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在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的率領下,紅四軍第二次進入閩西,消滅了駐閩西的國民黨軍隊陳國輝旅和郭鳳鳴旅,殲敵2000多人,擴大了閩西革命根據地。這為紅四軍創辦軍報創造了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紅四軍開辟出以龍巖、永定、上杭三縣為中心的閩西革命根據地,使紅四軍在相對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的環境下,能抽調出人力辦軍報;二是紅四軍從敵人手中繳獲部分印刷機器,有了印刷報紙的基本設備。具備創辦軍報的基本條件后,7月27日紅四軍創辦發行了紅軍誕生后的首份軍報——《浪花》報。《浪花》報內容有以下三個鮮明特色:
一是鮮明地闡明其辦報宗旨。《浪花》報開宗明義地指出該報使命是:\"效力于它的主人——被壓迫階級\",\"喚起被壓迫階級和弱者去踏死那些為非作歹的敗類——國民黨反動派\"。
二是堅持圍繞和服務于紅軍中心任務的辦報方針。軍報必須圍繞和服務于軍隊完成中心任務來辦報,當時紅軍的中心任務是作戰。圍繞和服務于紅軍的上述中心任務,該報刊登的多篇文章宣傳報道了紅四軍攻克汀州、龍巖、永定、上杭等縣城,殲滅駐守閩西的國民黨軍隊兩個旅的一系列軍事戰績。這些文章發表后既擴大了紅軍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又對敵人造成很大軍事威懾。
三是重視做好向人民群眾的宣傳工作。紅軍是工農子弟兵,紅軍的存在和發展須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浪花》報刊登的多篇文章,報道了閩西工農群眾開展的組織工會、建立農會、建立赤衛隊的活動;報道了閩西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刊載了龍巖縣革命委員會制定的分田標準等土地革命政策。上述文章在《浪花》報刊登后,對動員閩西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運動之中,起了很好的宣傳動員和組織引導作用。
《浪花》報出版后不久,紅四軍占領閩西的漳平縣城后,在該縣城四處張貼剛出版的《浪花》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29年張貼在漳平縣城的眾多份《浪花》報,竟然有一份在經歷65年歷史大變后,被奇跡般地保存下來,于1994年在漳平縣城一幢普通民房墻壁上被發現。被發現時該份報紙已在土墻上張貼達65年之久,無法從土墻上單獨剝離下來保存和展出。為保存這份紅軍創辦最早、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原始樣報,古田會議紀念館只好采用將張貼該報的那段土墻切割下來的辦法,來保存《浪花》報的原始樣報。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