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區別劃線”的實質公正
一些高校在招生錄取過程中,男女分別劃線,女生分數線一般都高于男生,有的還高出不少。7月8日,有廣東媒體報道,招收國防生的高校及部隊院校,男女生最高可相差40多分。如中國政法大學理科女生投檔線632分,比男生投檔線588分高出44分;又如,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理科女生投檔線620分,比男生投檔線585分高出35分。同時,一些非國防生專業也分性別劃定分數線,且女生分數線高于男生。
如此大的差距引發了不少人對招生公正的質疑,一些律師提出,高校招生應堅持公正原則,分數線不應該基于性別予以區分。表面看這樣提沒什么問題,法理上也站得住腳,但筆者認為,律師所說的公正,其實是一種簡單的公正,或者說是一般程序意義上的公正,它未必意味著實質的公正。
男女生區別劃線,是對當下應試教育體制和結果的糾偏,這一點只從法律角度考量很難做出有實質意義的解讀,因此也就很難提出有價值的判斷。我們當下的應試教育體制和評價標準,更有利于女生勝出,這些年來,一些大學女生比例偏高已經成為普遍性的問題,早已引起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擔憂。高考的分數,是對中學學習經歷和結果的一次性評定,一個考生的高考成績,最典型最集中地反應了中國當下基礎教育應試化傾向的結果,很難完整準確地反映一個學生綜合的整體的素質。很明顯,如果不能在高考招生環節把住男女生入學比例這一關,那就等于讓中學應試教育的結果跳過了高考招生這個龍門,向大學階段延伸。
更值得一提的是,只要男女錄取比例劃定了1:1,就不能說是不公正。從某種意義上說,男女平分招生名額,比應試教育體制從學生身上提取的分數更能充實公正的內涵。道理很簡單,男女平等的價值層級,比分數平等的價值層級要高得多,況且這個設定不是針對個別人,而是針對兩種性別,這里面還有個超越法條的公正性。但有一點也需要指出,那就是女生分數普遍偏高時應該如此,男生分數普遍偏高時同樣應該如此,如果將來以后基礎教育生態發生了變化,評價標準更利于男生取得優勢的情況,那么同樣應該堅守這個1:1的錄取比例。

燕子山媒體評論員
只要男女錄取比例劃定了1:1,就不能說是不公正。從某種意義上說,男女平分招生名額,比應試教育體制從學生身上提取的分數更能充實公正的內涵。
考量一種公共政策或社會政策公正與否,不僅要看程序,還得看最終的結果,至少得兩者兼顧。事實上,男女生入學比例失調帶來的惡果已經開始逐步顯現,不僅直接影響到大學校園里的小社會生態,長此以往得不到糾偏并進一步向社會延伸,最終的結果,必將使男性在整個社會生活的寬領域處在一種文化和心理上的弱勢狀態,這樣的結果帶來的影響,很可能是簡單強調公正原則的法律人士所無法預測的,也許只有從社會學、教育學等層面觀察,才能真正發現其問題的嚴重性。
總之,這種同比例區別劃線的做法,不是歧視,而是糾偏,至少糾了積重難返的應試教育之偏。當然,作為一項牽涉到千家萬戶的招生政策,其制定和實施過程應該是經過廣泛討論并吸納民智的過程,更應該是公開透明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共識,真正起到糾偏的目的,避免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