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花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僅僅追求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準確性、適時性、適量性和必要性,要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尋找最佳結合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會有學習的熱情。
語文課本來就是一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課的外延就有多大。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打破傳統理念,拓展教學空間,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頤和園》時,教師一邊播放課件,一邊像一位導游那樣生動地解說,在聲情并茂的介紹中,學生不知不覺融入頤和園的勝景之中,對將要研讀的文本產生了濃厚興趣。
二、直觀感知,突破難點
教師在備課時,大多能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但是如何解決問題又成了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時的一個難點。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一年級下冊《地球爺爺的手》一課,讓學生了解地心引力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地心引力”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如何變抽象為形象,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呢?我為學生設計了一個flash課件,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了“地心引力”,讓學生對這個概念有了形象的感知。
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才能讓學生對課文讀得深、讀得透、讀得明,也才能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
三、合作探究,自主學習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則有助于實現這一理念。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中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我們把這節課設計成網絡環境下學習的一節課,把與香港有關的學習資料分類放入本課的教學網頁中。在這種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夠平等地共享學習資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的內容、方法、策略,確立發展目標。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可能及自主學習的天地。
四、再現情境,開闊視野
學習人教版四年級課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同樣使用了多媒體課件。當如泣如訴的音樂慢慢響起,學生看到茫茫的江面上只有一葉孤舟漸漸遠去,消失在天際的盡頭……低回舒緩的音樂、氤氳空濛的畫面,使離愁別緒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直抵內心的觸動,給學生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講授說明文時,多媒體課件更具優勢,它可以跨越時空的距離,把千里之外的實物再現到學生面前,讓學生領略其真實的容顏,獲得直觀的感受。
現代教育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整合,無疑優化了我們的教學。但我們還必須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不足。
在實踐中,不少教師只是將“板書”搬家,把寫在小黑板上的內容挪到幻燈片上;或將書本搬家,把學生讀紙質書、做練習冊上的練習,變成在計算機屏幕上讀書、做練習。而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的直觀、形象、立體等綜合效果,還遠沒有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充分發揮;對于信息技術在交互性、智能化、網絡化等方面的強大功能開發得也很不夠。
第二,應該認識到,整合的目的是嘗試創新,而不是機械地代替。
1.以信息技術代替教材內容。語文教材的內容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信息技術的介入是為教材服務的,旨在豐富教材內容,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多角度探討教材改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鞏固所學知識,達到教學的要求。
2.語文教師的重要作用仍不可替代。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明確指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應從過去主宰課堂轉變為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組織、協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絕不能成為課件的播放者。
第三,把現代信息技術當成輔助教學的“萬能膠”。
現代教育技術輔助學科教學并不是萬能的,我們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并非要否定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同的教學手段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獨特功能,應在教學中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只有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其他教學手段整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美國著名教育家歐內斯特·L·博耶曾說:技術能夠在瞬間把信息傳遍全世界。但是,無論技術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卻不能傳遞智慧。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發揮其優勢,回避其不足。唯有如此,才能使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流光溢彩,煥發生機和活力,并真正走進課堂,面向學生,提高效率,促進發展。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