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路 佳
隨著我國電視傳媒的不斷發展,電視辯論型節目這一新的形式逐漸出現在中國的電視屏幕上。所謂辯論型電視節目,是針對有爭議性的話題,采用針鋒相對、激烈交鋒的論辯方式展開節目的一種談話節目形式。無論什么樣的話題,觀察的角度不同,理解的方式不同,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析,都有各方的真知灼見。電視辯論型節目正是通過多角度的辯論,使觀眾對事件的真像本質會有更透徹的了解,同時現場觀眾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節目中,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再只是一個旁觀者,一個可有可無的的角色,這就是電視辯論節目的魅力所在。這類節目一出現就引起了廣大受眾的強烈關注,成為電視節目的收視新寵。
目前,各臺的電視辯論節目主要模式基本是:主持人介紹背景和辯題,請來當事人或各界學者、專家、名人擔任嘉賓,嘉賓分為兩組,各代表正反雙方進行辯論。有的電視節目現場有觀眾,會安排觀眾發言環節,并且對話題或者嘉賓的觀點進行投票或者發表自己的觀點,例如遼寧衛視的《交鋒》。有的節目現場只有主持人和辯論嘉賓沒有觀眾,例如中央臺的《對手》。有的節目還會通過短信網絡等平臺的場外互動。近幾年天津電視臺比較成功的辯論節目——《先行一步》,更是將這些環節融合在一起,既有嘉賓的辯論,又有觀眾的參與,同時場外的微博評論也在節目中出現。
在電視辯論節目中,環節眾多,各種元素都決定著節目的成敗。其中,辯題、嘉賓、主持人、現場觀眾可以說是節目成功與否的四大關鍵元素。這四者中無論哪一方的缺失都會給節目帶造成極大的缺陷,一定程度上會制約電視辯論節目的發展。
隨著各種新興媒體的不斷出現,各種事件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廣,傳播時間越來越短。受眾可以從更多的渠道去關注自己想要關心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去參與各種問題的討論。方便的渠道讓人們有了更多參與的熱情,國計民生、民主、權利范圍內的社會熱點話題成為當下的熱點。這也就是辯論型電視節目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的原因。從嘉賓的辯論中,觀眾既對各種事件有了更多角度更多渠道的了解,同時也可以把自己對于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寄托到嘉賓的現場辯論中。與一般的談話類節目不同的是,辯論型談話節目有一個共性,對選題、也就是辯題的依賴度非常高。辯題指引著一檔節目的走向,影響一檔節目的精彩度,并直接作用于受眾,影響受眾的收視。
我們看到,在電視辯論節目中,辯論的題目大多帶有“該不該”,“能不能”等等字眼,不可能存在一種中立的態度。這其實也是電視辯論節目最重要的看點——有足夠的沖突。一檔電視辯論節目質量的好壞與收視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沖突程度的強弱,所以能夠確定一個沖突性強、同時又具有較多電視因素的辯題則成為重中之重。這就需要電視編導們在確定辯題時必須做好大量的前期準備,對辯題首先進行深入的思考。否則就難免致使節目乏味無趣,或是存在誤導,觀眾無法獲得新知識和感悟。
電視辯論節目的選題基本上會圍繞新聞人物、新聞事件以及社會熱點選擇辯論。這些話題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辯論性,通過嘉賓的辯論,能夠讓事實在辯論中變得更加清晰,讓觀點在辯論中產生智慧的火花。但有時候,由于前期準備足,對辯題的剖析不夠充分,也常會出現一些失敗的辯題。
電視辯論節目的嘉賓大多是事件親歷者、與辯題相關的各界學者、專家以及一些資深媒體人。嘉賓們對于所辯論的話題應該十分熟悉,有自己更深入的了解,更獨到的見解。大多時候,參與節目的嘉賓都能提供給廣大電視觀眾對于辯論事件新鮮的見地、專業的解析,但并不是所有的嘉賓都能如此。在《先行一步》所請的嘉賓中,有些嘉賓在節目中的表現差強人意,能夠提供給節目和觀眾的內容十分有限,觀點陳舊、或是本身就對辯題的了解和準備不足,在辯論的時候只能勉強就有限的論點論據進行反復的“陳述”。不僅影響到其他嘉賓的發揮,更讓整個節目顯得缺乏激情和可觀賞性。
除了嘉賓對于辯題內容的掌控以外,辯論節目中嘉賓的辯風也十分重要。有的嘉賓也許是某一領域的權威人物,在節目中表現得過于強勢,不容別人有插話的機會。反之也有的嘉賓因為對辯題并沒有過多的觀點,在和其他嘉賓辯論是反而會強詞奪理,咄咄逼人。這兩種情況下整個節目中的辯論更像是爭吵,嘉賓們同時滔滔不絕,幾乎聽不清雙方都在說些什么。
在《先行一步》的實際操作中,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情況,有的嘉賓肚子里確實有真才實料,但表達能力欠缺,根本不能融入現場的辯論氛圍,不是被別的嘉賓搶了話,就是情急之下啞口無言,極大影響了節目的精彩程度。事實上,對普通電視觀眾而言,雙方嘉賓誰輸誰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從中聽到不一樣的觀點。觀眾不僅對于嘉賓的思想觀點有所期待,同時對于嘉賓在現場的辯風也是有所期待的。
主持人是節目制作的核心。辯論節目注重于思想的交鋒和觀念的碰撞,通過觀念思想的相互差異和彼此較量而形成并展開。由于對對抗性的強調,即興程度會比一般電視節目更高,因而對于主持人對于現場的掌控能力要求也就更高。辯論節目的話題碰觸的大多是當前社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什么要辯?怎么辯?在節目中如何辯證地把握主脈?如何正確體現媒體的聲音和立場?主持人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
主持人應該對于所要辯論的話題有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在節目錄制中,除了傾聽嘉賓的觀點,也要適時插入點評和總結,以便于掌握整個節目的節奏和走向。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主持人在節目中加入了過多的個人觀點,讓人不僅有喧賓奪主的感覺,同時也會因為主持人的觀點介入,使得節目走向偏向了辯論的其中一方。
主持人不應該明確支持某一方的言論,即使主導他們辯論的主題,也不應該對某一方的觀點有偏向,導致辯論實力發生不平衡。同樣的道理,在辯論節目中,經常會出現介紹事件背景的短片,這些背景短片也應該避免出現同樣的問題。短片的主要作用是介紹新聞事件的背景,引出辯論的話題。假如短片的傾向性通過解說詞就表達得非常明顯,實際上既不利于嘉賓雙方辯論的展開,也不利于觀點的深入碰撞。
現場觀眾與電視觀眾不同,電視觀眾屬于純粹的觀看者,而節目現場的觀眾則不僅僅是觀看者,更是節目的參與者。如何發揮好現場觀眾的參與對節目質量和收視率的提升尤為重要。
《先行一步》的現場觀眾具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即對節目的深度參與,他們對于辯題擁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利和發言空間。《先行一步》的場上不設主席臺,弱化了嘉賓和觀眾的界限,每位觀眾都有麥克風,強調觀眾與嘉賓的的互動。由于現場觀眾的深度參與,他們的觀看者色彩被大大削弱,演播室里的每一個人都融入了辯論之中,成為辯論的參與者和主體。在錄制過程中,有現場觀眾的表情、掌聲、和提問等作為現場反饋,現場的嘉賓也不會有“自說自話”的感覺,現場表現更加精彩。從這些方面來說,場內觀眾與嘉賓、主持人間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把電視觀眾與嘉賓和主持人聯系在一起。現場觀眾在與嘉賓的互動過程中,可能會提出電視觀眾想要表達的觀點,這些觀點不管是得到嘉賓肯定還是反駁,都會使電視觀眾有一種認同感,進而也對電視節目產生認同。
電視觀眾對電視辯論節目的熱情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某個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因此,電視辯論節目的辯題應該貼近時事熱點、避免過多的理論色彩。每一個辯題都應該不會只有一種答案,對某些社會現象,可能是理性的觀察與感性觀察的沖突,也可能是不同的理性觀點之間的抗爭。
電視辯論節目的選題應具有及時性,公共性和沖突性。及時性,即話題具有新聞實效性。公共性,即新聞事件不論大小都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具有較強的干預性,更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共鳴。沖突性,即每個話題背后都具有多元的價值判斷標準,能帶動嘉賓和現場觀眾進行有效的爭論。要使辯題達到這些要求,編導對于節目的前期策劃十分重要。辯題是否具備了相應的元素?從怎樣的角度剖析才能讓嘉賓的辯論更精彩,都是編導要深思熟慮的。另外在節目錄制前,編導與主持人要與嘉賓進行溝通,對辯題進行充分的準備和深入的挖掘,確實達到讓事實在辯論中變得更加清晰的目的。
對于辯論的話題,不同的嘉賓會有不同的觀點,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怎樣選擇適合的嘉賓可能是每一個編導最為“糾結”的問題。在某一個領域對于某一個話題比較權威的嘉賓不在少數,但是在邀請嘉賓時必須考慮到,他們身上除了話題需要的觀點和內容外,是否還具備一定的“電視因素”,是否能和其他嘉賓一起,融入現場的辯論氛圍。只有具備了合適的嘉賓,整個節目才能支撐起來,才能出彩。
電視辯論節目中的現場觀眾不應該僅僅只是節目現場的一個“配件”,優秀的現場觀眾甚至能和嘉賓一樣,提升整個節目的可看性。在邀請現場觀眾時,應該首先考慮的是對于辯題擁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利和發言空間的人群。在《先行一步》的錄制現場,由于現場觀眾的深度參與,使得他們的觀看者色彩被大大削弱,演播室里的每一個人都融入了辯論之中,成為辯論的參與者和表演的主題。現場觀眾的出現和參與,一方面增強了談話的現實感,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調節氣氛和節奏的作用。
無論是節目本身還是節目的主持人,不可能沒有傾向性與導向性,但是在辯論類節目中,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導向,是值得思考和斟酌的。在電視辯論節目中,主持人要將自己定位于一個話題中介的角色,只負責嘉賓提供熱點話題并引導其討論,不預置討論議程和結果,千萬不要充當體育賽事裁判的角色。同時,電視辯論節目要求主持人有較強的現場控制能力,使辯論不至于脫離正規,或者使秩序迅速恢復正常。
優秀的主持人必須具備“挑撥離間”的功底,當然,這里所說的“挑”是指“挑起每一個人說心里話的欲望”。其次,主持人還應該承擔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借助巧妙的總結和提問促進現場的氣氛和話題的深入。其次,調動現場觀眾深度參與節目也是主持人的任務。主持人應該根據節目的進度,適時引出觀眾發言,正確引導觀眾與嘉賓的交流,讓辯論的氣場“熱而不鬧、活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