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非出生于廣東省陸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接受進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在陸豐長期的基層工作歲月中,他深入群眾,以身作則,帶領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為改變當地貧窮落后面貌而忘我工作。謝非任廣東省委書記期間,團結和帶領“一班人”,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認真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談話精神,“不爭論,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勇于探索,求真務實,大力推進兩個文明建設,使廣東省保持了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為廣東的改革開放和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微服偵查“大鍋飯”
1958年,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席卷全國。在祖國南方小小的陸豐縣,也按照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人民公社,搞“一大二公”,生產資料歸公社所有,分配實行供給制,大辦公共食堂。陸豐縣堅決傳達并執行上級“放開肚皮吃”及“吃飯不要錢”的指示精神。這樣吃下去,公社能承受得了嗎?從小吃番薯長大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謝非心里產生了懷疑。
公社出現了一個小隊,隊伍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向鄰村進發。他們沒有隨身帶任何農具,個個興高采烈,情緒昂揚,好像走親戚的樣子,其實是去相鄰近的公社食堂“免費吃飯”。有人跟謝非匯報這樣的小隊一天居然能吃七八頓。謝非覺得難以置信,由于他歷來提倡要深入調查研究并身體力行,于是一天,他頂著一頂破草帽,肘上還挎著一只糞筐,遠遠跟在隊伍后邊。一天下來,這支吃喝串連隊伍到午后時分,已長驅四十余里,從螺溪吃到了河田的黃沙,已經吃出了自己所在公社境內,在更大的范圍及更高的層次實現了一次共產主義的大鍋飯。躲躲閃閃地跟在隊伍后的謝非自然是一餐也沒有吃,早已餓得頭昏眼花。他深深嘆服農民兄弟的胃口,但是大鍋飯真那么吃下去,又能讓農民們吃幾天呢?
回來后謝非在一次非正式會議上向縣領導們匯報了自己化裝偵察后的感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謝非并沒有直接否定公共食堂的政策,只是強調這樣下去很快就要坐吃山空。因為他跟到河田黃沙時,發現那里的午餐只是吃番薯粥,食堂外還打出了一個招牌,上面寫著“閑人免進”,說明就是番薯粥也難以為繼了。如果口糧出現問題,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容易出大問題。
“大躍進”時期,各地“農業衛星”紛紛升空,但陸豐一直沒有放出“衛星”來,縣委常委謝非還兼著《陸豐報》的社長,壓力就特別大。于是,一個個宣稱能使番薯畝產達到100萬斤的辦法送到謝非手里。謝非聽了,悄悄去了番薯地,一個人蹲在地頭,心事重重地琢磨著那些“辦法”能否推廣。當然,這些方法往往只計收入不計支出,非常離譜。經過認真篩選,謝非把注意力放在一個方案上,辦法是往每棵番薯苗根部灌狗肉汁。這個方案的發明者肯定認為天下美味和營養莫過于狗肉,因此發明者由此推論番薯也是非常喜歡吃狗肉的。它的科學之處在于充分考慮到番薯苗沒有長牙,吃不了肉,因此想出了灌肉汁的高招。謝非想,這個辦法與所有放“衛星”相比,副作用相對最小,代價也不大,因為農民們寧可行軍四十里去吃鄰村一餐飯,肯定能順便就將狗肉汁灌進自己的肚子里,所謂肉爛在鍋里,即使灌到地里的也等于施了一遍有機肥,這樣實際上就不會有什么重大損失。思忖再三,謝非拍拍膝蓋上的土站起身來,決定讓部里的同志對外宣傳狗肉汁種番薯的試驗。就算不得不放“衛星”,至少也讓農民少些損失,多一點點實惠。這個“衛星”當然沒放成功,但放“衛星”的農民兄弟總算不至血本無歸,幾頓美味的狗肉吃得他們眉開眼笑,滿面紅光。
年底,謝非和縣委的干部們一同下鄉,看到因為大煉鋼鐵被砍光的禿山,不由心亂如麻,覺得宣傳工作不堅持實事求是肯定要出大問題的。他立即請示縣委,召開了一個宣傳干部會議。會議上謝非作了一次總結性發言。他說:“我們做宣傳工作的同樣要講實事求是。不要不敢承認失誤乃至于錯誤……明明是苦,硬要叫群眾思甜,這就叫不實事求是……現在宣傳工作是有方向性錯誤的……這一點我要負主要責任。什么問題?就是把胡思亂想當成革命精神來宣傳,把封建迷信當成科學來宣傳,把大話空話當成革命干勁來宣傳,把形式主義當成群眾積極性來宣傳……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很多就是從宣傳開始錯起的。我們在座的都要認真反省自己!……”
在當時的環境下,謝非的這番講話在陸豐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許多宣傳干部都有如夢初醒之感。堅持實事求是是這個年輕的縣委常委身上閃亮的品格,這種品格也伴隨了他的一生。
保駕護航鄧小平“南巡”
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嚴峻。在這種形勢下,部分干部和群眾產生了困惑,有的人對改革開放提出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在這個關鍵時刻,鄧小平毅然決定南下視察,并發表了扭轉局勢的談話。
1992年1月2日,廣東省委書記謝非接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發來的通知廣東省委接待小平同志來廣東的一份絕密電報。高度的政治敏銳性讓謝非意識到鄧小平此次廣東之行將對廣東乃至全國產生重要的影響。謝非和省委的相關領導按照中央的要求精心布置了鄧小平廣東之行的周密計劃。
小平同志對此次出京有個南方之行特別交代:“不要專門匯報,不要陪餐,不題詞,不見記者,不攝影,不報道?!敝x非認為,鄧小平可能會在考察期間發表重要談話,于是親自點將,讓長期采訪謝非工作的靠得住的老熟人,新華社廣東分社副社長牛正武、《南方日報》攝影部主任梁伯權以及廣東電視臺3個電視記者擔負這項任務,還特別安排其秘書陳建華對鄧小平全程貼近緊跟,又拍又錄。由于謝非思維縝密,才有鄧小平南方重要談話公之于世,并成為《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壓卷之作。
1月19日上午,鄧小平乘專列抵達深圳。謝非與深圳市委書記李灝、深圳市長鄭良玉等省市負責人一早就在深圳火車站恭候。到了駐地沒一會兒,鄧小平就走出來,急切地提出要出去看看。謝非勸他說:“您還是先休息一下吧?!编囆∑秸f:“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謝非看見鄧小平這么惦念特區的實踐探索和廣東的經濟建設,十分感動,立即安排車輛陪老人家開始視察。
接下來的幾天,在謝非等人陪同下,鄧小平視察了深圳、珠海和順德。正如謝非所料,鄧小平在視察期間發表了重要談話,從特區談到全國再談到國際,高屋建瓴,使大家豁然開朗,深受啟迪。
視察過程中,鄧小平充分肯定了廣東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發展的思路,并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說,廣東在改革開放中起了龍頭的作用,今后還要繼續發揮龍頭的作用。廣東要上幾個臺階,爭取用20年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他接著鼓勵謝非等人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我們已經窮了多少年,現在就是要加快發展,要搞跳躍式的發展,你們廣東經濟發展能搞多快就多快,不要聽什么以計劃經濟為主的那一套。鄧小平還對廣東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廣東爭取用二十年時間趕上或超過亞洲“四小龍”,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也是小平同志第一次對一個省提出率先現代化而不是全國一道進入現代化的設想。謝非把這作為小平神圣的囑托,牢記于心。
謝非心里十分清楚,小平南巡給廣東帶來了千古一遇的發展良機,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就看他和他帶領的省委“一班人”了。鄧小平離開廣東后的第3天,謝非在廣州珠島賓館向廳局級以上干部傳達鄧小平談話記錄稿。他傳達了整整3個小時,全場領導干部難以抑制心中的喜悅,積在心中的困惑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謝非在傳達時表現出少有的興奮與激動,對廣東干部大聲疾呼:“小平同志南巡將對廣東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要開足馬力,不負小平!”
小平南巡后的這段歲月,為了不辜負小平的重托,實現20年追趕亞洲“四小龍”這一偉大的戰略目標,謝非可以說是豁出命來干了。時不待我,謝非率領省委省政府班子,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作出了艱辛而全面的探索,在全國先走了一步。從1978年到1997年不到二十年間,廣東的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商稅收,呈十幾倍幾十倍地增長,廣東的經濟發展速度令世界震驚。謝非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廣東經濟建設和發展殫精竭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如他在彌留之際所說:“我一生之中最大的安慰就是沒有辜負小平同志的囑托!”
“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廣東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很多經驗,而順德又是廣東改革的一個重要探路者。順德的改革在企業轉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的意義,完全可以和當年安徽小崗村的改革相提并論。如后來風行的“國有企業轉制”就是從順德開始的,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混合經濟”、“盤活優質資產”(順德人叫“靚女先嫁”)、“貼身經營”(順德人叫“埋身經營”)等等都產自順德。很多頂尖的理論家和經濟學家對順德的評價都很高。然而作為指導這一重要改革的謝非,在順德改革起步之初是不主張大肆宣傳的,而是要“多做少說”。
1993年初的時候,謝非來到順德,這是他長期關注的珠三角“四小虎”的典型,然而到了順德,他卻聽到了一個令他相當震驚的消息,順德黨政班子向他反映,順德前景不妙!當時的順德領導陳用志、馮潤勝向他匯報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用了“輝煌的成就,驚人的包袱”這句話。順德高速發展的背后,背負著巨大的債務。作為順德主體的鄉鎮企業,體制上沿襲了國有企業的經營模式,問題也日益凸顯——攤子越來越大,花錢越來越多,效益越來越差,負債越來越重,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弱。而銀行因為順德企業名牌多,在貸款時不斷“放水”,企業不斷借貸;而鄉鎮企業的頭頭們大都是鄉鎮領導兼任或任命的,只對自己這一任屆負責,沒有長期考慮。這樣下去,順德的鄉鎮企業可能比國企死得更快。順德的黨政領導提出改革的設想:如果進行企業產權改革,可能會走出一條企業良性發展的新路。
謝非深知順德的政府機構和產權改革一旦啟動會帶來什么。1993年初,他叫順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到珠島賓館開會,并且要求他們帶好改革方案。順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一到現場就被那種陣勢嚇了一跳,在座的是省委全體常委和副省長們。但是順德的領導班子也是有備而來的,他們之前就委托農業銀行順德支行進行了十年來的金融情況的調查報告,領導班子也進行了大量調研和分析。聽完了匯報,在場的大多數省領導都表示了支持,也有個別擔任省領導的黨外人士表示了憂慮。這種憂慮是必然的,因為在大眾來看,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礎,順德的產權改革是要把屬于集體所有也就是公有的鄉鎮企業改為民營、私營、股份制,這是要動根子的。
會上謝非最后發言,他說,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改革未必就會帶來預期的正面效應,改革更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藥。不能認為公有制存在的弊端,只要通過改變所有制就能迎刃而解,股份未必就能搞得好。對順德的改革,他表態時說了兩層意思:一是堅決支持;二是請順德只做不說,對省外、省內都不要宣傳。
順德的做法在當時來說是要冒很大風險的,謝非陷入了沉思,但是他也感覺到了現行體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必須改革。于是謝非下了決心,中央可以拿一個廣東一個福建兩個省作改革開放的試點,廣東為什么不能拿一個縣來作試點呢?珠三角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順德又是珠三角發展最快的市縣之一,順德在改革開放和發展中碰到政企不分、企業產權不明晰及公有資產的實現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非改不可的矛盾和問題,很可能就是珠三角、廣東乃至全國明天將會遇到的問題。而且順德這塊試驗田意義更特別,它不是特區,不是沿海城市,若成功了對全省更有指導意義。
由于順德的綜合改革意義重大,謝非決定親自抓順德的改革,在順德的改革遇到最大阻力的時候,他每個季度都來一次順德,及時了解順德改革每個階段的發展情況,并多次約見順德的黨政主要領導,一起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從1991年到1997年,謝非先后10多次到順德實地考察、指導工作。
順德綜合改革以企業產權改革為核心,包括機構改革、農村體制改革以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企業產權改革,以實現政資分離、政企分開、明晰產權、調整公有資產分布和結構、建立企業法人制度為主要內容,公有資產實行“靚女先嫁”為其重要特色。機構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中心,全市市屬局一級的黨政機構從原來的56個減少到32個,機關工作人員精簡三分之一;同時轉變政府職能,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使上層建筑逐步適應市場經濟運作規律。農村體制改革,一是改革村委會建制,取消以生產隊為單位設置村委會和經濟社的建制,實行以管理區或自然村為單位設置村委會和股份合作社;二是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村民按股分紅;三是完善土地承包制,改短期承包為長期承包,改分散承包為集中連片承包。此外,順德還配套推行了社會保障、教育、稅收、醫療衛生、住房、金融等方面體制和制度的改革。
“順德改革遇到的阻力非常大”,謝非的秘書陳建華回憶,“在第一輪改革中,順德的國營和集體企業只保留56%,當時外部壓力很大,最后謝非書記提出把順德國營和集體企業的比例提高到62%,省委向黨中央就順德改革還打了密碼電報,作了說明,這個事情才得以解決?!币淮?,順德領導人找謝非投訴:某省領導也對順德發了火,說順德將統戰與僑務部門合并,是沒有統戰意識。謝非說:“現在的順德就是要比特區還要特!鼓勵順德要大膽地干?!?/p>
“當時告狀信已經告到總書記那里了?!标惤ㄈA回憶說,“我都看過一些,有的說:‘又一個沒有國有企業的縣’;有的說:‘政治局委員帶頭搞資本主義’。這些話今天聽了大家會覺得好笑,但當時能笑得出來嗎?可是在當時如果沒有省委省政府和謝非書記的支持,這場綜合配套改革也是無法進行下去的?!?/p>
“為減少改革的阻力,省委就提出對順德的改革‘不宣傳,不推廣’,成功了再說?!标惤ㄈA回憶,在順德的綜合改革還處于摸索階段時,謝非同志就指示“要多做少說,有的先做不說”,“要盡量減少社會震動,減少阻力”,要求省各部門讓順德放開手腳去闖;指示各新聞媒體暫不報道,待有經驗總結再向全省推廣。
1995年,在順德產權改革受到廣泛關注,并受到外界指責時,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集中聽取順德的匯報,在內部肯定了順德改革方向對頭,指出了需要注意的問題,在公開場合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直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肯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經濟之后,省委省政府才公開肯定了順德的改革。1997年11月《人民日報》連續刊發的三篇關于順德綜合改革的系列報道,算是為順德綜合改革的爭論畫上句號。1997年,仿佛成為中國改革的“順德年”,新聞報道的“順德年”??梢哉f,順德走出一條非特區的改革探索之路,順德的改革經驗已經成為了全國經驗。
同樣也在這一時期,1996年秋,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到中央黨校參加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習,寫出《關于所有制若干問題的思考》一文。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在黨的領導及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通過股份制等對公有制進行產權改造,為共同富裕進行制度設計的探討。文章寫好后,他覺得心里沒底,于是把文章送給了正在中南海的謝非,請他提提意見。據厲有為回憶,“我去征求他對文章的意見時,謝非同志語重心長地說,我看了你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很深,你的理論勇氣和探索精神很值得提倡。文章中的問題也很值得探討和研究,作為經濟特區的領導人去深入地考慮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是應該的。說到這里他把話鋒一轉,接著說,憑我多年的經驗是多做少說,或者只做不說,我們廣東有個說法,叫做生出孩子不取名。這樣做不是想隱瞞什么,不是想干什么不正當的事,也不是害怕,是為了減少在改革中的阻力,減少不必要的爭論。他又強調說,我這不是批評,是我們共同總結經驗?!?/p>
實際上,當時的經濟改革與國企改革,總是被所有制問題絆住腳,厲有為只是試圖從深圳改革開放的經驗出發,提出和探討這個問題。沒想到踩了當時所有制的雷區,碰了“公”與“私”的高壓線,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
最早出現的一份匿名批判厲有為的“白皮書”,說厲有為這篇文章是“精心準備拋出的一份企圖徹底改變我國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政治宣言和經濟綱領”,并指名道姓地直斥厲有為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濁流”。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批判接踵而至。更有黨的領導機關干部認為他的文章是“干擾”、是“雜音”。
厲有為不怕被批判,可怕的是他最后也沒弄清這些“大義凜然”的批判者姓甚名誰,有些人就在家里給某某部門某個領導打個電話要求批判他,結果批判運動就真的開始了。這樣還不算完,有學者在發言時還指名道姓地將謝非摳了出來,說廣東在所有制問題上制造混亂,要由謝非負領導責任。謝非此時找到厲有為,對他表示一如既往的支持,鼓勵他說這不過是一個思路,該怎么干還是怎么干。4月,江澤民在中南海找厲有為談話,討論這篇文章,總書記對他說,你回去安心做你的書記,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有了總書記和謝書記的支持,厲有為覺得非常溫暖。
1997年5月29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發表了重要講話,謝非、厲有為和各省、中央機關、國務院各部委的領導人都在臺下就坐。總書記說道:“努力尋找能極大發展生產力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一切符合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聽了這番話,謝非和厲有為的心才真正放到了肚子里。厲有為的文章觀點符合“5·29”講話精神,大批判的聲音就此消失了。
“多做少說”,“只做不說”,難道謝非不擅長說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謝非當過《上游》雜志編輯,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員,是《紅旗》雜志三人領導小組成員之一。1995年12月6日晚,江總書記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5周年題詞:“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關于“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來歷,江總書記后來于1998年3月9日在與廣東省人大代表一起座談時,作了“透露”。他說,幾年前,他到深圳、梅州等地視察時,曾提出廣東和經濟特區要“再造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當時他就這句話和謝非同志交換意見。謝非同志當天晚上給他打電話說,“再造”新優勢,好像原來的優勢都不算了,是不是用“增創”兩字。江總書記笑著說:“謝非同志是‘秀才’,稍改了兩字,氣勢就大不一樣了。”
在風云激蕩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愛沉思默想但行動果斷的謝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招數,他的“多做少說”、“只做不說”是對小平南巡“不爭論、不動搖”的六字箴言的心領神會,這樣做不是想隱瞞什么,不是想干什么不正當的事,也不是害怕改革,而是為了減少在改革中的阻力,減少不必要的爭論,避免影響改革開放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