時香港居民離港逃難的路線主要有四條:①由九龍經深圳進入內地;②雇船到澳門轉內地;③從油麻地碼頭坐船到廣州;④雇船經廣州灣(今湛江)進入廣西。這些難民絕大多數隸籍廣東,多數經廣州回鄉。加上廣州與各縣市的交通也不順暢,很大一部分難民滯留廣州。到1942年1月31日止,在廣州市難民總數為79419人⑩。據統計,從香港淪陷到1942年2月4日止,由香港回內地的難民達46萬人,截止3月31日,從香港進入內地難民達52.8萬人。
在江門市,大規模出現災民和難民是在1942年至1943年間,一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僑匯完全中斷,人民生活無著;二是1941年以后,連年發生水災、旱災,特別是1943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出現嚴重的糧荒;三是日偽軍大規模的搶掠,農業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等等,導致大量的難民和災民。劉達之在《抗戰八年的臺山》這樣記述當年的情景:“收容難童的天主教堂美國神父辦的難童救濟院,天天都挑出一擔又一擔被收容后死亡的童尸。根據廣東省振濟會的統計資料,1939年2月至1943年10月,新會、臺山、開平、鶴山、恩平、赤溪收容難民7389人。在此次調研中統計出江門市在抗戰期間的難民數是240515人(不含難僑數),災民146625人。
難僑的形成。江門五邑華僑眾多,1939年3月,江門、新會淪陷,不少平民為躲避日軍侵略(俗稱“走日本”)逃往港澳,1941年底香港淪陷后,大量五邑人又逃回江門。又因江門是連接港澳與內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有些不是江門籍的國人,也路經江門返回內地,使難僑的人數有幾十萬之多。
二、廣東難民(包括難僑、災民)的救濟與遣送
廣東難民(包括難僑、災民)的數量,從戰時與戰后對他們的救濟與遣送已可見一斑。
廣東省賑濟會對難民的救濟。由于出現大量的難民,1939年12月,廣東省賑濟會在廣州灣設立辦事處,每月撥4萬元救濟金進行難民救濟。
在大量難僑歸國的情況下,國民政府下令各級做好難僑接待工作,新會(江門鎮)、開平、臺山在位于主要交通要道的鄉鎮,當時有來往港澳的客船,是難僑回國的必經通道,在這些地方設立了難僑接待站。1942年1月,廣東省政府成立緊急救僑委員會,并在廣州灣設立救僑辦事處,接濟進入廣州灣的難僑。
善后救濟總署廣東分署對難民的接送。本省難民,為避日軍而流川、滇、黔、桂者為數亦眾。在日軍敗降后,他們紛紛經梧州返粵,由于當時梧州尚未有接運難民之機構,善后救濟總署廣東分署于1945年12月1日設立西江難民輸送站于梧州,接運自川、滇、黔、桂諸省返粵或經粵轉程之難民。經洽請廣西分署在梧州成立難民轉運站,接辦廣東分署西江難民輸送業務,后于1946年6月12日將該站撤銷。該站共輸送難民6766人。其后經此路入粵之本省籍或外省籍難民,均經分別遣送。上述外省過境之流離人民,經廣東分署遣送者8381人;本省籍難民經遣送者54915人;共計63296人。
戰后滯粵之臺籍難民共15712人,計留廣州者3924人,留湛江市者3644人。廣東分署于1946年5月間,先后自廣州分次送臺胞返籍。至1946年10月10日止,全部留粵臺胞15712人之遣送工作,即告完成。
零星僑胞及外僑之遣送。1946年3月至10月間,零星到達請求協助遣送之外籍人士共64人,請求協助返鄉之僑胞先后共436人,亦經廣東分署分別遣送。
總計善后救濟總署廣東分署協助難民返鄉者共79508人。
三、廣東全省難民(包括難僑、災民)傷亡的不完全統計
由于日軍的入侵,抗日戰爭期間廣東形成了大量的難民,但是究竟有多少難民呢,因時間的久遠和資料的不齊全,至今還沒有具體、準確的數字。現將此次調研的不完全統計歸納如下:
據1939年2月至1943年10月廣東省賑濟會各縣市局輸送站收容所收容難民的人數統計,收容難民的人數總計165326人。1943年廣東省各地難民搶救及安置情形:搶救次數97次;難民人數合計9300人。其中男7632人,女668人。其余為男女不明人數。
在此次抗戰調研中,廣東部分市黨史研究室抗戰調研課題小組對難民問題進行了調研,反映了抗戰期間廣東難民的部分情況。據江門市在調研報告中提到,江門五邑華僑眾多,1939年3月,江門、新會淪陷,不少平民為躲避日軍侵略逃往港澳,《開平明報》記載,五邑人逃往香港2000人。1941年底香港淪陷后,大量五邑人又逃回江門。又因江門是連接港澳與內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有些不是江門籍的外地人,也路經江門返回內地。發生難僑的高峰期是1941年底香港淪陷至1942年,難僑人數的確認,以1942年《廣東省救濟歸國僑胞統計表》統計收容難僑數是:新會縣160140人,臺山縣20356人,開平縣137145人,鶴山縣12240人,赤溪縣(今臺山縣赤溪鎮)254人,共計330135人。統計表注明,各縣救濟人數是依據報到的難僑人數累計,其中有路經二縣以上而達到目的地者,未經減去。新會(江門鎮)、開平當時有來往港澳的客船,是難僑回國的必經通道,存在重復統計的可能。因無法剔除重復數據,江門市的間接人口傷亡中保留了檔案中難僑330135人的數據。
在此次抗戰調研中,初步統計出廣東全省災民、難民傷亡數,合計2474120人。其中死:665464人;傷:16263人。失蹤:35408人;不明:1756985人。具體的見年度表:
從上表中可以見到,由于日軍入侵出現的大量難民、難僑中,他們的死、傷、失蹤的人數是十分龐大的,尤其是沒法分清死、傷中的人數更是如此。但這些數字都是有檔案資料為根據的。當然,由于大量的難民、難僑是活動的人群,不間斷的流動到各地,在現已統計出來的數字中有重復計算的可能。
四、廣東全省難民急劇增加所造成的影響
抗戰時期的難民是日本對華侵略造成的。雖然說戰爭不是產生難民的唯一原因,但戰爭是產生難民的重要原因,在某些特殊的時段,戰爭是產生難民的最主要原因。可以這樣說,沒有日本的侵華戰爭,就沒有中國全面抗戰時期成千上萬的難民產生,更不會有這個時期大批難民由于各種原因而傷亡。當然在全面抗戰時期的難民現象表現在時間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它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而波動,呈現出一種曲線變化,在地域上也不是均衡的,如廣東,某些地區產生的難民很多,而另一些地方則可能寥寥無幾。在不同時期,可能這一區域的難民人數眾多,而在另外的地方則可能難民極少。在抗戰期間由于全省的難民急劇增加而對廣東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抗戰時期,日軍的入侵嚴重地破壞了中國和廣東的社會生產力,造成物質財產的重大損失,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既要堅持抗戰,又要對難民進行安置,使政府承受著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安置和救濟難民加大了政府在財政方面的支出,其結果勢必影響到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戰爭中,普通民眾總是弱者,付出的犧牲最多,而難民更是弱者中的弱勢群體。難民轉輾流離,風餐露宿,體質急速下降。在對其進行安置和救濟的過程中,由于無法提供基本的醫療條件,造成疾病蔓延,危害民眾的健康。而由于戰亂的原因,當時無法控制流行病的蔓延,也就不可避免地使社會的生產力受到摧殘,加劇本地的貧困化。
在戰爭條件下,在難民的逃難路上,尋找食物以果腹仍然是人們每天必須的工作。但是對難民來說,他們的食物是沒有任何保障的。他們的生存權利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而難民數量的不斷增多,造成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在難民相對比較集中的地區,物價上漲的幅度相對都較大。而物價的迅速上漲,結果是使民眾的生活更加難以維持。
在較長一段時間,關于抗戰時期難民問題的研究雖然有所進展,但在研究的領域和深度上,真正有較大價值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特別是關于難民傷亡的專文可以說還沒有,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注釋:
①劉錚主編:《人口學辭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9頁。
②廣州市檔案館編著:《侵華日軍在廣州暴行錄》,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頁。
③廣州市檔案館編著:《侵華日軍在廣州暴行錄》,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頁。
④廣州市檔案館編著:《侵華日軍在廣州暴行錄》,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頁。
⑤邱炳權《法國廣州灣租借地概述》,見《列強在中國的租界》473頁,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4月版。
⑥《湛江市志》(上),中華書局2004年6月版,第304頁。
⑦原載1940年《民鋒半月刊》第二期,《湛江文史》第22期99~101頁,湛江市政協文史委2003年編。
⑧《湛江市志》(上),中華書局2004年6月版,第304頁。
⑨《僑民歸鄉近四十萬 茶樓仍多乞丐混跡》,香港《華僑日報》1942年2月5日第1張第3版。
⑩《去月港九歸僑 近八萬人抵省 省振務分會積極設法收容》,香港《華僑日報》1942年2月4日,第1張第3版。
謝永光:《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香港民報出版社1944年版,第20頁。
見善后救濟總署廣東分署業務總報告(節選)(1947年)。原件存廣東省檔案館。
原件存第二歷史檔案館 二一32338。
原件存第二歷史檔案館 二一32338。
摘自《開平明報》第18卷第89期第19頁,1939年2月26日出版,開平市檔案館館藏,K2.01-529。
救濟僑胞人數載于《廣東省統計季刊》1942年第1期,廣東省中山圖書館館藏,K1484。
此數字為此次調研后統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