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花
(江蘇省口岸中學 江蘇 泰州 225321)
教學反思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新課標下的化學課堂教學如同做實驗,盡管課前的準備工作已相當充分,思考已到位,計劃的制定也非常的詳細,但在實踐過程中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實驗的結果也是難以預料的。 教師不應只滿足于寫了教案,上了課,批了作業,還應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每節課的所思、所想、所感,不斷總結,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自身專業技能的持續發展。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J.Dewey)早在19 世紀初就論述了反思性教學的問題。 此后幾百年,反思性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和發展。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說,反思是一種復雜的內部認知過程。 對教學而言,反思就是教師對教學行為的調節和控制,有可能帶來自身教學行為的改進[1]。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反思,學會反思,積極反思,不斷促進自身專業技能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反思,不僅包括課后的反思,還包括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 反思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效果的好壞,還可以是教學方法的反思等。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課堂實例, 對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想象進行反思,以期與同行共勉。
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反思就是課后反思,其實不然。 教學前的反思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包括教學目標的反思、教學方法的反思、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反思等。 俗話說的好,不打無準備的仗。 課堂教學的參與就是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學生是我們教授的對象,一切活動都是在為學生服務。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做到有備而教,不僅要備教材內容,備教學方法,備教學流程,更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務必使自己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合,既不能太簡單,讓學生覺得課堂索然無味,也不能太難,讓學生望而卻步。
案例: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第二節“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第二課時“氣體摩爾體積”的教學前反思
“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本身就是學生普遍感覺難理解的一個概念, 也是教師覺得難講授的一部分內容,氣體摩爾體積的講解更是一個難點,但同時也是一個重點內容。 為了突破難點,在教學前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否則很容易出現一堂課下來,學生基本沒反應的尷尬場面。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指揮棒,所有課堂教學行為的進行都應該圍繞這個中心展開。 因此,課前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就是氣體摩爾體積的內涵及影響氣體體積的因素的理解,同時也是難點內容。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課前我仔細分析了教材內容對這部分內容的講解,遇到問題及時請教同組有經驗的老教師,跟他們討教有效的教學方法。 比如:八個籃球堆積在一起的體積和分散到房間八個角落所占的體積做對比,這樣就很容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內容。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針對這節課的教學,可以采用學生主體參與、教師總結歸納,并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模擬氣體體積的影響因素等教學手段。
教學前的反思, 不但可以增強教學實踐的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教師的課前預測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師本身的專業技術水平。
教學活動前,雖然已經有了教學預設,但是這種預設是隨外界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 有一定的變化空間。能否讓我們的教學活動按照既定的預設軌道進行,使學生的思路沿著教師的思維進行,這都有賴于教師教學中的應變能力和智慧。
案例: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第二節“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第二課時“氣體摩爾體積”的教學中反思
備課時,盡管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了預設。 但是,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時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 如:主體參與課堂的教學模式,追求的是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課堂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但同時,也會有一些同學趁此機會,濫竽充數,課上亂講話,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 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實時觀察每個學生的神態,確保教學順利進行。 又如:在請同學總結影響氣體體積的因素時,當學生的回答和教師預期的想法不一樣時,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和分析問題,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活躍的思維能力。
教學中的反思, 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及時、主動、快速地處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恰到好處地利用課堂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閃光點和錯誤,優質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課后反思,有些人認為是亡羊補牢,其實不然。 教學后的反思,具有針對性和批判性,可使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有助于改進今后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總結能力。 教學后反思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學目標達成的反思,教學效果的反思等。
案例: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物質的分類”第二課時“膠體”的教學后反思
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 應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列舉一些常見的膠體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三角洲的形成、霧、漂浮的灰塵、墨水、豆漿、牛奶等,讓學生感覺化學其實離他們并不遙遠,生活處處都是化學。 進而利用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理解膠體的有關性質。
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到了與化學有關的內容,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發現并解決了問題, 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學習態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學習方式也不再是單一的聽老師講,更多的是做實驗、搞探究,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后的反思,不僅能直觀、具體、及時地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找到解決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加強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進一步研究,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逐步將這些有效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系統化、理論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 是教師在尋求自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所留下的不斷前行的足跡,它不是最終目的。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多方位、多視角、多層次的教學反思總結教學經驗,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講解物質的量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時,如果是純粹的概念講解, 學生很難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用肉眼觀察不到的微觀的原子、分子、離子等,學生頭腦中對微觀粒子還沒有一個直觀的感覺。 經過反思后,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用宏觀的物質做類比,比如硬幣、小米、大米等,使學生易于理解物質的量的真正含義。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
教育教學理論是進行教學反思的理論基礎。 教學理論和方法總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立志于成為一名反思型的教師,就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這也是使自己的教學不斷有源頭活水的最佳途徑, 也是自身專業不斷成長的源頭活水。
教學反思貫穿于教學過程,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同樣也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的過程。 最好是一時的追求,更好是永恒的目標。 隨著我們對新課程認識的不斷加深, 我們會不自覺的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新課標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感悟[2]。只有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做到知和行的和諧統一,我們才能在更深層次上促進教學觀念的更新和轉變,才能在反思中為實現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奠定好基石,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帶給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1] 周政英.化學教學反思能力及其發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12):17-19
[2] 翟遠杰.新課標下的化學教學要重視教學反思[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