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南 劉嘉娜 河北聯合大學
當前,現代港口物流發生著重大變革,正進入全球供應鏈管理時代。作為供應鏈上重要節點的港口企業,能夠通過建設戰略伙伴關系,完成物流作業流程的重組,實現合作伙伴的互利。港口可以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縱向聯盟,利用股權參與或契約方式形成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實現聯盟各方的資源互補和共享,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港口供應鏈所追求的不是各環節的局部最優,而是整個供應鏈的最優。以前的港口間競爭正在演變為港口所參與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世界著名港口正紛紛向全球供應鏈管理轉型,打造成虛擬鏈控制中心。
以供應鏈集成理念來運作港口物流已成為先進港口的現實選擇,并迅速得到學術界的重點關注。國外研究者關于港口供應鏈的研究相對深入,已取得豐富成果。在國內,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著制造業展開,在港口領域的應用研究則剛剛開始,但正在蓬勃興起。應該說,目前我國以港口服務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還處在初級階段,只是具有供應鏈所需的相關要素而缺乏整體結構,沿海港口對供應鏈的組織作用還不強。國內現有的研究還缺乏本土化拓展、缺乏與特定區域或單個港口情境的實質性融合,特別是目前針對河北省沿海港口實際境況開展的指向性研究更顯單薄。
由于歷史原因,河北在港口物流方面與國內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處于相對滯后狀態。近些年,河北省的港口資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港口貨物吞吐量排名快速進位,為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充足空間。以沿海港口為核心實現供應鏈一體化,有利于河北省開放型經濟模式的構建,有利于產業鏈條的構造和集聚,河北省應推動港口供應鏈系統的集成,確立河北省主要沿海港口在鐵礦石、煤炭、鋼材等供應鏈中的主體地位,通過陸向腹地的拓展帶動省域經濟的跨越,通過海向腹地的延伸密切與全球分工體系的關聯。作為核心節點的港口部門能否完成供應鏈重組,實現交貨的準時性和響應市場的敏捷性,突顯港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當前河北省港口物流面臨的重要任務。河北省沿海港口的主導貨種是大宗散貨及非適箱的件雜貨,由于各貨種的運作程序、市場伙伴關系等均有較大區別,所以不能照搬先進地區港口的供應鏈經驗,而必須開展瞄準河北省具體情境的專門研究,以滿足差異化的現實需求。
河北省沿海港口應以自身為核心節點,構建一個以資本為紐帶的縱向戰略聯盟,從貨源供應開始,經由航運、靠泊、裝卸、堆場作業、口岸通關及其相關物流增值服務等環節,再配套各種集疏運方式,最終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通過該結構設計,并結合河北的主導臨港產業,將逐步形成供應鏈簇群。這種供應鏈集成框架設計主要建立在河北省沿海港口的臨港產業布局及規劃基礎上,同時也能反映出與周邊港口的差異化競爭。

圖1 河北省沿海港口供應鏈一體化結構
根據河北省沿海港口產業鏈布局,主導產業集中于鋼鐵、石化、裝備制造、電力等重化工業。基于以上產業設置,河北省沿海港口在運輸貨種方面主要包括煤炭、鐵礦石、鋼材、石油及液化品等。圖1中的左扇形結構表示港口供應鏈上游的原材料和產品供應商,比如礦業公司、煤炭企業、外貿企業等,這些貨類決定了港口的主營業務;右扇形結構表示港口供應鏈的下游,是貨物接受者,他們組成了主要臨港產業或輸出市場,比如火電廠、鋼鐵廠、化工企業等。河北省沿海港口供應鏈的特點是:第一,雙向輻射。集成供應鏈結構涵蓋左右兩個扇面,分別基本對應港口物流的陸向腹地和海向腹地,能夠實現河北省沿海港口對腹地的開拓和擴張。第二,資本紐帶。以港口為核心的一體化供應鏈的構建需要建立在縱向戰略聯盟的基礎上,通過資本紐帶形成高度集成的利益共同體。
在供應鏈集成框架中,擔當組織角色的河北省沿海港口在具體經營中可考慮搭建以下業務平臺:第一,倉儲物流平臺,通過進口保稅倉庫、出口監管倉庫、鐵礦石美元現貨交易等載體來實現;第二,融資監管平臺,提供港口類金融服務、關稅代墊、港雜費代墊等服務項目;第三,信息貿易平臺,銜接同行之間的易貨貿易;第四,場站及運輸平臺,在適宜的內陸腹地建設“無水港”,并可承接專業物流外包;第五,代采購平臺,鑒于國內南方中小貿易商對本地企業產品不熟悉的背景而協助采購;第六,內外貿租船平臺,發揮信息匯集的優勢,加強與航運企業的溝通合作,協助各方貨主租船,避免空載,實現重去重回。第七,臨港加工平臺,積極開展木材加工、鋼卷板開平、廢鋼處理等增值服務。
港口供應鏈強調了港口運營商必須要與全系列利益相關方密切協調,將整個鏈條的各個運作環節進行集成,港口處于腹地和境外產業集群的中部,可通過選擇戰略伙伴形成集成供應鏈,與上下游企業聯合,加強沿海港口與產業集群間協作的系統性。在河北省沿海港口供應鏈集成的規劃中,港口企業必須有效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才能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在遴選港口供應鏈的合作伙伴時,除了考察擬合作伙伴具有的核心資源,還要考量合作伙伴間的協同效應和資源匹配性,考慮伙伴間企業文化、技術標準、管理方式和商業信用的協調性。港口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的主要準則是:其一,合作伙伴選擇應與港口供應鏈的戰略目標相容,符合港口產業規劃布局,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其二,合作伙伴均擁有行業基礎和特色能力,并能使各自的優勢相協調;其三,合作伙伴必須高度互信,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增強快速反應能力。
集成化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并不是港口和戰略伙伴間物質資本的簡單疊加,而是實現品牌地位、知識能力和市場控制力的優化重組。河北省沿海港口企業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應包括如下對象:第一,與上游企業聯合,有助于開辟貨物代銷市場,掌握市場主動權,減少貨物中轉環節。第二,與下游企業聯合,擴大市場覆蓋范圍,減少存貨。第三,注意與航運、鐵路和道路運輸企業的物流銜接,利用各自優勢提供全程物流服務,構成便捷的供應鏈通道。
從2011年開始,唐山港成為河北省第一大港,其中曹妃甸港區是唐山港的新興骨干力量和主要潛在增長點。曹妃甸港區作為起點較高的后發港區,在港口業務依賴、上下游伙伴甄選、臨港產業門類吸納方面相對靈活,可以依照供應鏈集成理念直接引入全鏈條成員,可以實現以港口為組織核心的高度集成和優化,可以更有規劃性和選擇性地嵌入全球產業物流網絡。
近年來,國內鐵礦石需求旺盛,各鋼鐵企業不同程度地受到資源供應的壓力和困擾,對物流通道的掌控成為鋼鐵行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鐵礦石供應鏈包括資源采購、中轉運輸、生產使用全過程,其中各個環節相互牽制、相互影響。進口鐵礦石物流線路長,制約因素多,運輸組織復雜。由于海運費、內陸運費和港口競爭環境的變化,不同物流路徑的綜合成本也時常變動。當前,國內沿海港口爭奪鐵礦石物流的競爭日益激烈。曹妃甸港區只有更好地集成各相關環節、實現鐵礦石供應鏈的緊密一體化,才能在以不同港口為核心的供應鏈競爭中擁有動態比較優勢。
首先在鐵礦石供應鏈集成的結構安排上,曹妃甸港區應在首鋼集團、河北鋼鐵集團等現有投資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納入戰略聯盟。如潛在合作伙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全球主要鐵礦石供應商,還有中遠、中國租船總公司及日本商船三井等航運企業、“三北”地區的其他骨干鋼鐵企業等。通過締結縱向戰略聯盟,提升鐵礦石供應鏈的可靠性與競爭力(見圖 2)。
海運費是影響鐵礦石價格的關鍵變量之一,鐵礦石到岸價格中遠洋運輸費用約占一半。曹妃甸港區進口鐵礦石主要來源于澳大利亞、印度、巴西三國,根據長線配大船的原則,主要承運船型為:澳洲航線,以Capesize型船舶為主,兼顧20萬噸級船舶;巴西航線,多為20萬噸級以上船舶;印度航線,以巴拿馬型船舶為主。目前,鋼鐵企業在進口鐵礦石貿易中,大部分是采用到岸合同,使得企業失去了指派船的權利,導致多數海運合同由外資航商控制,比如日本三大航運企業通過COA(長期運價協議)等方式,逐步擁有了通過對運價的期貨買賣控制運價的能力。因此,鋼鐵企業應盡量與國內相關航運企業謀求長期合作,打破外資承運人的壟斷,提高國貨國運比例,積極運用COA鎖定海運價格,規避波羅的海散貨運價指數過度波動的風險,同時保持適量的現貨航次租船,建立多元化的運輸格局。從港口運營商的角度講,為力保市場覆蓋面和追求均衡,要在架構鐵礦石供應鏈時恰當選擇國內外航商。

圖2 曹妃甸港區鐵礦石供應鏈
為改變目前腹地鋼鐵企業各自獨立進行鐵礦石物流的狀況,可從整體優化的角度出發,以信息網絡為支撐,建立鐵礦石集中儲配體系。在曹妃甸港區設立多用戶的集中儲配策略,將原來分布在各鋼鐵企業的獨立庫存集中至港區的鐵礦石儲配中心。應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術,針對鋼鐵企業的生產需求遂行實時配送。即通過打造一個“大蓄水池”和在各鋼鐵企業之間的調劑,實現鐵礦石資源的優化配置。
作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國,煤炭的有效供給事關國家能源安全。我國70%的電力供應來自燃煤電廠,電廠是煤炭的最大用戶。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短期很難改變,北方的煤炭資源對南方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在煤炭產品的整個供應鏈中,涉及到煤礦、港口、鐵路、公路以及電廠、鋼廠等用煤企業。從最初的煤炭坑口到電廠煤炭需求終端,共同集合資源,將煤炭供應鏈的各個結點高效連接起來,提升綜合服務和個性服務的能力。
煤炭行業的運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流程,應該通過資本運作方式組建一體化的煤炭供應鏈,這其中港口部門處于核心節點的位置。通過資本紐帶變革封閉式發展方式,組織多家相關成員結成戰略聯盟,著力塑造強大的資源集結能力,探索無邊界型的企業新形態。除了資本意義上的緊密聯結,還可以通過簽訂專門協議來推行煤炭準班輪運輸。主要是通過礦、路、港、航、電之間的協調配合,在貨源、車皮、泊位和船舶等方面予以保證,并按班輪運輸形式,相對固定裝運港、航線、船期、載貨量和目的港,實現各環節的無縫對接,保障煤炭物流效率。曹妃甸港區作為煤炭裝運港,需要從堆場使用、設備保障、生產組織、泊位指定等方面進行具體安排,通過開通準班輪煤炭運輸穩定貨源,凝聚供應鏈成員關系。
曹妃甸港區可基于優越的自然條件,運用煤炭供應鏈管理模式,開展全球化煤炭采購、集中倉儲、數字化配煤等業務,保證資源供應。通過整合上下游煤炭物流資源和市場,建立穩定可靠的能源供給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通過對原料煤的加工配送,實現高增值性。依托大秦鐵路和蒙冀鐵路,將“三西”煤炭產品運到曹妃甸港區,由中海集團等航運企業承運,市場方面則主要瞄準華東、華南地區的發電企業。在煤炭的外貿運輸方面,近年我國已變成凈進口國,動力煤出口和煉焦煤進口形成兩條規模基本相當的反向供應鏈,這些情形在曹妃甸港區得到了清晰反映(見圖3)。
作為港口煤炭供應鏈集成的重要進展,5000萬噸國家級數字化儲配煤基地2010年在曹妃甸開工。曹妃甸煤炭基地由開灤集團牽頭,包括曹妃甸港口公司、大唐電力等11家企業參與,建成后可達到每年煤炭流通量5000萬噸、動態庫存416萬噸的能力。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鐵路來煤系統、篩分系統、儲煤系統、初級配煤系統、精確配煤系統、裝船系統等。可通過配煤為下游企業提供標準熱量值的煤炭產品,或者根據用戶需求配制任何指標的產品。
在曹妃甸港區建設大型深水原油進口碼頭并相應發展石化產業,可以解決華北地區煉化企業的進口原油接卸和輸轉問題,降低原油轉運費用,可以調整優化華北地區的石化產業布局。曹妃甸港區的天然優勢可帶動石化產品的系列開發,延伸原油供應鏈的長度,提升供應鏈整體利潤。曹妃甸港區原油供應鏈的打造可以提升其在國家原油物流格局中的地位,為發展成北方沿海原油物流基地確立根基。

圖3 曹妃甸港區煤炭供應鏈

圖4 曹妃甸港區原油供應鏈
曹妃甸原油碼頭及配套工程是中石化的重點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曹妃甸30萬噸級原油泊位1座及配套的油庫、站場。2008年8月投產后,接卸原油通過同步投產的曹津管道輸往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石家莊煉化、滄州煉油廠等煉化企業。曹妃甸商業原油儲備基地項目于2009年7月開工,曹妃甸千萬噸煉油項目也被國家列入“十二五”專項規劃。2011年7月,中石化燕山石化公司曹妃甸千萬噸煉油工程項目籌備處成立,標志著千萬噸煉油項目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
與鐵礦石和煤炭物流相比,原油雖為曹妃甸港區的第三大貨種,但在產業基礎、市場背景、腹地依托、開發時間等方面均處于相對弱勢,尚處于培育期,現有物流規模比較有限。未來在原油供應鏈的建設上需著力通過戰略性資本合作來拓展業務范圍,同步服務于本地臨港企業、華北市場和戰略儲備需求(見圖 4),使其在與以天津港或青島港為樞紐的供應鏈比選中保持競爭力。另外在原油供應鏈中,由于石化產業的壟斷性較強,須注意與供應鏈主要成員的關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