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珍
(江蘇省金壇市華羅庚實驗學校 江蘇 金壇 213200)
上個世紀初,葉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為了向以傳播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挑戰,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新課程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1-3]本地區的各校都已在理科方面開始實行“學案制”。
學案是相對教案的一個概念,它是在新課標下,[1-3]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水準、學習方法、特點和心理特征等具體情況,在教師主導下,由師生共同設計,供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完成學習任務使用的學習方案。學案側重學生間交流和評價,它既體現學習過程,又反映學習結果,通俗一點就是專門給學生看和用的教案。其著眼點在于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其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4]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只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它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工具與媒介,是教師引導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佳結合點,具有“導讀、導思、導聽、導做”的重要作用。
在學案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學習模式,進一步強化求知欲,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習的良性氛圍。有了學案并不表示教師就不用備課,學案是在教案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而開發的一種學習方案,它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老師的授課目標和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的學習有備而來,給了學生以知情權、參與權和評價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不僅是組織者、引領者的角色,更是整體活動進程的調度者和局部障礙的排除者。學案不僅可以指導預習,用于課堂教學,也是一份課堂及家庭作業,并且系統的學案還是一份很好的學習資料。
國內有關學案的研究的報道很多,[5-7]主要涉及:(1)學案的流程;(2)學案的作用;(3)學案的類型等方面。本人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案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思考,并從以下幾方面闡述如何編寫學案:(1)編寫學案的原則;(2)編寫學案的流程;(3)編寫學案的注意點。
學案的編寫應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從對教材的理解、習題的設計到師生的反思都應以目標的達成為宗旨。同時,學生在依據學案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有一個評判學習進程與學習質量的指標或標準。因此,目標的設立既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意向,也要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一個明確而有效的自我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依據或標準。
對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學案編寫時應作適當的提示,或留有適當空白,教師在課堂上作一些講解。相關知識的復習、概念的形成、結論的得出、方法的探究、知識的反思、適時的評價等,其中較多內容的學習是由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完成的。因此,學案要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合適的角度或恰當的平臺,利于新舊知識的銜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經歷歸納猜想、實驗驗證、演繹證明等思維過程,積累相應的活動經驗,從而增進每個學生主動學習化學的意識。
由于學案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方案,是連接“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和諧統一。因此,學案在重視和強調學生自主的同時,也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個好的學案應該能夠給學生以動機上的誘導、知識上的疏導、思想上的引導、探究上的輔導以及學法上的指導。由于使用學案的目的是要學生真正 “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因此,學法的指導就是學案的核心內容。所以,學案在編寫時,教師要把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融入到每節課具體的學習內容之中。
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進行學習,其效果如何需要及時的予以評價,而且對有些學習內容的真正理解是在相互評價中完成的。同時,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激發、調動與保持也需要評價予以保障。因此,學案的編寫要把評價有機地融入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特別是要把評價看作是學生認知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具體表現為:(1)評價可以使學生所建立的知識變得更加清晰、明確、合理;(2)可以促進和豐富學生對知識的心理表象,提高知識內化的效率;(3)通過評價,可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性,體會到在應用中的有效性,感受化學特有的內在美,使他們對知識產生一種向往的感覺經驗。
以上幾個原則相互聯系,互相依存,它們構筑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在具體編寫學案的過程中,要綜合運用這些原則,才能有效提高學案的質量。
教師對學案的編寫,應從大綱、教材和教參資料以及自己所掌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水平等方面出發,合理、靈活地處理教材,盡量做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達到啟發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學案的編寫應具備以下特點:
(1)圍繞學習目標,緊扣教材,從整體上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能條理化、系統化和整體化,盡量一課時一個學案,以便控制學習總量,使學生明確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學案上應用若干個問題,把本節課的內容由點連成線,再由線到面,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認識。當然,問題設計應有一定的層次性、梯度性,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這樣學生就能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3)學案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資優生從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中等生受到激勵,學困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學生能獨立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是學案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同時,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1)要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例如:告訴學生學案中哪些內容只要略讀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內容應注意前后知識聯系才能解決等等。(2)教師應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這樣,一方面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正確的自學方法。良好的預習習慣和正確的自學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學生受益終身。總之,培養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學案”編寫的重要作用之一,其實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目標能否實現,也是學案編寫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編寫學案的過程中,不可將本節課所有的內容都呈現在學案上,這樣將會失去課堂和教學的神秘感。在學案上要突顯出教師精講的重要地位,因為有些內容單靠學生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而所謂精講,就是在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教師在精講過程中,力爭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語言要精練。其次,內容要有針對性,切忌面面俱到,應根據學生自學、交流討論過程中反饋的信息展開。再次,方法要有啟發性,經過老師的適當點撥,能自主解決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最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提出的具有獨創性的問題給予表揚和鼓勵,逐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和興趣,逐步彰顯學生的個性。
這是編寫學案的最后一個環節。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在設計練習時,應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困生應側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資優生應把側重點放在能力的培養及思維的拓展上。練習題分兩類: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課堂作業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以便對自己的教學作出及時的修正。課后作業則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教師根據練習情況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編寫高質量的學案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它體現了教師的“支架”作用。使用時教師語言要簡練、開門見山、直擊要點。學案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必須從有利于學生學習操作的角度思考,始終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在學案上可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溫馨提示”、“友情鏈接”等說明,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案的版面上,要有足夠的空間留給老師,例如:教師要寫明課的引入。因為,一個好的開頭、一個好的問題等于成功了一半。抓住了學生的思維,抓住了學生的眼球,也就抓住了課堂。學案的編寫也不能太詳細,應該要符合不同教師上課的順序,給課堂一些神秘感,留白要多,給師生的反思留下足夠的空間。比如反思教學方法是否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知識點的訓練程度與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是否匹配;某個教學環節失誤是由于重、難點把握力度不當,還是對學生的指導、點撥不到位。
通過我校近一年的實踐,教師的感覺是,使用了學案能大大增加課堂的容量;節約板書的時間;彌補自己備課的不足(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然后集體備課、商討最后形成的學案)。學生的感覺是,上課很輕松,因為不需要抄板書;有自己寫反思的空間;增加了課堂容量和難點;探究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要求也高了。總體來說,教師和學生都很歡迎這種教與學的方法,可以稱之為“雙贏”。
但也有許多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有的老師認為,學案好像有點對不上自己的思路:尤其是上課順序上的調整。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在順序上框得很死,那老師們用得就不順手了。同時,有的學生也反映,課堂的教學失去了神秘性,因為課堂的流程一目了然。學案要能真正最大化地發揮其作用,筆者認為,在編寫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易達成,包括學習的內容、問題的設計及課堂、課后練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有每個教師展現自己教學特色的空間,要有學生對此學案的評價和本節課的反思,要完成相應的分層作業;教師還一定要進行二次備課。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學案的最大效能。
[1] 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鐘啟泉.科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蘇)C.N.巴拉諾夫著,趙天譯.論教學本質[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
[5] 阮桂棟.初中化學新授課學案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11)
[6] 吳金忠.淺議初中化學的“學案與導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4)
[7] 左繼東.初中化學活動單導學模式中教師課堂導學策略[J].化學教與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