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 帥
用影像保護自然
□ 本刊記者 熊 帥
如果不是《喚醒綠色虎》榮獲世界紀錄片大獎——“格蘭特海姆環境報道獎”,公眾對史立紅的認識,可能仍停留在中國著名“環保英雄”——奚志農的妻子、中國日報記者和環保公益人物的印象上。
所以,當得知自己參與拍攝、制作的紀錄片《喚醒綠色虎》獲獎之后,史立紅最大的喜悅來自于:從單純的環保公益人士到電影紀錄片的導演,自己能通過影像來影響他人,特別是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環境問題的認識?!斑@種肯定,是為人妻、做記者時,無法感受得到的?!笔妨⒓t說。
在回憶自己投身環保的經歷時,史立紅從未避諱過受到丈夫奚志農的影響。兩人在頤和園昆明湖上舉行的浪漫婚禮,在中國環保界曾經轟動一時,至今仍為很多環保界同仁津津樂道,羨慕不已。
1996年,史立紅還是中國日報文教版的記者,剛從清華大學畢業兩年,對環保的認識并不深,只是從一些報紙雜志上知道一些零星的環境情況。
一次偶然的機會,史立紅參加了一個座談會,會上民間環保人士廖曉義關于中國環境問題的演講,讓史立紅對民間環?;顒拥恼J知發生了改變。
史立紅說,當看到身形消瘦、穿著綠色老舊皮夾克的廖曉義,犧牲家庭、事業,為中國環境保護四處奔走時,她的內心非常感動和佩服。
“我看到了中國民間環保運動的力量,決定把環保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來做?!敝?,史立紅開始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擔任民間環保組織“地球村”的志愿者,做一些宣傳類工作,因此常常和一些民間環保人士接觸。也就是在這時候,她認識了自己的丈夫——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
當時,奚志農發起“尋找滇金絲猴”行動,吸引著史立紅等環保人士一起赴云南尋找滇金絲猴的蹤跡。
這一次云南雪山之行,對史立紅而言,意義重大。史立紅回憶說,她發現,相對于新聞記者單純地發現問題、報道問題,環保公益者的行動更直接、更實際,也能更有效地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和改進。
“在環保鏈條上,最缺乏在第一線做具體實事的人。我和奚志農有這樣的條件和優勢,想著應該回云南去。”
1997年,史立紅與奚志農在北京喜結良緣。“有感于當時社會的環保責任意識已經覺醒;老百姓對環保行動也逐漸理解,在環保鏈條上,最缺乏在第一線做具體實事的人。我和奚志農有這樣的條件和優勢,想著應該回云南去。”史立紅說。
1999年4月,史立紅辭去了記者的工作,跟著丈夫,帶著即將出生的寶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重返白馬雪山的“歸程”,也開始了她作為獨立環保人十多年的“職業化”環保之路。
在談到回歸云南白馬雪山的生活時,史立紅感嘆,自己最初的想法比較浪漫、理想化,希望過一種不受拘束的生活;通過照片和紀錄片,為環保做一些實事。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兩年的工作經歷,讓我見識到了影像的傳播力量?!笔妨⒓t說,“用影像催化環保的種子,也是從那時開始種下的。”
離開媒體行業之后,史立紅一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從事對外聯絡工作,當時她負責了一個名為“環境電影周”的活動,主要工作是將世界上影響力比較大的環境電影引入中國播放,希望讓更多的民眾能夠對環境保護產生共鳴。
當時,在北京電影資料館一周的放映時間里,觀眾場場爆滿,來自不同行業的專家、學者紛紛表示肯定;認為這是中國電影熒幕上對環保意識的第一次啟蒙。相較于過去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出現的環境保護報道,那次電影周,可以說是環保行動在表達方式上的重大進步。
于是,史立紅和丈夫奚志農回到云南后,他們明確了自己的位置——通過影像影響他人。
2000年,史立紅創辦了民間環保組織“綠色高原”,把那仁村(位于云南,海拔3400米)作為試點項目,實行“可持續發展”,就是既不讓村民繼續貧窮,又要保護生態環境。
2001年,為了吸引更多人來關注中國瀕危物種和自然環境的變遷,提高公眾和政府的自然保護意識,史立紅夫婦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業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影像機構,口號依然是“用影像保護自然”。

史立紅和丈夫奚志農
“真正意義上,自己親手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應該是《怒江之聲》?!笔妨⒓t回憶。2004年,她用一個簡單的DV機,真實記錄了怒江小沙壩村民抗爭不合理水電站建設的整個過程。雖然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怒江之聲》的制作、剪輯比較粗糙,但是影片完全以小沙壩村民為主角,導演只是記錄、拍攝的表現手法,獲得了諸多業內人士的肯定。
該片完成后,當地百姓自發放映,《怒江之聲》成為團結失地民眾、進行民生維權的有力工具。最后,在多方努力下,小沙壩村的老百姓最終得到了環境賠償。
“《怒江之聲》能夠幫助當地老百姓解決一點實際問題,我覺得作為一個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是最大的成功。”史立紅說,“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我的參與,推動了化解矛盾的進程?!?/p>
女兒奚溪上學之后,史立紅多了一個興趣,那就是通過博客記錄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她針對孩子的教育所提出的觀點,常常引發網友的討論,史立紅也被網友們親昵地稱為“奚溪媽媽”。
很久沒看過史立紅新片的網友們開始疑惑,史立紅是不是回歸家庭,離開環保工作了。
史立紅表示,其實這些年她從未停止過紀錄片的拍攝,一直在從事與環境保護工作相關的工作。
史立紅說,紀錄片的拍攝,不像商業電影標準化的生產模式。特別是環境類紀錄片,常常需要一個導演長時間地蹲守,來紀錄一個過程;最后通過整理眾多素材形成一個完整的影片。
例如《喚醒綠色虎》,史立紅前后花了3年的時間,深入中國虎跳峽和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地區,采訪包括了政府官員、環保活動人士、農民在內的數百人;只為講述中國從“人定勝天”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重大的思想觀念轉變過程。
對于此次《喚醒綠色虎》能夠入選上海電影節的評獎,史立紅表示非常欣慰,尤其是放映評片時,媒體的反映都是正面肯定,普通大眾的觀片評價也多為“真實、震驚、受益匪淺”。
史立紅說:“這些都說明了,經過15年,中國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和行動,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保護已經發展成為一場全民行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