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瀛
摘 要 朗讀對于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有效提升高師學生尤其是未來語文教師的朗讀能力尤為重要。但目前高師學生的朗讀存在很多問題,可以通過開設相關選修課適當改善朗讀技能缺失的現狀。
關鍵詞 朗讀 存在問題 對策思考 高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The Countermeasures of Normal College Reading Teaching
ZHENG Xiaoying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Reading has the immeasurable role of education, effectively raising the reading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especially future language teacher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normal students reading, can be appropriate to improve the lack of reading skill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relevant elective status.
Key words reading; existed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normal students
朗讀,是指用清晰明亮的聲音把文章正確地念出來。徐世榮先生曾說:“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為口頭上說的語言,把無聲語言變為有聲語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活語言。”可見,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造過程。而在語文教學中朗讀也是一項不可缺少、不容忽視的內容。本文所討論的朗讀即是高師學生或者未來的語文教師在“清晰明亮地念出來”的基礎上富有魅力的范讀和指導學生在掌握朗讀技巧后的有表情的朗讀。
1 朗讀的作用及要求
(1)朗讀的作用。對于朗讀作用的論述,前人敘述幾近詳備,概括來說表現在朗讀有助于存儲知識;朗讀有助于培養語感;朗讀有助于培養文學鑒賞力。此外,對于文辭俱佳的文章的朗讀在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的同時也能喚起其對美的感悟,接受美的熏陶。可見,朗讀對于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有效提升高師學生尤其是未來語文教師的朗讀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2)朗讀的要求。朗讀的要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①正確的朗讀。朗讀時使用普通話,忠實于原作,做到語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不填、不改、不顛倒。這是朗讀的基本要求。②流暢的朗讀。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將文章讀得輕重適宜、高低得體、快慢適度、停頓適當,讀出真情實感。這是朗讀的進一步要求。③傳神的朗讀。通過對有聲語言的藝術化處理,做到融情入聲,將學生帶入教師烘托營造的情境中去,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這是朗讀或者說是富有魅力的范讀的最高層次的要求。
2 高師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師學生的朗讀普遍存在的問題表現在:首先,很多學生的普通話或多或少地受到方言的影響,比如平翹舌區分不清,邊音“l”與鼻音“n”混淆等;還存在讀錯字,讀破句子,加字、漏字的現象,成語、短句讀得不夠通順,比如“飄蕩游弋”一詞,便有半數以上學生將“弋”讀為“g ”;缺乏基本的停頓、換氣及節奏感,語法知識較為欠缺,直接表現為遇到稍長的句子便不知道如何處理,結果將一篇“美文”讀得支離破碎。
其次,朗讀時缺乏目的性,存在“為讀而讀”的“念經”現象,用心程度不夠或者干脆不用心,不用情;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不夠,對景物、人物、情感無動于衷,缺乏想象力,于是就出現了既不能感動自己也不能感動別人的“無關痛癢”的朗讀。
再次,大部分學生用于朗讀上的時間是不夠充分的,對朗讀的興趣缺失,這和目前部分中小學朗讀教學水平偏低不無關系,在把齊讀作為課堂朗讀教學的首選方式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失去了朗讀的激情和動力。
最后,也存在個別情況就是有的學生愛好朗讀,但是對作品理解不深或沒有真正理解,不能做到以聲傳情,于是就出現了拿腔作調地“無病呻吟”。
3 高師朗讀教學的對策思考
鑒于目前師范院校開設的課程門類普遍增多,課時相對緊張的情況,建議師范院校可以廣泛開設以培養師范生誦讀技能,提升誦讀水平為目的的公共選修課。在此,筆者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已經開設了這樣一門課程——《美文誦讀》,現將課程簡要介紹如下。
(1)課程性質。《美文誦讀》是以誦讀技能技巧的理論教學為先導,以實際訓練為主線,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并結合教師示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誦讀技能的一門課。
(2)開課依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朗讀恰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對課文的理解把握能力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朗讀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顯得十分突出,但在現實的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教師卻很難把握朗讀教學。作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以服務基礎教育為目標,所以讓師范生在讀期間掌握一定的誦讀技巧,同時具備良好的誦讀技能,以適應日后的教學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3)課程作用。通過誦讀,提升學生的文學知識、語言修養和美感品質,升華個人的高雅志趣,積蓄濃厚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同時通過系統的朗讀朗誦技能技巧訓練,培養和提高師范生正確規范地運用母語的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誦讀技能,促進其全面發展,為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4)教學目標:①通過訓練,要求做到誦讀準確、清晰,并能聲情并茂,使聽者感到“聲聲入耳,心心相應”,使讀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領神會”。②能夠恰當地運用語音技巧,恰到好處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強誦讀的表達效果,同時做到語態自然大方。③通過朗讀吟誦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力求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獲得廣泛的美感體驗。
(5)教學內容。教師可根據學生普通話及口語表述的基礎和現狀,根據師范專業的特點,選取一些聲情并茂、文辭俱佳的篇目進行課堂的朗讀及朗誦訓練,陶冶審美情趣,以期提升表述的感染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實際不需要刻板安排,但需要在實際訓練中結合理論知識的指導,比如發音技巧、語調技巧、態勢語的配合等,只有在理論知識指導下的實際訓練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教學方法。常言道:教無定法。檢驗教學方法的標準要看實際訓練的效果,不必拘泥于某種具體方法。在此,筆者將本課程的一些常用教學方法總結如下:①課內訓練與課外訓練相結合: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技能技巧的講解及訓練,組織學生隨堂訓練,并建議學生在掌握方法后根據自身的不足,利用課外時間自行訓練。②錄像賞析與模擬訓練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組織學生欣賞名家朗誦的篇目或段落,并指導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漸進入朗讀與朗誦的創作活動。③教師示范指導與學生自主訓練相結合:教師針對一些篇目做精心準備,在課堂上為學生示范,并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或朗誦,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糾正。④綜合表達能力訓練:每周給學生設定一個范圍,學生根據自愿的原則自行準備材料,在第二周進行展示,給學生創造一個鍛煉的平臺。要求綜合考慮語音、語調、態勢、臺風等因素對于表達效果的影響,教師及時反饋與點評。
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讀技能的提升只靠師范院校的某一門課程或者課堂上有限的幾個課時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從基礎教育開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陳海燕.新編教師口語[M].海南:南海出版社,1999.
[2] 李淑君.語文課堂本應書聲瑯瑯[J].學苑教育,2009(3).
[3] 王立香.讀有層次 導有方法[J].學術理論與探索,2009(4).
[4] 張波.口才訓練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