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榮
(福建省永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永安 366000)
學生與教師對話,是教學民主的真誠呼喚。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要求教師要有“對話”意識。 所謂“對話”是指以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智能為起點,以師生平等為基礎,以自主學習為特征,以問題引導為核心,以合作探究為載體,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互動”開展教學活動過程。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巧設教學過程中的對話活動,建構溝通、交往和探究學習的互動舞臺,使教師與學生都成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活動過程的探究者,知識能力的生成者,從而完成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呢? 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教育是一種服務,是一種平等對話的交流過程。 盡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學識、修養、經驗、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為原則展開教學,不宜以居高臨下的方式處理教學中的問題。 對學生的創設要鼓勵,對學生的意見要尊重,對學生的誤解要寬容。 心理學研究證明,師生之間平等、寬松的關系可以較好地消除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愿意與教師交流,樂于參與學習過程。
一次送課下鄉活動,一位教師執教《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實驗前,由于農村學生對化學藥品和儀器比較好奇,擠撞中不小心將老師放置于講臺前的裝鋅片的玻璃瓶碰掉在地上,鋅片撒落一地。 年輕的老師心里又氣又急,但是礙于借班上課及聽課老師較多,不便發作,只好靜靜地看著學生,幾個惹事的學生也膽戰心驚坐回座位。 一會兒,老師情緒穩定下來,換了一種贊賞而舒緩的表情開始上課。 她先肯定了同學熱愛化學的積極性,感謝學生對她前來上課的“歡迎”方式,表揚了“惹事”的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濃烈興趣, 以此緩解學生的恐懼心理,然后再讓剛才“惹事”的學生把鋅片收集起來,利用鋅、鎂、鐵、銅四種金屬與鹽酸反應觀察實驗現象,然后引入新課,展開教學。 老師以寬容、尊重、信任的方式,通過臨時變換實驗程序, 將課堂教學引入一段新的教學序曲,既展現了教學機智,又拉近了師生距離,為教學獲得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指學生對教材及其文本形式存在的學習資料的閱讀理解。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方法和情感去體驗文本意義的過程,文本所涵蓋的信息和思想只有通過讀者自我內部語言系統的深刻化之后才能真正獲得領悟。 這種內化過程既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更需要學生自我的獨立思考,因此生本對話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設置演示實驗、教學模型、影音錄像、問題設疑、故事引入等對文本進行形象情境的預設,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多層次、多角度地對文本進行解讀,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一位教師在上《分子和原子》這節課時,先在教室噴灑空氣清新劑,然后提問學生:1.你聞到了什么味道? 2.這種味道是怎樣進入我們的鼻子? 3.這種現象反映了粒子具有哪些性質? 由于該教學情境的設置基于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生活基礎,具有較好的趣味性,所以引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他們或者合作討論、動手實驗,或者獨立閱讀、思考,在對教材進行較為深入的研讀和實驗的基礎上,紛紛對“構成物質的微粒的特征”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述,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得以較好的體現。
現代教育理論表明,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 只有溝通、合作才有對話,才有師生間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會。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相互溝通,通過合作學習相互討論,在共同探究中進行平等、尊重、合作的對話,使學生敞開心扉,合作學習,彼此分享,達到心靈的共鳴,思維的共振,情感的愉悅。
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和反應”時,設計了兩個活動環節,引導學生學習:
1.教師取樣將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溶液混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沒有發現明顯現象。
2.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混合兩種溶液之后啟發學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兩種溶液發生了反應?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設計方案。
(1)學生交流討論之后,提出四種實驗方案可以證明兩種溶液發生了反應。
A. 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液體呈藍色,再滴加稀鹽酸,如果藍色變紅色,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B. 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液體呈紅色,再滴加稀鹽酸,如果紅色褪去,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C.向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液體呈紅色,再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紅色變藍色,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D.向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液體呈無色,再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無色變紅色,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2)學生合作實驗,驗證所提出的方案。 然后各組派代表交流,并對四種方案方案進行比較分析。
3.教師在學生觀察、合作假設、實驗驗證之后進行教學小結。
這樣,通過學生溝通合作,交流研討,促進了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生成,他們在大膽假設中培養了求異思維、創新精神,同時也豐富了思維方式,激活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益。
化學實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實驗過程,它能有效地使學生感知物質變化前后的現象,使物質變化規律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對實驗事實進行深入思考,提出問題,解決矛盾。 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物質的認識,還可以鍛煉他們對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能力和實驗過程的分析、推理能力,促進知識建構過程,培養他們熱愛化學、尊重科學、探究科學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所以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引發學生與實驗過程的對話,是化學學習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死狗谷之謎”是一個典型的故事,在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常常被使用到,但教師在運用這個典故時,通常并不和化學實驗相結合,而僅僅是作為實驗的驗證事例,或者由此引出實驗的活動。
我們在一次備課活動中,嘗試在一個教學環節中將這個典故與“實驗對話”結合起來。
1.首先由教師說明這個典故,由學生推測可能的成因。
2.由學生查找資料闡述“罪犯”是二氧化碳。
3.由學生說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它是如何使狗死亡的。
4.由學生用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不支持燃燒。
5.由學生用實驗證明:不支持燃燒、性質不活潑、密度比空氣大。
6.由學生綜合實驗過程,闡述“死狗谷之謎”及由此拓展相關生活問題。
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學生始終以“死狗谷之謎”為對話主線,以二氧化碳的性質為對話過程,以操作實驗為對話方式,以回答問題為對話目標,以綜合對話為表達方法,全過程深入對話,學生在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經驗的積淀、學習的興趣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效率,取得很好的對話效果。
知識的積淀需要學習者不斷地自覺將所學知識及時進行內化,即自我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將知識、思維等條理化、規律化,使得在大腦內部獨立建構起知識的網絡,形成學力和習慣。 由于年齡特征和認知結構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熱衷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常常忽略對自己思維過程的反思,對同學、老師、自己思維方法的評價,也不善于通過自我對話對所學知識作出概括和總結,這種現象會使學習成效弱化,最終使得知識的積淀流于表象和膚淺。 要使化學課堂對話最終富有成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自己設立學習目標,而且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常常對自己的學習、 思維進行反思,積極進行自我對話的習慣,對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觀點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
例如:在教學《質量守恒定律》一課時,我們在新課學習結束之后,設計了如下問題供學生進行自我對話:
1.今天學習的知識有哪些?
2.今天學習的知識難點是什么?
3.今天學習的難點用什么方法解決?
4.今天學習的知識和哪些已學知識有聯系?
5.今天的學習中有哪些細節值得我回味?
通過這種針對性的自我對話,學生對當日所學的知識很快形成自我的知識體系,從中找出知識積淀、運用的規律,較好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總之,“對話”是一種新型的課堂交往思想,體現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只有真正進行平等的、互助的、全方位的對話,通過心靈的交流、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以及合作探討,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得到張揚,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能力得到提升,才能讓課堂真正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充滿活力和魅力。
[1] 黃寧生.經典教學案例與創新課堂設計(初中化學)[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7
[2] 邱紅心.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與學科教學(初中化學)[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