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生結識過不少外國友人,其中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及艾格尼絲·史沫特萊這三位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和他關系尤為密切,友誼長達幾十年。
斯諾:第一個走近毛澤東的西方記者
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1928年7月來華后,斯諾就一直對中國實際生活進行深入采訪。1935年中共中央及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陜北,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這引起了斯諾的關注,并決定到蘇區一探究竟。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引薦和精心安排下,斯諾繞過重重封鎖來到了陜甘寧邊區。
斯諾的到來有助于打破國民黨對蘇區的輿論封鎖,因此他的訪問受到了歡迎和重視。7月15日,毛澤東正式邀請斯諾到他的窯洞里談話。毛澤東全面分析了國際形勢,指出可以結成一個反侵略、反戰爭以及反法西斯的世界同盟。毛澤東的談話,開宗明義、簡潔有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斯諾的心。在接下來的數天里,兩人的話題深入而廣泛,包括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論持久戰、統一戰線問題、戰略戰術問題、組織和武裝民眾問題、內政問題、中共同共產國際以及蘇聯的關系等。因為毛澤東有晚上工作的習慣,談話常常從晚上9點開始,一直到次日凌晨兩點多才結束。
多日的長談中,毛澤東只談中國的革命等問題,對斯諾所提的個人經歷問題一直避而不談。斯諾不肯放棄,在冥思苦想后決定用一下激將法。他對毛澤東說:“因為國民黨四散流言,外界對您的傳言很多,有的人說您有三個老婆,那您能不能談談自己的真實經歷好讓外界了解您呢?”斯諾的話讓毛澤東很意外,為了糾正此類傳言,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答應了斯諾的請求。毛澤東的配合讓斯諾興奮異常。接下來一連幾個夜晚,毛澤東向斯諾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個人經歷和長征問題。斯諾奮筆疾書,一直到困得倒頭便睡為止。這幾個夜晚同斯諾的談話,是毛澤東唯一一次比較完整地詳談自己的經歷。后來,斯諾據此撰寫完成了《毛澤東自傳》一書。
在對毛澤東等人進行了深入訪問之后,斯諾又遵照毛澤東“到前線去看看”的意見到前線生活了一個月。在蘇區期間,他不僅對紅軍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樂觀主義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毛澤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毛澤東質樸的作風、詼諧的談吐、淵博的學識、寬大的胸懷和對中國及世界的未來洞見,令斯諾著迷、折服。斯諾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認真求實的精神,也讓毛澤東與他的戰友們深深感動。
1936年10月,斯諾戀戀不舍地離開了蘇區。回到北平住所后,他便開始在一些英美報刊發表系列新聞通訊報道,客觀公正地報道自己在中共革命根據地的所見所聞,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1937年,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名《西行漫記》)一書出版后,在國際國內產生巨大反響。一時間,中共蘇區成了全世界有識之士的關注熱點,外國記者先后進入蘇區,大批華夏熱血青年也爭相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新中國成立后,斯諾又對中國進行了三次訪問,與毛澤東的友情更進了一層。尤其是1970年秋天,斯諾作為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信使”訪問中國。期間正值中國舉行21周年國慶,他被毛澤東邀請到首都北京天安門城樓參加慶典。之后,斯諾與毛澤東暢談了五個小時,然后將毛澤東有意緩和中美關系的態度準確地傳達給了外界。
就在中美關系日益緩和之際,斯諾不幸于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日內瓦郊區的住所與世長辭。毛澤東發去唁電:“斯諾先生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一生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
毛澤東對斯特朗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國進步作家。1925年后,她多次訪問中國并積極報道中國革命情況。1946年,已經61歲的斯特朗第五次來華,并在宋慶齡的幫助下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8月6日,她受邀到楊家嶺毛澤東的住所進行訪問。
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斯特朗印象深刻:“毛澤東身材魁梧,毫無拘束。舉止像美國中西部的農民,行動緩慢而從容。他那略帶扁平的圓臉上,有一種平靜而含蓄的表情,微笑起來變得生動而幽默。在亂蓬蓬的濃黑頭發的下面,高大的前額和敏銳的眼睛表明他的思想活躍,富有洞察力,沒有什么能逃過他的注意。”同時,毛澤東對世界的了解也讓她十分驚訝。
正式談話開始后,斯特朗提出了許多問題,毛澤東都一一作了解答和闡述。在這次會見中,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他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毛澤東的談話富于哲理,內容豐富生動,通俗易懂,使首次聆聽毛澤東談話的斯特朗忘掉了一切。談話結束后已是午夜,毛澤東親自打著紙燈籠照明,把斯特朗送下山坡。
這次談話不僅讓斯特朗了解了共產黨的主張,也深刻感受到了毛澤東的個人魅力,她評價道:“毛直率的談吐,淵博的知識和詩意的描述使他的這次談話成為我所經歷過的最激動人心的談話。”
斯特朗在延安一住就是8個月。期間她多次見到毛澤東,或在聚餐會上,或在京戲臺子前,或在舞會上。1947年初,陜甘寧邊區形勢惡化,斯特朗不得不離開延安。臨行前,她再次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向斯特朗介紹了延安地區形勢,并且告訴這位友人:“等到我們再一次同外界有了接觸的時候,你可以再來。”毛澤東分析當時的國際力量對比時指出:“美國反動派背著沉重的負擔。他要豢養全世界的反動派。假如他不豢養他們,他們就會像沒有柱子的房子一樣倒坍。然而,就像歷史上一切反動派一樣,美國反動派最后也會被證明不過是紙老虎。強大的是美國人民,他們是真正有力量的。”斯特朗說,毛澤東的話“就是現時代的偉大真理,毛澤東關于紙老虎的名言所闡明的就是真理”。通過在延安的采訪,斯特朗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是“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她表示:“中國才是我愿意度過后半生的地方。”
1958年,經過10年的努力,斯特朗終于來到中國定居,于1970年逝世。在她定居中國后,又多次見到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在武漢東湖賓館,他們幾次暢談。
史沫特萊評價毛澤東“無與倫比”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和社會活動家。1937年1月,史沫特萊以《法蘭克福日報》記者身份,到延安作為期7個多月的采訪。
在延安,史沫特萊與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等人進行了多次交談,她的手提式打字機一直響到深夜。她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爭取國際輿論支持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在反擊》、《中國的戰歌》等著作,向世界宣傳了中國革命。在近距離的接觸后,史沫特萊給予了毛澤東高度評價:每一個其他共產黨領袖都可以和另一個民族或另一個時代的某個人物相比,但是毛澤東無與倫比。他的著作已經成為中國革命思想中的里程碑。
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的史沫特萊在延安不局限于采訪和寫作,她還負責擴展延安窯洞圖書館外文書籍、努力工作吸引外國記者到延安。
為打破延安沉悶、枯燥的業余生活,史沫特萊陸續教會了朱德、周恩來等人跳交際舞。慢慢地,交際舞逐漸出現在公開舉行的晚會上。當時延安古城里的鐘樓東側有一座不大的基督教堂,被辟為中共中央大禮堂后,幾乎每個周末的晚上都會舉行晚會或舞會。
七七事變爆發后,八路軍挺進抗日前線。史沫特萊即刻離開延安,帶著打字機、照相機和簡單的行李,赴八路軍抗敵前線采訪。之后,她憑借對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深厚感情,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和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身份,一面救護傷員和難民,一面報道中國抗戰,并向世界性組織呼吁救援。1941年因病返回美國后,她繼續為支援中國抗戰而寫作、演講、募捐。到1950年與世長辭為止,史沫特萊一直獻身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