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軼
教學質量是學校追求的永恒主題,課堂永遠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在普通高中教育即將全面進入課程改革的今天,研究高效課堂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解讀優秀教育傳統
我國具有優秀的教育傳統,我們的先賢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教學規律反復認識、歸納和實踐,得出了許多優秀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如溫故知新、循序漸進、啟發引導、因材施教、學以致用、教學相長、有教無類、長善救失等。它們既是中國優秀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教育智慧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教學原則或者教學方法有些已經被固化為課堂教學必須遵守的教學常規,有些則需要傳承、改良和創新。
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圍繞教學的有效、高效,全國各地涌現出了許多名目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但這些模式無非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中某些教學環節的優化組合,或對個別教學觀念的強化突出。比如,對教與學先后順序的優化組合,有先教后學、先學后教、講練結合等;對各環節時間分割的優化組合,有限時訓練、當堂反饋等;對多種學習方式的優化組合,有意義接受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對各環節兩個參與主體的角色扮演的優化組合,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教生、生教生、生教師等。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高效課堂的出路,并不在于拋棄優秀的教育傳統另起爐灶,而在于對優秀教育傳統加以傳承、對課堂教學內容加以改良、對課堂教學藝術進行創新。先傳承、后改良、再創新,傳承是基礎,改良是關鍵,創新是目標。
當我們回歸教育經典與本源之后,便會擁有不竭的動力源泉。
二、在實踐中研究高效課堂
(一)我校高效課堂研究的四個發展階段
自2009年以來,我校對高效課堂的研究經歷了打磨家常課、開展課題研究、開辟實驗班、打造高效課堂節四個發展階段。
1.打磨家常課
打磨家常課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同課多磨,屬于縱向磨課。教研組確定課題,同一課題同一個人反復磨課,教研組反復評課,在反復中尋求高效。二是同課異構,屬于橫向磨課。教研組確定課題,同一課題多名教師作課,教研組評課,在比較中尋求高效。
2.開展課題研究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且諸因素間關系復雜。高效課堂不是一種模式或者幾項規定就能做到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每個環節、每個理念、每條措施都有待實踐的檢驗。因此,把高效課堂作為課題研究就成為了我們的必然選擇。
一是立項市級課題。2009年,我校獲得立項南寧市B類課題“高效課堂與師生發展的行動研究”。2012年升級為南寧市“十二五”規劃課題,開展滾動式研究,針對高效課堂的實施策略、高效課堂的評價策略、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的策略等開展進一步的行動研究。
二是開展微型課題研究。要求35歲以下青年教師人人要有微型課題,可以從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中選題(如課堂講解技能的行動研究),也可以從調控教學過程的技能中選題(如課堂組織技能的行動研究),還可以從教育教學的細節中選題(如市級課題的子課題研究)等。微型課題的選題遵循從話題到問題到專題到課題的思維模式。
三是每年開展一次高效課堂主題研討會。
3.開辟實驗班
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我們在新高一年級開設了兩個“高效課堂實驗班”,主要任務有三個:
一是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根據各個學段、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開展不同課型(如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試卷講評課、實驗課等)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二是開展學案導學的實驗研究。導學案是學生實施學習的方案。通過把知識分解為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性知識、需要學生探究學習的拓展性知識、需要老師講解的疑難性知識、需要通過訓練加以掌握和鞏固的規律性知識等,來設計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過程,實現高效學習、高效反思、高效總結。
三是開展互助小組建設的實驗研究。強調異質分組,每個組員都有明確的分工,定期對小組發展情況進行考核,班主任頒發進位證書和保位證書。目前互助小組建設已經從學習小組發展到德育小組,從課上延伸到了課下,學生基本上實現了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律。
4.打造高效課堂節
高效課堂節每年一屆,2012年為第一屆,研究的課型統一設定為新授課,以優化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為抓手,探究高效課堂的實施策略。我們的理論假設是:對課堂教學常規環節進行優化,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高效教學。高效課堂節有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廣泛參與。參與者為三個團隊:作課教師團隊9人,校內評課專家團隊每個學科5人共45人,教研組文化展示團隊每組1—2人共12人。要求每個教研組至少要進行3次磨課,在這個過程中,全組教師基本上都參與了這3次磨課。
二是深度參與。高效課堂節的任務是立體式的,作課教師首先要學習提煉本學科新授課課堂教學的環節,其次要在反復磨課中實現優化,最后還要形成課后書面反思,在教研組評課或者在學術沙龍上交流,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學習—實踐—提煉”的專業發展的過程。校內評課專家聽課評課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實踐—提煉”的專業發展的過程。教研組文化展示團隊要全程跟蹤作課、聽課、評課等磨課的過程,與作課教師、評課專家進行深度交流,解讀本組的教研文化,提煉優化環節的策略并形成成果,在板報上展示或者在學術沙龍上交流。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實踐—提煉”的專業發展的過程。因此,高效課堂節使參與者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實現了深度參與,有利于推動我校高效課堂研究的校本化進程。
三是持久參與。高效課堂節持續一周時間,作課、聽課、評課,磨課的次數多、時間長,除了半天對外開放,其他時間都是校內研修,著眼點更多的是瞄準內部修煉、內涵修煉、內功修煉。本屆高效課堂節的主題是新授課課堂教學環節的優化,此后要相繼開展對其他課型如復習課、習題課、試卷講評課、實驗課課堂教學環節優化的研究,并根據課堂實踐的實際確定新的研究主題。高效課堂節的目的是追求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以及發展上的文化自覺,力爭使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達到自省、自悟、自為的發展境界。
(二)高效課堂的評價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主要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來評價課堂教學效果。高效課堂教學評價倡導“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堅持“以學論教”的指導思想,主要以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以及教學效果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以此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實現師生共同發展,使課堂教學達到真正高效。
1.拳擊比賽評分的啟示
拳擊比賽是身體對抗性很強的運動,是人與人的直接對話,是通過對人的肢體與大腦的合理運用、高效運用,使對手無法繼續比賽或者得分超過對手來獲取勝利的。這是一種直接的勝利。不僅追求勝利,而且追求獲得勝利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為了準確地反映拳擊手的比賽成績,拳擊比賽的裁判分為臺上裁判和臺下評判員兩類。臺上裁判由1人承擔,主要負責對兩名選手動作規范性和比賽是否繼續進行裁決,是對時間(效率)和直接結果(顯性效果)的評判;臺下評判員由3人組成,分坐在拳壇的三個側面,從不同的角度觀測臺上比賽的情況,主要負責對選手比賽的效益和間接效果進行裁決。
2.高效課堂理想的評價模式
高效課堂也是高強度、高速度思維碰撞的活動,是一個人與多個人以及多個人相互之間的“對話”。
由于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有情感的生命過程,是一個立體的思維互動、情感互動以及生命互動的場所,教師和學生作為這個互動場中的兩個主體,都參與了肢體與大腦的高速度、高強度、高效度的互動,而且在不同的教學環節變換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擔當。因此,高效課堂理想的評價模式應該是從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效果三個維度分頭進行,綜合評價。
教師活動的評價包括:導學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設計、新課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當堂反饋、教學基本功等十項內容。
學生活動的評價包括:聆聽(聽)、閱讀(讀)、討論(議)、展示(說)、練習(做)等五項內容。
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依賴限時訓練完成。限時訓練要緊扣學習重點、難點,要恰當反映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要求,要掌握好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的層次,力爭當堂反饋。
3.評價的實踐難度
高效課堂的預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生成目標是教學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課堂的評價是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表現及任務完成情況來檢測生成目標與預設目標的剪刀差,剪刀差越小,課堂教學越高效。實際操作中有三個難度:
一是顯性行為與隱性指標難以匹配。師生行為、教學效率、教學效果、知識記憶、知識理解等是顯性指標,容易檢測;教學效益、學生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是隱性指標,難以檢測。
二是學科不同、課型不同、知識特點不同、課時不同,高效課堂的評價指標應該有所不同,很難制訂一個統一的量表,因此,需要以教研組為單位制訂學科課堂教學評價量表。
三是高效課堂是一個思維情感等高級神經活動的場所,從參與的對象看有教師、學生兩個主體,從課的結構來看有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結果三個部分,從課的目標來看有預設的三維目標和生成的三高目標,如何從這些眾多的因素中提煉易操作的關鍵因素來評價課堂是否高效,是今后高效課堂研究的一個艱巨任務。
三、在新授課上修煉課堂教學的三重境界
課堂教學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某些項目的教學。這是課堂教學的實質。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來進行的,這些程序就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盡管每個學科的特點不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同,但鑒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新授課課堂教學的五個基本環節即新課導入、新知探究、練習反饋、總結拓展、作業鞏固等必不可少。針對新授課,我們主張修煉課堂教學的三重境界,逐漸提高教師的執教水平。
(一)第一重境界:堅守環節
課堂教學是一門“技術”。“技術”勢必要求教師以“學科素養”的嚴謹和教學設計的嚴密來對待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
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并非限于教師對教育的熱情與認真的程度,關鍵是教師教學的策略與技能是否使用到位。
對教學策略和技能的學習、研究和運用,是決定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它同時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
新手必須熟悉課堂教學的這些基本環節,洞悉各個環節的教育功能與教學功能,并在教學設計時嫻熟地運用。熟悉各環節的要求,洞悉各環節的功能,嫻熟各環節的運用,我們稱之為堅守環節。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堅守環節可以訓練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功;堅守環節可以使教學有的放矢,有跡可循;堅守環節可以使教師為課堂教學做好各項物質準備,也可以使教師建立一個理想的心理預期,便于依據課堂反饋或者作業反饋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堅守環節,是對課堂教學規律的敬畏,是對課堂教學技術的修煉,是教學新手的成長之路。
(二)第二重境界:優化環節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思合一”的過程,學習活動是學生“學思合一”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同時思考并建立自己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模式的過程。思維帶動行為,行為產生變化,變化帶來發展。教學者與學習者在教學活動中經歷變化。
上述新授課的五個環節只是一個基本框架,具體到每節課的教學實踐中,五個環節的運用是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教師實際靈活掌控的。也就是說,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優化。所謂優化,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教學條件下,充分調動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合理利用和開發各種教學資源,盡可能地創造出教學的最大價值,促進學生的最優化發展;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就是使每一個教學環節盡量合理化、科學化。
優化環節,把簡單的事做徹底,把平凡的事做經典,這既是對課堂教學技術的優化,也是教師教學由技術走向藝術的橋梁,是教學老手的成熟之路。
(三)第三重境界:駕馭環節
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個人品質與個性的展現,需要生命彰顯與激情迸發。“藝術”使教師以“審美”的高度和視角來看待課堂教學活動。
教學的實質決定了高質量的教學必然會引發師生間的互動,同時也必須依賴師生間的互動,互動是隨機的。因此,課堂教學既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缺少預設的課堂,教學隨心所欲,效果必定不佳;缺少生成的課堂,則是沒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正是由于課堂具有預設與生成的特點,所以大多數的課堂都不是完全按照預設按部就班完成的。
對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水平和控制的分寸,體現出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和課堂教學的水平。這里說“駕馭”,就是說教師不是刻板地執行教學的幾個環節,而是彈性地適應課堂教學的變化,然后達到一種對課堂的有效的、創造性的控制。
駕馭環節,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對課堂教學藝術的駕馭,是教學高手的修行之路。
1.駕馭課堂引導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引導”有三層意思:帶領,領導,導引。用在課堂教學上,可以理解為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和指導。
葉圣陶說過:“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于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這里強調的是引導的作用。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苦思未果叫“憤”;若有所悟,但無法用言語表達叫“悱”。這里強調的是引導的時機。
華羅庚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引導。這里強調的也是引導的時機。
駕馭課堂引導要把握好:引導的時機——相機引導,引導的著力點——長善救失,引導的境界——高屋建瓴。
引導包括新課引導、課中引導和課后引導。
引導的質量與課堂達標的難度成反比。引導的質量高,教學環節的清晰度、目的性和銜接的自然程度就會提高,課堂達標的難度則會相應降低,教學質量就會提高。
引導是教師角色的核心任務,引導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條明線。
2.駕馭學生的思維
思考是智慧的第一要素。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二是語言得當,三是行為公正。”
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英國教育家愛德華·德波諾認為:“教育就是教人思維。”
課堂教學的環節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按照教師組織教學的進程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新課導入、新知探究、練習反饋、總結拓展、作業鞏固五個基本環節;如果按照學生學習的步驟進行分類,則可以分為聆聽、閱讀、討論、展示、練習五個基本環節。這后五個基本環節是學生課堂行為表現的外顯特征:聆聽包括生聽師、生聽生、師聽生等多種形式,閱讀包括對文本的閱讀、對同伴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閱讀、對課堂文化與情感升華的閱讀等。
學生的思維是真正貫穿于課堂教學各環節的一條暗線。教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對學生思維的駕馭。
3.駕馭知識鞏固
鞏固與練習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強化措施。鞏固更多地指向教師的教,練習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鞏固是課堂教學強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措施。
運用鞏固措施要把握好鞏固的時機與鞏固的策略兩個方面。
一是鞏固時機的選擇。如復習提問中發現問題時要及時鞏固,新知識的記憶、理解過程中發現問題時要及時鞏固,課堂總結發現問題時要及時鞏固,課堂練習、課后作業發現問題時要及時鞏固,課后測驗發現問題時要及時鞏固,等等。
二是鞏固策略的運用。如運用復習進行鞏固,運用提問進行鞏固,運用輔導進行鞏固,運用檢測進行鞏固,運用講解進行鞏固等。
鞏固是由教師掌控的課堂教學的另一條明線。
我們期待這樣的改革,從學習走向傳承,從傳承走向改良,從改良走向創新;我們期待這樣的課堂,從平淡走向智慧,從獨奏走向合奏,從低效走向高效;我們期待這樣的教師,從自由走向自省,從自省走向自悟,從自悟走向自為。
(責編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