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愛花
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尋找更多的數學題材。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就會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認識數學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一、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感受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教師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我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附近銀行去參觀,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的壓歲錢模擬儲蓄、提款等金融活動。這時學生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利率是什么?”“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哪種儲蓄方式比較合理?”……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只是表揚他們善于提問,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然后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濃厚,氣氛活躍,輕輕松松地學習掌握了新的知識,并找到了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養成了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后,不但自覺地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起了聯系,而且還了解到了一些金融知識,從而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在實際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數學規律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要盡量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這就要求教學內容要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而又充滿挑戰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有這樣一道題:165-97=165-100+3。學生對其中的“減100后要加上3”難以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媽媽一共有165元錢,去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營養品給奶奶補身體。媽媽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這時她還有多少錢?(應用16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3元,媽媽最后還有多少錢?(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3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生活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學生輕松總結出“多減的要加上,多加的要減去,少加的要再加,少減的要再減”的速算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習是為了應用。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我在執教“圓錐的體積”一課時,對例題進行了這樣的處理: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已經知道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如何求出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我先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小麥的重量,你認為必須要知道什么?學生說出必須知道麥堆的體積。我追問:如果讓你測量,你覺得可以測量什么數據來求體積呢?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思考,得出底面半徑和直徑不方便測量,可以先測量出底面周長再計算出底面半徑,然后再測量出高,就能計算出體積。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再根據題目給出的數據進行計算,更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計算練習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理解知識的同時,感悟探究的方法,又學會了學習,促進了思維發展。
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緊密聯系實際,以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學習了某些知識以后,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記得我在講“確定位置”時,講了用“數對”這一方法確定位置之后,讓學生結合實際說出自己的座位用數對該如何表示,于是學生紛紛數自己在第幾行、第幾列,用數對來表示位置。為了鞏固數對知識,我在上課結束時告訴學生,以后這幾天上課提問時,老師不叫名字,直接說表示學生位置的數對,看誰能很快地站起來。后來的課堂提問時,我真的用數對來向學生提問,學生都應對自如,看來,他們都把自己的位置用數對的形式牢牢記在了心里。過了一周,班主任老師重新調位,學生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當我再次用數對提問時,一連提問了幾個學生,竟然無一出錯。課后,一位學生告訴我:“這是我身邊的數學,我覺得很有趣,非常喜歡,因此也覺得格外簡單。”
實踐表明,抽象的數學書本知識不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割裂數學與生活有機聯系的課堂教學難以真正達成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廣大教師應牢固樹立“用教材”的理念,善于根據教學內容“鏈接”生活,精選素材、設計情境、激活經驗,讓學生在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的“交互作用”中發現數學的意義,學會數學思考,培養應用意識。
(責 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