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瑤族招郎儀式中族群文化認同的建構

2012-04-24 03:43:46韋浩明
廣西民族研究 2012年1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瑤族儀式

[摘要]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族群互動日益頻繁的當今世界,生存在同一區域的不同族群,既要維持族內的文化認同,又要接納強勢的外族文化,才能確保本族的正常生存與發展。如何抉擇并保證兩種甚至多種認同互不沖突,招郎儀式對此做出了明確回答。儀式中展示的建構族內、族際文化認同的方式方法,體現出瑤族群眾充分利用各種場所和可能建構族群文化認同。它是瑤族在主動適應社會變遷的同時,又靈活保存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鍵詞]瑤族;招郎儀式;文化認同;認同建構

招郎,也稱入贅、上門,是男子到女方家中成婚、居住的一種婚姻習俗。在我國的許多民族當中,歷史上某個時期都曾經存在過,只是普遍與否的問題。即使現在,漢族中也偶爾會有入贅的事情發生,不過難得一見而已。然而,在少數民族尤其是居山族群中,入贅習俗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存,并未因社會經濟發展和與外族交往程度的加深而消失。吳秀芳的瑤族入贅婚初探(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第2期)、玉時階的泰國瑤族的“招郎入贅”(世界民族,1998年第4期)等對瑤族入贅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側重于形式和原因的分析。本文以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高宅村委會的FMP瑤族自然村為例,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考察,結合當地群眾對入贅習俗的認知、理解,分析“招郎”儀式中的某些程序和展演過程,探討儀式中建構族群文化認同的問題。認為在新的形式下,伴隨著族際互動的頻繁、加深,居山族群的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強大的外族文化的沖擊,正在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為了適應業已存在的現實需要,儀式過程也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在認同主流文化的同時,始終重視強化對本族文化認同的建構,希望借此傳承本族文化的精華。

一、瑤族的招郎習俗

瑤族自古就有招郎入贅的習俗。《評皇券牒》、《過山榜》、《過山文書》等瑤族的著名歷史典籍,都有記載盤王子孫六男六女,“敇令六男娶外人之女為妻,以繼其后;六女贅外人為夫,以繼其宗”的材料;而且,通過皇帝的權威發布敇令,“準令民不許娶瑤女為妻,不許百姓土家為婚;盤王子女,不嫁五姓國漢土家”;但是,對于能否招外族男子入贅,則沒有明確規定。所以,瑤族女子在招郎時原則上沒有民族身份的限制,總體上有比較大的自由選擇空間。這也許是居山瑤族“招郎”婚能夠長期保存的理由之一。加上瑤族招郎婚形式多樣,并且得到族內成員的認同,使之得以長期存在。根據《富川瑤族自治縣志》記載,居住高山的瑤族招郎婚有四種類型:一是賣斷,男子上門后,一般要改同女方的姓氏,并規定要終身在女方的家中居住與勞動,不得回自己家中做事,所生子女隨母姓;二是賣一半,男子到女家后,姓名可以改也可以不改,但要終身居住、勞動在女方家,婚后所生子女可以給一、二個隨男方姓;三是兩邊走,婚后,男方先入居女家,在女家勞動、生活一段時間后又帶著妻子兒女回男方家勞動、生活一段時間,并如此不斷打循環下去,所生子女平均隨父母姓,一般是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隨父姓,依此類推;四是招郎轉,男方到女方上門后,男方要在女家勞動、生活一段時間,然后可以帶著妻子兒女回轉男家定居,不再轉回女家,婚后所生子女全部從父姓。[1]同時,為了確保婚姻家庭的穩定,每種類型都立有文書契約加以規范。這就是歷史上長期形成的瑤族招郎婚制度。

考察點南嶺走廊中段西嶺山FMP瑤族村,是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高宅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村民居住在海拔800m~1 000m的鳥源山山腰上,北面1.5 km處有一座鳥源水庫;西北與小源下自然村相距約2km;東南約1.8km與朝木林自然村相接,往西翻過一座約1 500m的高山后,可到達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牛塘村,東面與狗婆壘自然村接壤。全村26戶163人,包括馮、俸、周、黃、李、趙、鄭七姓,瑤族居民占95%,屬瑤族盤瑤支系的過山瑤。村子周圍,竹木茂盛,景色優美,山沖小溪清水長流,是鳥源水庫的水源林地;山上林木蔥蔥,百年古樹以及藤蔓遍地存在。村里的老人介紹:他們的祖先幾百年來一直在都龐嶺游走,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后才在FMP定居下來。目前該自然村擁有2萬多畝山林,人均林地約100畝,但沒有任何農田,主要靠刀耕火種和林業維持生計。雖然環境如此險惡,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開辟有林區公路與外界相接,現在則修建有一段混凝土道路,雖然沒有全部完工,但可以通行農用車、摩托車等現代交通工具,與外界交往的程度已經較為密切,外來文化也深深滲入到本來極其單純的瑤族文化之中。

調查發現,生活在這一區域的過山瑤族群,女子70%以上招郎上門,男子50%以上上門入贅。生存其中的上門女婿,與本地娶妻男兒在地位上已經平等,有財產繼承權,生活中不存在明顯差別,不需要改名換姓,孩子可隨母姓,也可以跟父姓。被招郎的男子,有漢族、壯族,也有瑤族。從FMP村的情況看,入贅男子三族都有,地域上以附近的恭城縣瑤族為多,也有江華、江永、鐘山以及本縣的壯、漢、瑤族群成員。由于入贅成員比較復雜,因而相關儀式也就顯示出獨特的風格。

2010年9月16日至18日,我們有幸參與了FMP村的一場招郎婚禮,三天的儀式隆重熱烈,讓人聯想頗多。其中使我最為震驚的是儀式中族群文化認同建構的過程。原因是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瑤語,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講漢語西南官話,并在對外交往時使用。可是在正式場合的婚禮上,主持者既使用瑤語,又使用漢語西南官話,兩種語言在儀式中交叉使用。至于其它婚禮物品,如食品、用品、禮品以及相關儀式,無不體現出本族與外族相互兼容的特點,具有明顯的族內、族際文化認同建構的特征。

二、招郎儀式中族內文化認同的建構

“招郎”婚俗是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淀著豐厚的歷史、心理、情感等文化要素,具有相對的保守性和穩定性。但是,隨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政治以及經濟運行模式、社會文化互動的變遷,又無法阻止新生的特別是外族政治、經濟、文化對它的滲透,并使之發生相應變化。FMP村的招郎儀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舉辦的。雖然儀式中融入了眾多的外族文化成份,但整個過程處處閃爍著女主人的果斷、精明,恰如其分的指揮、安排,井井有條,體現出明顯的通過婚禮儀式建構婦女主導地位及其對瑤族文化認同的特點。

從婚宴的食品看,保留著當地居山瑤族傳統的不少特色。首先用“油茶”招待所有參加婚禮的賓客,但配食“油茶”的食品一定少不了山區傳統的主食——炒玉米。它是通過“刀耕火種”方式生產的,粒小、香脆,必須是自產,不能到市場購買,充分顯示出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認可。其次餐桌上的主菜不能缺少的是竹筍、香菇、木耳,體現出婚宴食品與山的聯系;同時,豬肉也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主家不足部分,可以向鄰居、親戚家借用,以后再還,期間不用支付利息,是一種互相幫助的瑤族傳統美德。再次,飲用的大量米酒,由家主自己釀造,米可以到市場購買,但酒則不行,這與瑤族居住高寒山區必須繼承釀酒技術有關。然而最有特色的是,該村釀酒的許多工序由婦女來操作完成。因此,餐桌上的傳統食品充分體現出婚禮上瑤族建構對本族傳統文化認同的特點。

從婚禮的飾品、禮品看,也保留著不少瑤族傳統的風格。最為顯眼的是服飾,儀式中家主、瑤族老人、瑤族客人以及已婚的瑤族男女,都盡可能穿戴本族衣裝,以便外人分辨其族群身份。祖宗靈位的布局、裝扮,一律按瑤族傳統的風格實行;相關房屋的布置、安排、宴席裝飾、門口飾物、新房的布局、床上用品都有瑤族傳統的東西擺放。新娘的服飾雖然已經與漢族無異,但圍裙卻是瑤族的手工織物。儀式主持者身上穿戴著瑤族傳統的裝束,確保其瑤族成份的顯著。派出去迎親的姑娘小伙,穿戴著特色標識,使外人可以從中辨識出這是一場瑤族舉辦的“招郎”而不是娶妻的婚禮。對于參加婚禮者贈送的禮品,如果沒有瑤族習俗標識的,待客者會給其加上帶有瑤族習俗的標簽,使其符合瑤族儀式的要求。而娶妻儀式中的禮品則不在乎是否標識瑤族族群的身份。這種從禮品開始標識族群成份象征物的做法,是當地瑤族建構族內文化認同不可缺少的步驟。

從儀式的過程看,也體現出建構對瑤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格調。首先是拜堂,儀式主持者先用瑤語解說,然后進行跪拜,期間新娘必須向新郎敬酒三次,但不喝交杯酒,然后要新郎學著用瑤語講話。對客人敬酒,較為重視再現瑤族傳統的習慣。不會說瑤語的新郎,在主持人的帶領下,走到每一張餐桌前,主持人說一句瑤語,需要跟著說完,然后客人才會舉杯喝酒,這是建構新郎對瑤族文化認同并使之融入集體的一個重要步驟。可是,在當地的娶妻儀式中則沒有建構語言認同的敬酒、拜堂之類的語言解說。對于儀式過程的另一個重要步驟——晚上對歌,即新郎方的送親隊與“娶”新郎的女方家族及參加婚禮的男男女女進行的對歌。“歌”的主體內容是傳統的瑤族情歌。然而,由于現在能夠唱瑤族歌曲的人越來越少,但儀式中又必須用瑤語來唱。為此,年老且能夠唱瑤族歌曲者只能帶頭領唱,一句一句地教會年輕人,或者先教唱,后對歌,通宵達旦。其目的在于建構年輕一代瑤族群眾對瑤族傳統文化的認同。

整體而言,從瑤族的角度思考,那些來自傳統的規定、習慣,雖然受到了當代主流文化的巨大沖擊,但其生命力仍然頑強地延續下來。招贅的男子,不分種姓,但求情投意合,便可成婚,使瑤族不僅延續了自身,而且極大地拓展了群體規模,增加了通婚的對象,對于瑤族人口體質、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整個招郎儀式還充分體現出婦女的主動性、靈活性和果斷性,儀式中的各個環節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出對瑤族傳統文化的眷戀。無論是有形、有聲和可視、可聞的物品、對歌,還是無聲的食品、服飾、裝飾,他們無時不在默默地塑造并期盼著建構對瑤族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招郎儀式中族際文化認同的建構

招郎儀式與娶妻儀式存在一定差別,其原因在于“郎”不一定是本族的,可能完全不懂瑤族習俗,“送嫁”者也可能是外族的,因此有必要建構對他們的文化認同。更何況,前來參加婚禮儀式的人,有不少是不同文化群體的,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機會,展示瑤族與他們文化的近似性,可以為將來的“招郎”拓寬范圍、創造條件。所以,招郎儀式中體現的是雙重文化認同的建構。

從婚宴的食品看,在保留瑤族特色的同時,已經增加了大量的外來成份,遠遠超越了瑤族傳統的食品范圍。首先是配喝“油茶”的小吃,增加了山外市場上出售的餅干、薯條、五香花生及各種油炸類食品,糖果、紅瓜子、葵花子之類也搭配其中,明顯地體現出與山外市場接軌的趨勢。其次是婚宴上的食品,已經遠遠超出山區瑤族傳統食物的范圍,主菜至少增加了米粉絲、青蛙、海蝦、魷魚、墨魚之類;飲料食品也豐富了許多,除了傳統的米酒以外,啤酒、橙汁、可樂之類都已登場。而且,宴席的豐盛程度絕對不亞于當地娶妻的花費,與傳統招郎相比,其開支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這是瑤族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后建構對山外族群文化認同最為明顯的表現,是一個主動接納的建構過程。

從婚禮的飾品、禮品看,也融入了大量外族文化的風格。首先是服飾、裝飾:一眼望去,參加婚禮者的衣裝多種多樣,市場上的各類秋裝幾乎都能在此看到,除了一些刻意標識的民族服飾外,與其他民族已經沒有明顯區別,這是族群文化相互整合的重要標志。房屋里里外外的布局、裝飾,大體上融入了周邊族群文化的內涵。從布蓬、接待客人的桌椅裝飾到門口對聯,其用料、圖案、放置位置、禮品登記乃至公榜,都充分體現出與周邊族群文化互化的特征。其次是新郎服飾。新郎來自鄰縣的恭城瑤族自治縣,瑤族成份;此時的穿著打扮是白襯衣、紅白相間的絲綢領帶、深色西裝長褲、腰扎蘋果牌皮帶,完全是一個山外漢族時髦青年的打扮,沒有任何一點象征瑤族身份的物品,是地地道道的漢族“新郎”裝束。再次是“陪嫁”的物品,由于路途遙遠,雖然數量不多,但有摩托車、常規家用電器以及來自市場的毛毯等,但沒有打上任何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從中看不到任何瑤族的傳統風格,已經完全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了。所以,招郎儀式展示的各種物品,充分體現出當地瑤族主動認同主流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認同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是族群文化長期互動、吸納、相融的結果。

儀式過程中,也體現出建構瑤族認同周邊族群文化的格調。首先是迎新郎:新郎乘車到山腳后,由于道路不通,只能下車步行;迎親隊一擁而上,伴隨鞭炮聲,前面開路的是“鼓手隊”,接著一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撐著不銹鋼架構的紅色太陽傘為新郎遮“光”,緊隨其后的是送親賓客,最后是搬運禮品的幫工。這種形式與當地周邊族群娶媳婦的儀式是一樣的,沒有明顯差別。其次是拜堂:既然是“招”來的郎,那么需要先拜祭女方的祖宗,接著是女方的父母、宗親,最后夫妻對拜,其形式與漢族娶妻拜堂相似;只是司儀在用瑤族傳統語言主持的同時,又不厭其煩地用漢語方言進行解說,其表現出的禮節似乎也與當地周邊族群相同,是山外族群娶妻儀式的翻版,體現出建構與周邊族群文化認同的現實場景。再次是酒席,所用桌子方圓相兼,其擺設風格與山外族群基本相似,主客廳一律使用八仙方桌,八人一臺,設四席,能座其中就餐的,是女方家庭的至親和尊貴客人,是最重要的待客場所;周邊廂房是普通客人的就餐場所,桌子有圓有方,客人有多有少,十人、八人、六人都有,主人也不介意;上菜吃飯也先主后次,從主廳開始,然后輪到旁邊,從左到右。展示的是以漢為主、以瑤為輔的文化風格,體現出明顯的對周邊族群主流文化的認同。

整體而言,整個招郎儀式中,雖然瑤族的女方家庭想方設法保留一些傳統的文化習俗,也在許多程序上進行標識與嘗試,但畢竟要與時俱進,必須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吻合。所以對歌時往往瑤、漢雙語都有表現,既有瑤族情感,也有漢族情調,甚至流行歌曲也被放置其中。因此,整個儀式從始至終都存在著建構對周邊族群文化內容的認同。

四、招郎儀式建構族群文化認同的思考

儀式是一種文化表達,無論承認與否都會存在著有形與無形的目的,招郎儀式也是如此。尤其是歷史上這一區域對招郎入贅婚姻的歧視性建構,使外人對“郎”始終存在著“貶低”的習慣性思維,“困難的方去上門,不困難那個愿去”?“來的總是受氣的多”。[2]因而對于普遍招郎的過山瑤族群來說,儀式的辦理既有展示財富的一面,更具有建構文化認同的現實意義。從FMP自然村的招郎儀式考察,其豐盛與熱鬧程度并不亞于山外族群的娶妻儀式,在傳承過山瑤招郎傳統習俗的同時,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無形中激活了沉淀數百年來期盼民族平等的心態,也是過山瑤族群建構對山外主流文化認同的無聲期盼與展示。

我們知道,文化認同是族群認同的前提和基礎。任何多族群雜居的區域,都需要建構區域性的共性文化認同,才能確保區域族群關系的和諧。如何達成文化認同,需要各個族群共同構建,并通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行動加以落實。招郎儀式中多元文化視角的展示、解讀與陳述,既有建構族內文化認同的一面,又有建構族際文化認同的良苦用心。儀式中展演的內容,主要來自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項,既有規定程序,又可靈活調整;既充分反映過山瑤族群的文化變遷,特別是生產生活方式、經濟基礎以及與外族互動導致的變遷;反過來又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哪些通過主持人有操控性的展演,在快樂、歡笑的氛圍里欣然接受不同族群文化的熏陶,使族內和族際文化認同的建構朝著可預見的、限定方向和有序的變革,既承傳本族群的文化,又建構對新文化即對他族文化的認同,使之與周邊族群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要求相適應。這是文化塑造儀式、儀式傳承文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具體體現。

當然,FMP自然村的過山瑤族群舉辦的“招郎”儀式,與傳統的同類儀式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變革不是偶然發生的,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外族交往、交流加深、與認同并接受他族文化息息相關。當外來經濟生活與思想文化在本族群成員中產生積極影響后,族群成員和族群精英就會想方設法打造在某種程度上與本族文化相吻合的新文化。儀式中的不少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頻繁發生。如能說、講和聽懂瑤族語言的人口越來越少,在儀式上使用外族語言進行解說已經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儀式中瑤族語言的使用,最明顯的目的就是告訴入贅者,以后必需學會講瑤族語言。所以,到當地入贅的所有男子,一、二年后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方言,這是建構對族內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儀式中的展演,也反映了瑤族文化消失過程中瑤族群眾矛盾的心理,既要努力維持,又被迫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既是維持的需要,又是發展的需要。因此,儀式的多重表述是民間族群文化傳承中自我調節與適應的表現形式之一。

整體而言,招郎儀式的展演過程,事實上也是族群文化認同的建構過程,只是儀式中建構的族群文化認同,與歷史上僅僅強調族內認同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儀式中展示的文化變遷與建構對他族的文化認同,是被當地人認可、接受并認為是有利可圖的,不僅符合本族在社會急劇變遷過程中文化變化的需要,也適應了周邊族群認同、了解該族群文化的各種訴求。同時,從過山瑤族群自身的角度思考,主動建構并認同周邊族群的文化,可以減少與主流文化的差別,降低族群互動成本,具有與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某種合理性與適應性,是族群互動過程中建構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該族群認同主流文化的表現之一。接受儀式熏陶的參與者,一方面可以感知建構對瑤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減少甚至彌補族際文化差異的鴻溝;另一方面又可以體會到瑤族主動接受并建構對周邊族群及主流文化認同的的積極性、創造性。所以,招郎儀式具有建構族內、族際文化認同的雙重功能。同理,無論家族、宗族、族群還是地方政府,在民族地區舉辦各種儀式,也具有建構族群文化認同的多重功能。

參考文獻:

[1]盤承和主編:富川瑤族自治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488~489.

[2]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第3卷,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139.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about Yao Door-law Ceremony

——An Example to the Xiling Mountain FMP Yao Village in the Middle of Nanling Corridor

Wei Haoming

(Humanit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Hezhou College ,Hezhou 5428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thnic groups interact increasingly frequent ,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normal famil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live in the same region , 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tribe's cultural identity, but also to accept a strong alien culture. How many choices and to ensure recognition of two or more do not conflict, we can find clear answer in Door-law Ceremon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ibe, inter-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of ways in the ceremony reflecting the Yao people may take advantage of a variety of sites to construct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It isone important means for Yao people in to initiative adapt to social change and conserve the ethnic culture of flexibility.

Key words: Yao; Door-law ceremony;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作者簡介:韋浩明,男,1965—,壯族,廣西鐘山縣人,賀州學院人文與管理系教授,主要從事區域史、區域民族關系研究。聯系電話:13307841639;電子郵箱:Weihm0419@163.com.]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瑤族儀式
瑤族織錦
東南亞瑤族研究回顧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瑤族舞曲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09:36
Talking strategi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 久久九九热视频| 亚洲视频三级| 日本免费精品| 欧美在线视频a|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欧美第九页|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国产91麻豆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午夜激情婷婷| 婷婷综合色|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亚洲a免费|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91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久久午夜影院|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亚洲精品片911| 99久久性生片|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99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3p|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国产区网址|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日韩天堂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狠狠综合久久|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综合天天操|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午夜国产小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福利视频| 国产欧美另类| 在线播放91|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第一页在线|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