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樹偉
語文教學融合了科學美與藝術美,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優美規范的語言,會使這種美得以充分展現。所以,語文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語言藝術,通過它使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情操。要想使課堂語言優美規范,語文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凈化課堂語言
課堂語言是傳遞課堂信息的工具,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完整表達,直接關系到學生知識接受的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帶閑字,不講廢話,用清新、優美、凝練的語言講好每一節課,久而久之,不僅能使學生有聽的興趣,而且有益于提高他們說和寫的質量,可謂一舉數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把已學知識和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有意識地穿插一些相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逸事等,用生動的語言介紹給學生,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課堂語言要繪聲繪色、入情入境
正所謂“文以載道”“詩以言志”,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材料。教師不僅要很好地教授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地挖掘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教育意義,即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文章的中心總離不開作者的情感,如《一面》歌頌魯迅把整個生命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岳陽樓記》則展現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天凈沙·秋思》的作者描繪出一幅有動有靜、鮮明而又和諧的秋郊夕照圖,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顯現出詩人的孤寂之情、思念親人之意……情感是文章的靈魂,一篇好的文章,滲透著作者真摯的情感,而語文教學正是引導學生感悟美好情感的梯子。如果教師一味地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單調乏味,學生就很難體會到作者的真實情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充分發揮自己在審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對每一篇課文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充分理解作者的真實情感;其次是在課堂上有感情地、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教師可以用高亢激昂的聲音去贊美作者所要贊美的,用詼諧幽默的語調來表達作者所要諷刺的,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跟隨作者去贊美大自然,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
三、課堂語言要有啟發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被動的思維,更談不上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要的一環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思維的啟動往往是從驚奇和疑問開始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去思考;課堂上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從中受到啟迪,主動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四、課堂語言要有趣味性
生動的語言能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用形象生動、饒有情趣、扣人心弦的語言設疑激趣,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有趣,就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適時插入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一首歌、一個模仿秀或幾句順口溜等,都能讓課堂掀起一個個小高潮,引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積累與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警句、格言、成語典故等,自然引入課堂,以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有趣、知識易于理解。
五、課堂語言要言之有“序”、條理清晰
所謂“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如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課堂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于八九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堂語言應深刻、雋永、有哲理性。講說明文、議論文應多用分析議論的語言,要嚴密而有力度;講記敘文、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華麗的、有激情的語言。教師在朗讀課文時,高興、激昂的地方,聲調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調就低一些。這不僅能使課堂教學富于節奏感,還能促使學生較好地把握知識點。
好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該是鮮活的、生動的、有生命力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缺乏情感的教學語言就像失去綠葉襯托的紅花一樣黯然失色”,充滿情感的教學語言是語文課產生情調的催化劑。要想上好每一節語文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