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影響他們思想和行為的因素有哪些?往小里說很多,往大里說,只有三個:家庭、社會和學校。
多年以前,社會曾經對教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雷鋒、張海迪等激勵著一代代青年人成長。我們曾經為在馬路上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而自豪不已,也曾為做好事不留名而倍感幸福。那是一個純真的年代,一個有信仰的年代。
今天,社會依然對教育產生很大影響,但這種影響更多的是混亂、顛覆、迷失。做事功利、自私,先問有沒有好處;貪圖享受,攀比名牌或最新電子產品;沉迷網絡,昏天黑地不能自拔;意志品質薄弱,缺乏成長的內在動力;不講誠信,不愿擔當,以致道德底線下滑嚴重……學生的這些表現讓人憂慮。
當社會喪失教育功能的時候,引領孩子成長的重任就落在了家庭和學校身上。必須看到,家庭從來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最重要力量,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從社會傳承的角度來說,家長往往是文化和文明傳播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國文化傳統里,父母的作用無可替代,類似“養不教,父之過”這樣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果家庭教育得當,父母教育有方,孩子通常都很好。那些品行端正、做事認真、待人有禮貌的孩子,大多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與其父母溝通時,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們良好的修養與教育智慧。反之,那些舉止乖張,在學業尤其是行為方面存在各種問題的學生,大多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中的薄弱點。有些問題是因為家長無心,根本沒有意識到;有些則是家長有心無力,意識到但是沒有辦法去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扛起教育孩子大旗的唯有學校。更加具體一些,是這個孩子的班集體及其任課教師,班主任更是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常常聽到有些班主任抱怨:“這孩子家里都不管,又跟社會上不良少年廝混,我有什么辦法?”問題的關鍵恰恰在這里,當積極正面的教育力量三去其二,只剩下學校和教師時,如果我們再推諉責任,豈不是讓這孩子自生自滅?
因此,教師責無旁貸,必須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這個責任。
教師的力量可以很小,小到對孩子的一生產生不了任何影響。我們和孩子的生命雖然有數年的相伴,但是若干年后孩子長大,其內心竟可以不留下我們的一點兒痕跡。
教師的力量也可以很大,大到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是他們的引路人;大到孩子在最關鍵的時候,依靠我們的一臂之力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甚至當一個孩子被社會和家庭拋棄的時候,我們接管過來,成為他唯一的依靠與希望。
家庭、社會和學校在孩子成長中起作用的比例各是多少,沒有看到過這方面的調查,我估計情況很復雜,因人而異,而且差異很可能極大。我堅持認為,學校與教師作為教育機構與專業人員,不但應當主動承擔更多比例的責任,更要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引領者。
目前,不但孩子受到社會負面信息的影響,家庭也受到影響。有的時候,教師覺得教育很困難,是因為以一敵二,寡不敵眾。但是,請注意兩個事實:
一、教師對孩子的影響力巨大,在孩子成長的最重要階段,往往超過家長。這一點,相信所有的家長與班主任都深有體會。
二、教師不僅能夠影響孩子,也能夠影響家長。在有關孩子成長的大是大非問題面前,你是教育從業者,你是專家,家長應當也愿意聽你的——如果你的觀點的確有說服力的話。
教師的無助往往來自內心的困惑與迷茫。不可否認我們也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我們也同樣渺小。這就是平庸與優秀乃至卓越的區別。一位媒體精英曾在微博上寫下這樣的話:當世上所有人都把欲望當理想,把世故當成熟,把麻木當深沉,把怯懦當穩健,把油滑當智慧,那只能說這個社會的底線已被擊穿,所以你們沒有資格說我的勇敢是莽撞,執著是偏激,求真是無知,激情是幼稚。因了他內心的坦蕩與堅強,我要向他脫帽致敬。
在班級這個小小的社會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就像很多老師想做并且已經做到的那樣。我們可以構建班級社區的文化,引導每一個孩子追求勤奮、誠實、獨立、熱情、自省等積極正面的品質。我們完全可以成為一名舵手,和孩子一起駕駛班級的大船,駛向夢想的彼岸。
至于那些社會的丑惡現象,不值一提。即便人性本惡,人心也一定向善。我們追求的那些價值高度永遠都在那里,哪怕它們暫時被一些人拋棄,被一群人拋棄,正義最后也一定會回歸。
關鍵還是教師自身的信念。如果我們想改變他人,我們需要先改變自己的內心。教育不是訓導,不是灌輸,那些我們內心懷疑或者并不真正追求的東西不會成為學生的目標,這也是許多教育行為失效的根本原因。鍛造強大的自我,使自己成為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積極力量,不但可能,而且大有可為。
(本欄責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