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艷
摘要:馬克思提出的“從人間到天國”的新哲學思路,代表他從原則上和根本上與一切形而上學的傳統哲學劃清了界限。這種新的哲學思路即是要立足于“悖論性的人”和“歷史實踐性的人”。在承認和接納客觀現實中的人的感性活動和意識基礎上,再以馬克思一元理論作為前進的旗幟和歸宿,從而發出一道具有革命性和當代性意義的、堅持在出發道路上的意識形態回聲。
關鍵詞:多元“人問”;一元“天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9-0030-04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西方文化的輸入讓各種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并日益多樣化,這一片催化劑通過網絡技術、高速發達的交通網和通訊網等形式更加推進多樣化進程。雖然多元化的社會文化思想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大有裨益,可以滿足人們更多層次的精神需求,激發創造力,但同時也可以導致各種思想之間的碰撞和混亂。也必然影響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地位。那么,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思想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對于確立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思想具有何種程度的影響力?這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多元“人間”與一元“天國”之間的辯證關系
社會物質生活決定社會精神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多元社會存在是指導思想意識的物質基礎,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對社會“人間”存在的“回聲和反射”。一方面,一定的意識形態取決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取決于物質生產中人們所發生的一定階級關系,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物質存在條件的變動決定著意識形態的各種變化。意識形態的變化是隨著它的社會物質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的,并不是完全獨立的邏輯變化過程,“意識形態……隨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物質條件、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Ⅲ馬克思認為,“階級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它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
從客觀現實的實踐層面上來說,一元“天國”指導思想的直接現實性是意識形態又一重要特征,它在反映社會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同時指引到達現實的途徑與方向。這種直接現實性的基本特點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意識形態是主觀存在的創造物。它是由人們在歷史生活中創造出來并加以變革的,是人們主觀活動的產物,是歷史主體的主觀表達,是一種能夠被意識到的客觀存在,并不存在唯心主義主張的脫離社會客觀現實與歷史活動獨自發展運動著的意識或精神。二是意識形態又是主體活動的客觀基礎。因為意識形態對社會客觀存在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人們從事歷史生產活動的基本前提是,不僅有從歷代傳承下來的生產力和經濟關系,還有一定“被客觀化了的觀念”即意識形態,是一種把自身隸屬于某種關系中的“被人格化了的思想精神”。因此,人的思想意識形態從客觀物質生活中、社會實踐中誕生,又成為指導人們各種歷史實踐活動的重要客觀條件。
一元“天國”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與多元“人間”的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對意識形態的這種特殊性,恩格斯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詮釋:第一,一種意識形態在客觀現實尤其是人們的各種思想文化、物質經濟基礎上誕生后,便具備了按照自己特有規律發展的內在邏輯性和歷史繼承性。第二。在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與客觀現實如社會文化、社會經濟基礎發展之間的比例往往是不平衡的。“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意識形態上仍然能夠出現最美妙的提琴表演。如18世紀的法國對比英國是如此,以后的德國對英、法來說更是如此”。第三,在各種意識形態中,主流政治關系、法律觀念對經濟基礎的關系最密切,因為意識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和變化,往往通過這種中介性質對經濟基礎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
多元性意識形態的存在,導致人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已無存在必要的結論。意識形態多元論的唯心主義立場和固有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性質,使其必然成為資產階級的理論武器,被其用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因此多元論的危害極大。歷史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在分析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問題上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原則,從既定的經濟關系和經濟矛盾的運動特征來確定特定社會形態和制度體系的性質和方向。從經濟生活中尋找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正確解讀。
二、馬克思主義學說思維路徑的轉向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與舊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的致思路徑是相同的,均是通過主觀的體系來構建客觀世界,即“從天國到人間”。“從天國到人間”的形而上學,是從主觀和思辨出發。在脫離客觀的人的世界的“天國”中確立哲學思考路向,是一種與人的客觀生活脫離、完全無關的純理論觀點。并用其來解釋客觀世界。在馬克思看來,形而上學有三個“天真的假設”,即“斷言的天真”、“反思的天真”和“概念的天真”。然而人類的出發點則是通過客觀實際活動中的物質或精神文化,來揭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和回聲。因此馬克思提出從多元“人間”到一元“天國”,正是要對天真的形而上學進行重新開炮,這種挑戰是以實踐唯物主義的旗幟來討伐形而上學的全部哲學,是對“從天國到人間”致思哲學路向的終結。
1.以“悖論性的人”為立足點
如何看待客觀世界中的人?這是任何哲學理論所要面對和直接回答的問題。依照從多元“人間”到一元“天國”新哲學路向,人是客觀現實中一種悖論性的存在,是一種包含自然現實性和能動超越性的存在。人作為一個自然的存在。是受制于客觀現實之中的;同時作為一個應然性的存在,又需要人類超越并能動的改造現實,以滿足自我實現發展的需要。然而在傳統哲學如形而上學的理論中。實用理性等觀點來對人進行預假設。以此來整合和解釋世界與人類的關系,讓人類成為一種靜止的、單獨的存在,成為一種無人身的純理性存在和一種在思辨的、抽象的虛幻天國中的立足和存在。對于這種新路向。馬克思做了明確解釋:“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于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因此馬克思哲學中的人不再棲居在理性的王國中,是生活中活生生的感性的現實的世界之中。
在批判形而上學的傳統哲學中,馬克思認為要立足于現實中的人類生活、立足于多元化的客觀“人間”來領悟人的哲學思路。對此,馬克思闡述道:“這樣的思路有一個前提,即需要從客觀現實的前提出發,我們一刻也不能離開這個大前提。并且它的這個前提決定于人,而不是立足于某個幻想中的墨守成規和離群索居狀態中的人。是立足于社會關系中的、歷史實踐中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不斷發展前進中的人。”因此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哲學中提到的人不再盤踞在幻想的“天國”中,而是存在于多元文化思潮交匯的現實世界之中。“人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其匹配的交往關系所制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著作中沿著這樣的哲學思路,對人類社會、國家、階級、人的異化和解放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立足于客觀現實將人的生產關系貫穿在政治批判、經濟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唯物辯證地為人的解放點燃了前進的燈火。
2.以“歷史實踐的人”為出發點
根據馬克思從多元“人間”到“天國”新的哲學思路,歷史是實踐中的人的歷史。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認為各個世代之間的順序交替形成了歷史,是一種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歷史是通過每一代人繼承上一代人的勞動成果來不斷變更舊的環境。產生新的歷史。但對于傳統哲學,客觀事實便被扭曲了:“貌似后期發生的一段歷史是前期一段歷史的目的。如美洲大陸的發現,其根本目的貌似一定是法國大革命的推進劑。”傳統哲學為何得出現在看來如此荒誕的結論呢?原因正是在于其從“天國”到“人間”的哲學思路導致的。該思路對當時德意志甚至整個世界的意識形態產生高強度的偏差影響,讓人們普遍形成這樣一種思維習慣:觀念和精神決定和統治人類的客觀現實世界,客觀現實不過是精神觀念的產物,因此從“天國”到“人間”即人們的幻想被費爾巴哈的“用符合人的本質的思想”所代替、是被施蒂納“在頭腦中明確只有‘我是唯一”所強化、被鮑威爾“自我意識的批判”所對待、被施特勞斯“普遍的集體潛意識”來解釋的,他們都看不見現實中的人的實踐活動,因此“既然他們只是反對現存客觀世界的語句,那他們就絕對不是反對現實的現存世界”。
正相反,馬克思的從多元“人間”到“天國”的致思路向嚴肅地指出人的客觀現實活動恰是人的最本真狀態,歷史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實踐活動中的歷史。隨著人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發展,歷史因此也包含了這一真實的多元狀態,“歷史在世界中的前進,不是因為理論者所提到的宇宙精神、‘自我意識或者某個形而上學的幻想的抽象活動結果,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實踐結論,每一個有不同文化思想的、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拉撒的人都可以為其作證的行動。”不去解釋客觀世界而是能動的改造、推動世界。這就成了馬克思從人的現實活動出發、正視人的感性思維,也就為我們接納和承認人的客觀本身和思想文化的自由多元發展點出了現實出路。
3.堅持在出發道路上所揭示出的意識形態回聲
馬克思從客觀現實出發,再到主觀體系的從“人間”到“天國”,是對實踐和生活的重新回歸,也是對精神現象的重新劃歸,堅持在出發道路上所揭示出的意識形態回聲。他的這種批判甚至顛覆,是根據實踐唯物主義的歷史原則和實踐原則,堅決而徹底地穿透了以往各種形而上學的虛幻的秘密,一種海德格爾稱之為的超感性世界“本質性崩塌”——將神學宗教的形而上學哲學本質、神學本質、法與道德等一切形而上學理論毫不遺漏的暴露出來。在此基礎上,“歷史性科學”的起跑線被馬克思勾勒得異常清楚:“從現實生活的客觀世界出發闡述人類的生產過程,并且把與此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導致的交往關系即各個不同階層的人類社會視作為整個歷史的根基,從人類社會作為國家的實踐活動反過來看待人類社會,并且也從人類社會出發描述意識的各個不同理論產物或形態如宗教、哲學、文化、道德等方面來追根溯流它們的出現過程。”在此“歷史性的學科”中,把虛幻的“天國”具化為“人間的”多元性和真實感,自然而然地會被納入歷史長河中被予以考察,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內在動力便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矛盾影響和運動。
馬克思理論的哲學批判讓我們洞悉到人類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秘密。也讓我們尋到了解放和發展自身的原動力和終極途徑,為哲學發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是我們在當前多元文化世界中能夠準確定位自身意識形態的密鑰,也是人類未來發展道路的終極歸宿。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路徑選擇
由于觀念性的意識形態的存在是現實人類社會的理論表達。并不是脫離人的客觀現實生活的純粹意識。正是文化的歷史熔鑄性,導致文化精神或觀念內化在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時也表現為不同文化觀念或精神層面的對立和沖突。當前,基于各個不同國家自然環境、民族特征、歷史文化傳統上所形成的多元人類文化形態,并沒有一套供全人類共同遵循的生存和思維方式。雖然現代中國社會在前進過程中愈加開放和寬容的態度,為人們選擇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生存方式提供了可能,但是如何把握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主義一元意識形態發展途徑?
1.從多元“人間”出發
從人類文化的整體角度來看,雖然存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表現形式上的諸多差異,但在本質層面都是一致的,即人類都是對象性實踐活動、意識活動的結果,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和共通性。就像泰勒所說:“我們不需要驚訝這同一種本質重現在世上不同的遙遠地域,這種神奇般的類同精確的表現了人類精神的某種一直本性。”在人類的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文化形式內部均存在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精神文化來引導和規范著其它精神文化,達到內部自身的整合。從一定程度上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而成為人類世界精神文化的構成成分,也因此讓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表現出多元性和豐富性,一副共生和諧的格局。因此,當我們接納和認同這具備共同特性的人類文化性質、從多元“人間”文化出發,才能把握不同人類精神文化的各自平等地位,認識到其共同發展的整體性、共同交流發展的可能性;在此同時,也要堅持本民族主導文化精神的指導地位,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性交流中保持自身的一定獨立地位,更好的涵化和吸收其它文化的精髓,最終促進世界文化思想的大繁榮。
2.到一元“天國”歸宿
現實需求從根本上來講,如同馬克思既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又堅持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即一元論一樣,社會思想文化的多樣性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也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一個是指現實生活中各種思想文化存在的狀態,另一個是指一定社會占“指導”地位的思想。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并不是對思想文化多樣化的忽視和否定,更不是簡單地用一元化代替多樣化,相反,正是看到社會思想文化的多樣化。并為了能更好的推進其多樣化的發展。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文化中存在著極為復雜的情況,過時、落伍、腐朽、消極甚至錯誤的思想與科學、先進,積極向上的思想并存。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有科學的方法、觀點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整合,必須要有一個為社會共同認可并遵守的統一的價值標準,來引領社會思想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想文化的健康發展,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換句話說。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是堅持社會指導思想一元化,堅持社會指導思想一元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現實需求。
然而,從多元與一元統一辯證的觀點來把握,當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并不代表將其置于一切多元思想文化之上駕馭一切,而是為了實現社會生活和文化精神的雙重統合,將馬克思主義自覺、自然地注入人類客觀現實的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一個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文化精神的確立本身也是存在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正如人類多元文化誕生和前進內涵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規律一樣。
在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中,作為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一元理論指導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然促進社會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的最終歸宿。因為堅持一元化指導思想并不妨礙我們學習各色多樣的甚至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優秀思想文化精髓。在當前全球化日益加劇的時期,最快速度、最大限度的吸收世界各種優秀精神文化成果,是我們最高效率發展和建設本國文化的最優途徑,不必擔心外來文化成為我們精神文化發展的桎梏。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最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優秀理論,其誕生就是在承繼和吸納自人類出現以來的所有文明成果和文化精髓并加以闡揚創新的結果。最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后并沒有成為形而上學、一成不變的教條,其包容性讓其與中國每一階段的發展狀況相結合,并糅合中國傳統思想和國外的優秀文明成果,才依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韌性品質,讓他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同時穩扎根基、堅持實踐,這種包容和開放性特征,依然也是應該成為新時期多元文化下社會主義理論的不絕生命力,讓我們在一元“天國”理論指導下實現我國多元思想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3.堅持辯證觀以彰顯革命性和當代性意義
“從人間到天國”。就是“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象的、所設想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我們的出發點是從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矛盾觀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運動發展中,無時不在、無時不有,這是多元社會意識形態與一元理論指導地位至今辯證把握的哲學基礎。因此在處理這對矛盾時,要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認清兩者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不能混淆兩者的主次關系、輕重關系、先后關系,并且最關鍵的是弄清二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從而辯證地把握社會文化精神的未來發展趨勢。人類的階級社會自出現以來。至今都沒有一個階段是憑單一所有制為根基的社會形態,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也當然不例外。對多元化意識形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也是當前社會背景中穩固馬克思理論指導地位的最佳途徑。
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指導思想一元化與多種思想并存問題,不僅是關系意識形態導向、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問題。而且是關系社會主義改革前途和命運的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實際上并不排斥思想樣態的多樣性。反之,也正是由于存在著思想樣態的多樣性,才有必要強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思想的多樣性和意識形態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層次的問題,前者是指社會思想文化的表現形態,后者是指占有指導地位的思想的統一性問題。為此。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反對意識形態多元化,是基于深刻的現實和歷史考量。
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思想多樣化無法回避。但社會的指導思想和主導價值只能是一個。因為根本指導思想是關系我們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舉什么樣的旗幟問題,關系我國理想信念的根本價值取向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正如鄧小平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因此,必須堅持一元化的指導思想不動搖。只有堅持“主導一元”,才能為實現“多樣和諧”創造必要的前提。而實現“多樣和諧”,也才能真正保證“主導一元”。
雖然馬克思完成了將被傳統哲學顛倒順序的多元意識形態與一元指導理論之間的關系重新轉換過來。但現實中從主觀一元“天國”到多元意識形態的“人間”哲學思維方向依然時隱時現。尤其我國曾將馬克思哲學理論絕對化、神圣化對待這種情況,恰恰陷入了馬克思所批判的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圈圈中;又如今有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根本未立足于當代社會客觀現實問題,要么僅憑主觀臆斷來對過去的客觀事實做注解。要么對未來做脫離現實的幻想;還有在面對當前多元文化思潮的人們,摒棄馬克思理論的一元指導地位,盲目選擇和膜拜西方的某一文化價值觀從而對“天國”理論地位的易幟。凡此種種現象。均表明從多元“人間”到一元“天國”之路的艱辛萬苦,但正因其任務艱巨,方能彰顯出“天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恒久價值;也正因其任務艱巨,愈加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從人間到天國”致思新路向的革命性和當代性意義。
責任編輯劉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