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學結合既是高職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高職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本文從端正認識、科學定位、教材改革、平臺搭建、活動組織及效果總結等方面闡述了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生產管理課程建設實踐。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學結合;課程建設
工學結合是將學習內容與工作需要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相結合的系統培養。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工學結合既是國家對高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完成其服務社會使命的客觀需要。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生產管理實務課程建設小組通過深入學習、廣泛調研,不斷改革完善生產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積極開發該課程的工學結合平臺,認真組織該課程工學結合實踐,終于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該課程學習需要的工學結合之路。
一、深入學習,端正認識
一段時間以來,生產管理課程的工學結合存在著諸多誤區。一是認為管理本身具有權變性,其靈活性、變化性都很強,因此管理類課程(包括生產管理)不便開展工學結合;二是認為班級學生容量大,企業管理崗位少,加之國家、學校缺乏激勵企業接納學生工學結合的有效措施,難于實施工學結合;三是把工學結合中的“工”片面理解為工場、真實的企業崗位工作,以為生產管理的工學結合就是要把學生送到企業生產現場,開展真實地生產管理活動。
針對以上種種認識,課程組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學習時間和課余實踐,反復組織學習研討。學習內容包括國際、國內有關工學結合的理論研究成果、專家專題報告、以及實踐經驗等。同時,我們把研討的重點放在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與實現手段上。如:工學結合的本質是什么?工學結合與課程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等等。通過學習研討,我們明確了工學結合的本質是學、用結合,即學生在校所學應與未來在工作中的所用、所需相結合、相一致。它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它應該服務于課程學習目標。我們還明確了工學結合的落腳點應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由環境適應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構成的核心競爭力。等等。
二、廣泛調研,科學定位
為了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生產管理課程的培養目標作出科學定位,為該課程建設提供客觀依據,課程組深入本地區包括中鹽宏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十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大型企業開展專題調研。調研內容包括生產管理崗位設置、各崗位的主要職責與工作內容、完成崗位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素質要求等。
這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收回40份,與包括公司總經理、生產主管、車間主任、及班組長等不同層次管理人員在內的共20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從調查的情況看,企業管理人員普遍認為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該是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企業基層業務操作人員。他們應能較快適應企業工作環境;能較快獨立或在主管的指導下較熟練地開展基層業務管理工作;能忠于企業,熱愛崗位,嚴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勞;善于學習,積極進取,是班組長、車間主任或部門主管等中、基層管理者的后備軍。
通過訪談交流,我們還了解到,企業生產管理崗位通常包括生產計劃員、生產調度員、統計資料員、車間主任助理、安全管理員、班組長等。他們分別承擔著生產計劃的制定與跟蹤落實、生產資源的協調與調度、生產信息的統計管理、生產現場管理、班組管理等職責。
根據以上調研資料,課程組經過認真分析研究,確立了生產管理課程的定位與任務。其定位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其任務是:培養學生從事企業生產系統的計管理、現場管理、安全管理、信息資料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三、立足崗位,改革教材
為了讓教學內容能更好的滿足企業崗位工作需要,課程組決定邀請企業生產管理專家參與課程建設,并以企業、崗位實際工作需要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改革教學內容。
我們充分利用學校及專業老師的人脈資源,先后邀請湖北富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舒氏實業有限公司、湖北亞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管理資深專家參與課程建設,并擔任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指導老師,為本課程內容的設計選擇出謀劃策并把關。
課程組在企業專家的參與指導下,經過反復研討,最終將生產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歸納為:生產計劃與進度控制、生產現場管理、生產物料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生產績效管理等五大塊。對每塊內容,我們又分別整理出它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要求。以開展生產物料管理工作為例。它對學生的知識要求主要是:熟悉物料管理的內容、要求和方法等,熟悉物料管理程序,熟悉倉庫物料的基本性質和存放、搬運要求,熟悉倉庫常用器材的作用、性能和使用方法,熟悉word、excel等常用辦公軟件的使用知識。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能熟練辦理物料的出入庫手續,能熟練填制各種物料管理表單,能熟練開展物料庫存管理,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它對學生的態度要求主要是:認真、負責、任勞任怨。
在以上歸納成果基礎上,課程組還進行了教學資源的組織建設。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及其他業余時間編寫了校本教材《生產管理實務》,制作了課程教案、教學課件、習題集、測試題集、案例集,還建設了網絡學習平臺。該平臺提供有學習論壇、電子教材、電子教案、電子課件、習題集、案例集、在線測試、專題視頻資料、生產管理制度集、生產管理表格集等學習資源。
四、廣辟渠道,搭建平臺
為了給學生以真實的生產管理環境和實踐體驗,我們積極開發企業資源,搭建工學結合平臺。截至目前,我們已建立學生實習實踐基地7個。它們分別是:湖北富思特集團、中鹽宏博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漢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亞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富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舒氏實業有限公司、湖北神霖麻糖米酒有限公司等。同時,我們還積極開發校內的實踐性教學資源,讓學生不出校門、不進企業也能得到專業訓練。如:我們開發了學校圖書館、食堂、學生公寓、超市、學生協會等工學結合場所。對于單個實踐項目,如現場管理、安全管理、建立經濟責任制等等,我們就以這些場所為工學結合平臺,開展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訓練。
五、精心策劃、講求效果
為了讓工學結合產生預期效果,課程組對每次活動都進行精心策劃和認真組織,要求學生有計劃、有準備、創造性的實施。
如:針對教學班級人數多、企業難于集中接待的問題,我們根據企業生產特點、崗位設置情況等,將學生分成若干組,由實習指導老師帶隊,分赴不同的企業。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通過跟班、輪崗、觀摩、當助理、獨立實戰等途徑,了解、參與和體驗生產管理活動。
又如:對每次校內實踐實訓活動,我們一方面指導學生按自愿原則分組,每組不超過6人,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實行團隊作戰。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堅決制止盲目行為和游戲行為。各小組在活動前不僅要明確活動的內容、目的、方法、要求,制定出可行的活動計劃,還要初步規劃出各組的活動場所,以防場地、內容重復,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在每次活動后期,還要組織班級內部交流。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活動總結和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將大家通過不同途徑獲得的信息、體會在班級分享,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果。
六、收獲與體會
生產管理課程的工學結合改革實踐,客觀上改變了學生和老師。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濃厚。改革使教學內容更加實用、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教學手段更加先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課程定位更加準確。專業老師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與企業專家一起,在充分考慮學生和企業崗位實際工作要求的基礎上,研究確立了生產管理課程的定位。由于定位來源于企業調研以及與企業專家的共同研討,因此更加準確,指導性更強。三是教學思路更加明確和開闊。通過學習、調研、實踐,我們對生產管理課程的工學結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本課程教學的思路也更加明確和開闊了。四是學生和老師都得到了更全面的鍛煉提高。從教學成果來看,同學們都能在實踐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他們不僅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加深了,而且溝通協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等也都得到了增強。同時,課程的改革建設對專業老師綜合素質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不僅要求老師能傳授理論知識,還要求老師能指導學生實踐;不僅要求老師要了解學生,還要求老師了解社會、企業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不僅要求老師能走進課堂,還要求老師能走進企業、崗位……這些都促使老師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五是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豐富。生產管理課程改革后,教學形式變得更加靈活。老師逐步從主導地位退出而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教學形式也由過去的滿堂灌變為現在的引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參觀、調研、項目實踐、模擬演練、軟件教學、企業輪崗實習等。教學內容已有過去的單一通用教材變為現在的校本教材、輔助教材、課件、視頻資料、網絡資源等,也更加豐富了。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也應隨之不斷變化。因此,基于工學結合的課程建設是一個不斷適應專業崗位要求變化的動態活動。我們對生產管理課程的工學結合改革實踐將一如既往地進行下去。
作者簡介:
潘艾華(1966-),女,湖北云夢人,碩士學位,副教授,高級工程師
主要研究高職教育與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