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志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個與各學科課程既有密切聯系、又有著本質區別的新領域。然而,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卻是一個難題。鑒于此,我校以采蜜園為基地,以花卉種植為專題,在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從身邊的素材入手,讓孩子在活動中學會探究
(一)組織研究團隊廣泛學習、系統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根據課程改革和學校發展的需要,校領導決定把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的過程同時作為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全面建設師資隊伍的過程。我們組織三年級以上學生參與此項活動,同時組織班主任、科任教師和社會教師共同參與此項活動。
(二)師生共同參與活動過程
1.劃分各班實驗區,設計小花圃。我們以班為單位,組建研究團隊,給每班劃分一個實驗區。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提示學生根據小花圃的地形特點,根據花圃四季美的交錯,根據原材料采集的難易程度等進行設計,畫出自己的設計圖,并為小花圃取個自己喜歡的名字,做出園地標志。
2.耕地、種植、管理。我們專門準備了小锨、鋤頭、小鏟、水壺、剪刀等勞動工具,供孩子們使用。師生一起選擇花籽花苗,然后按預定的方案種植。管理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松土、澆水、鋤草、捉蟲,看著花兒一天天長大,每個環節都需要動手動腦,孩子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以外的東西。
3.記錄、寫作、交流。活動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覺地進行資料收集和活動記錄,在討論中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認識。
(三)研究活動取得的成果
1.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了探究意識,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在實踐活動中遇到具體問題,要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揭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這樣,才能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識,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2.在實踐中拓展知識,提高勞動技能。我們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評比,所有成員都積極踴躍,希望自己的方案被選中。如四(1)班的花圃種下月季,取名“五彩園”。孩子們買了種月季的書,了解了月季的種類、種植方法等一系列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六(2)班的園地取名為“百蔬園”,買了各種各樣的蔬菜種子,并利用星期天、節假日,隨家長一起到菜地里學習種植方法……探究的過程經歷了,探究的結果出來了,指導探究的方法也有了。活動開展幾年來,孩子們認識了許多植物和昆蟲,了解了氣象常識,學會了基本的耕作方法,最重要的是越來越熱愛勞動了。我們深深地感到,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他們是不會覺得累的。
3.學科間合作增強,促進了各學科的融合。為了畫好小花圃的設計方案,孩子們主動向美術老師請教,不知不覺把美術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融為一體。孩子們平時記的觀察、活動日記又使該活動與語文學科結合起來。在以此活動為主題的作文競賽中,一篇篇優美的文章從孩子們筆下源源不斷地涌現——《我們的小花圃》《菊園,我愛你》《收獲的滋味》……面對親身體驗的事物,他們想要表達的太多太多。我們何愁孩子們的文章言之無物、沒有真情實感呢?
4.感受成功的快樂,養成探究的習慣。成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渴望。當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分析思考、自我探究,終于解決了一個新奇并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時,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一旦有了這種體驗,他會產生再次體驗這種情感的愿望。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品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和進取心,養成了自主探究的習慣,為以后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從時空文化著眼,在活動中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
我們提倡最大限度地帶領廣大師生與時俱進,讓他們時刻感受時代脈搏,捕捉社會大環境的氣息。
1.從了解家鄉做起。我們開展了“讀家鄉書,閱家鄉人,領家鄉情”的鄉情教育活動,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的人和物,關注社情民意,培養有愛心的孩子。
2.從重要紀念日和傳統節日切入。2009年,我們開展了“共和國走過60年”的調查訪問和演講活動。孩子們從不同的側面感受著我國60年來的建設成就和人民群眾日新月異的幸福生活,寫出了小感想、小報告等。這種有意義的紀念活動,能培養孩子的情懷。
3.從時事入手的即時活動。我們生活的世界五彩繽紛,引領孩子把握時代的熱點是教師的責任。汶川地震、南方冰凍、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重大事件,都要讓孩子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我們注重引領孩子關注國家大事、關注世界大事,培養有心胸、大氣的孩子。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共同為孩子打開一本立體的人生教科書!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