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汪 樂
廣播為依靠聲音傳達的媒體,唯有招引人們的聽覺,招引人們的耳朵,信息的傳達才能夠高效、完善。當前廣播收聽人群的變化,如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收聽習慣等等導致電臺節目不得不向新的受眾轉變、不得不用新的方式演繹,由此產生了廣播綜藝節目的新類型,也就是近似于“相聲”的新型脫口秀節目。針對此類廣播節目來講,一定要明確特定人群的娛樂需要,節目才具備讓人喜歡的條件。
當今,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審美觀也與以往有了較大的區別,在當今形勢下,廣播聽眾是個多層次、多結構的聽眾群。廣播節目如果想獲取更多的聽眾,除了要提高錄制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藝術性之外,獲得一個好的聽覺效果,另外,題材和形式的選擇必須要有很高的創意。廣播的明顯優點:一為靠聲音傳達,及時性高;二為傳達范圍廣闊,穿透性高;三為合理有效,富有感情;四為普及性高,選取比率大。要將此類優點完全進行展現,最基本的因素便為強調“說”的能力。無論為廣播新聞,或者廣播綜藝,均非常講究富有感情、直觀動人,以便利用“說”的技術實現“融匯生動直觀之美,引領形象想象之聽”的有關目的,形成合理有效“像外之言”的力度,也就是:“言能盡像,像能盡言”。在我國,談話類節目的娛樂性與嚴肅性常常劃分不清晰。為了避開某種明顯特別的情況,許多節目對課題的研究一般不深入,隨便地打個“擦邊球”就不接著往深入里進行。由于“娛樂”非常安全,因此嚴謹的對話節目便更加接近“娛樂化”了,就這樣,經過十余年的演變,一種類似于“相聲”的脫口秀節目也就正式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這也驗證了節目設置要根據聽眾的需求變化進行不斷地調整。
在綜藝節目當中,“脫口秀”不像其他娛樂節目那樣受到多方的制約,通常主持人都是靠現場隨機應變,它會因為某個主持人的技能,而有效提升此類節目的質量。主持人的技能為此類節目能否達到目的的首要因素,主持人的知識素質與性格也將變成此類節目的十分重要的特點。在課題的選取上面,針對娛樂類型“脫口秀”節目具有某些特定的需求,針對娛樂類型“脫口秀”,輕松的課題比深沉的課題更能夠激發人們的興趣。在范圍的展現上面,娛樂類型“脫口秀”節目十分注意“表演化”,然而新聞評論方面的“脫口秀”的關鍵卻在于課題內在質量中。娛樂方面的“脫口秀”的主持人一定為某種具備很高表演技能的人才,節目的嘉賓也必須注意其表演上面的技能。
“相聲”曾是20世紀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以侯寶林、馬三立等為代表的相聲大師把相聲藝術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聲演出的戲票甚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現象;但隨著一代相聲大師的相繼離世,相聲也逐漸呈現出后勁不足的態勢。期間盡管又涌現出了馬季、馬志明、侯躍文、高英培、姜昆等一大批相聲名家,但相聲的總體表現已不如從前,漫長的作品創作過程越來越跟不上不斷加快的社會發展節奏。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主旋律相聲”的出現以及優秀相聲演員的日漸減少,“相聲”更是江河日下,從歷屆央視春晚相聲由觀眾趨之若鶩的“主角”淪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雞肋”便可充分說明這一點。沒有了諷刺、缺少了幽默、跟不上時代節奏的“相聲”前進的步伐越來越沉重。
而類似于相聲的“脫口秀”在當今的廣播綜藝節目中占了越來越大的比例,特別是近幾年來,在中國大有遍地開花之勢。各個廣播電臺爭相開辦“脫口秀”節目,花樣繁多。如烏魯木齊人民廣播電臺大型晚間綜藝脫口秀節目《夜空不寂寞》,北京廣播電臺文藝節目中心全力打造的《星夜故事秀》,杭州交通經濟廣播電臺的《交通快活人》等,“脫口秀”既有走純娛樂化的路子,也有定位于社科類或新聞專題類,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求溝通的本能。而地方臺、港臺開辦的類似節目,一方面凸現地方特色,一方面更加偏向于娛樂化。
目前來看,在廣播綜藝節目中,“脫口秀”節目的發展狀況是比較好的。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①某一時段節目話題和風格的選擇與該時段受眾群的特征不相符。②忽視細節的處理。③主持人缺乏駕馭談話現場的能力。
上述各種問題的存在給“脫口秀”節目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及早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以爭取留住當下的受眾群,喚回已流失的聽眾或觀眾,重塑脫口秀節目的傳播地位。大致來看,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加以改進。①選擇“群眾關心、領導重視、有普遍意義”且指導性、借鑒性較強的話題。②營造輕松和諧、暢所欲言的氛圍。③著力提高主持人駕馭談話的能力。
誠然,我國的電臺廣播談話節目還存在著粗制濫造、簡單模仿的弊病,但它尚需時間慢慢成熟,摸索出符合中國市場的特色,同時需要避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出現的低級庸俗化,真正服務大眾,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并且,廣播綜藝談話類節目更需要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的社會責任感和能擔當起靈魂作用的主持人。
電視的出現,為什么能搶走那么多廣播聽眾,網絡多媒體的興起,為什么能分走廣播電視市場的“蛋糕”。原因之一就是電視和網絡多媒體都具有生動、直觀的圖像,它們視聽兼備,聲畫合一,能夠面對面傳播,近距離甚至零距離觀賞,更便于受眾參與,所以,廣播沒有圖像的先天不足,決定了我們廣播從業者必須大力挖掘“說”的藝術,在“說”上狠下工夫。力求通過“說”描繪出圖像,讓圖像通過“說”給聽眾產生聽覺沖擊,使“像能盡言”。在廣播綜藝節目中辦“脫口秀”節目,不管選擇什么樣的文藝形式,在串聯編排、播講點評中,都是力求聲像并茂,語言直觀。在寫稿、演播中,演播者自己頭腦中先形成圖像,然后用語言調動聽眾情景再現。演播者要想使聽眾在你的播讀和解說中能夠看到什么,自己必須先看到,先身臨其境。這些無一不說明了類似于“相聲”的脫口秀節目在當今廣播綜藝類節目中的優越性。
總之,在廣播綜藝類節目里,“脫口秀”必須要把握好思維中的語言,聽覺中的形象。二者應是同步生成、相輔相成的。宏闊敘事、瑣碎細節,傾情演播,盡心投入,才有廣播綜藝的可聽性和必聽性,也才有廣播節目的“鉗制力”和吸引力,最終才能給聽眾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和純美的聽覺享受。
[1] 宋慧媛.論“脫口秀”在中國本土化中的表現特點.山西大學:山西大學,2010(5):23-24.
[2] 王強.從《天天向上》分析我國娛樂類脫口秀節目的品牌攻略.新聞傳播,2011(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