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榮
作為首批國家級課改實驗區,金水區的課改已走過11個年頭。10多年來,金水區作為河南課改的領跑者,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到金水取經的參觀者絡繹不絕,一些專家學者也深入金水區“挖寶”,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員。我覺得,金水區課改成功地實現了從校本到區本、從課例到課型、從“督導”到“視導”的三大轉型,從而有效地構建起教育發展的良性生態。
從校本到區本,鍛造職業教育人
為促進校際之間教學的交流合作,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教學水平共進,從2007年開始,金水區按照“分區合作、優勢互補、整體提高”的原則,根據地域和學校特點成立了6個學區,在鄭州市率先實行了學區化管理制度。
學區管理制在金水區的推行,不限于以強帶弱、捆綁發展,而是著眼于打造教學共同體,適時由校本跨向區本。為此,他們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學區內各校互相公開課堂教學,公開課程表,學區內教師可隨時到各校聽課、參加教學活動。教師間密切的業務交流,促進了教師業務素質的共同提高。二是明確學校領導的學區教學指導職責,實行以本校為主、兼顧各校的辦法,對學校領導每學期聽課、評課的節數進行了規定,其中包括了到學區內其他學校聽課、評課的節數。三是由學區內的“三百工程”教師組成學區學科中心備課組,結合學區的實際,指導學區的學科教學、教研工作,實現教學資源及研究成果全學區共享。
從課例到課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為了更好地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增加學科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2004年,金水區開展了“課堂大對話”活動。教師們在較長的時段內圍繞一個課例,全員參與,組成課堂教學研究共同體,全程對話,交互滲透,多向生成,打通學科之間的界限,充分發揮各科教師的優勢。這種跳出學科看學科的教研活動,在更廣闊的領域發揮了同伴互助的作用。
“大對話”有廣度,但深度不足。于是,2006年,金水區開始進行精品課例研究。通過精品課例研究,廣大教師學會了進行深度的課堂教學研究,解決了困擾學科教學的共性問題。為了突破“就課論課”研究方式的局限性,實現教研、科研的無縫對接,2007年,金水區又開始了專題式研究,從課堂教學中提煉出帶有普遍性的、深層次的問題,形成專題,集中大家的智慧,進行系列性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以問題為主線,從課堂教學中來,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進行學習、反思、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回到課堂教學中去實踐驗證。在專題研究中,將課型作為重要的研究專題。金水區以學科教研組為基礎單位,以課型為研究對象,以探究學科課型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為重點,以“細化解讀課程標準,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主題,通過選取不同課型的一節或幾節課進行課例研究,發現每一種課型的特點,總結每一種課型的模式,把握每一種課型的規律,幫助教師提升學科駕馭能力。從課改之初的關注教師一節課的得失,到如今關注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特色,金水教育正以扎實的課題研究引領著教師不斷成長。
從“督導”到“視導”,服務學??茖W發展
隨著課改工作的全面推進,用新課程理念評價學校的改革勢在必行。從2007年開始,金水區本著“關注過程、交流互動,促進發展”的原則,變“督導”為“視導”,在中小學全面開展了教學視導工作。
視導小組的成員改變了過去單純由機關人員組成的情況,由局機關各業務科室、各學校業務領導和特級教師、省管專家、骨干教師組成,每學期選取三到五所學校進行視導。視導組成員每到一所學校,與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一塊兒聽課評課、參加教研活動,針對學校在管理、德育工作、課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等方面的問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在每一次視導之后,全體視導組成員對學校的班子成員都有一個全面、深入的反饋,提出本次視導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幫助其分析原因,學校依此制定改進措施或調整下一步工作思路。
這樣的視導,充分發揮了評估的診斷、導向功能,由關注“文本”向關注“人本”轉變,由關注“材料”向關注“實踐”轉變,由關注“結果”向關注“過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視導人員不再將學校視為被督察者,而是以服務者、合作者、幫助者的身份出現,由評判者向共建者轉變,使評估回歸其本來面目。在這種背景下,學校能夠不回避問題,以真實面目示人,請視導人員診斷、審視,幫助自己找到新的發展點,為學校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1年,金水區實施建設教育強區戰略,明確提出:“著力構建多元、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打造規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課堂文化,突出內涵發展這個中心,走優質均衡發展之路?!?“多元課程”“情智課堂”是金水教育人對時下教育發展深刻思索后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很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內核,是金水區教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體現。金水區的課改實踐,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子,很好地回應了“課改改什么,怎么改”的時代命題。
(本欄責編 慕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