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金花
一、對兒童作文“生活化”的理論思考
文章,是客觀事物、實際生活的反映。兒童作文過程的實質就是兒童將他眼中的世界,用自己的話真實表達出來的過程。但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卻無視作文的這一重要特性,在“快速、高效出作文人才”的短期利益行為驅動下,小學作文教學一度產生了一種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具體表現在作文教學中即將作文教學局限于課堂上對優秀范文的表達式形式的分析和傳授。對作文技巧、技法的機械訓練,對作文中立意和構思的成人化拔高,以期快速批量產出符合應試教育觀念下的合格人才。應該說這一封閉的傳統教學模式確實培養出了一些“作文尖子”,但這極少數人的成功是建立在犧牲大多數學生的作文興趣和能力的基礎上的,短期的利益是以犧牲了學生的長期利益為代價的。素質教育強調的恰恰是應試教育界的對立面——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在這一指導思想下確立的作文“生活化”是對傳統作文教學的反思,對生活教育的回歸。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使生活與作文一體化,在提高學生生活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準確表達生活體驗和情感的能力。
二、對兒童生活質量的思考
一旦找到兒童作文的源泉——生活,我們就不得不關注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當今兒童的生活狀況問題。我曾兩次對小學生的課余生活進行了調查。在第一次的調查中我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的課余生活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范圍在不斷擴大,形式有多種,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理說有這樣的生活基礎作源泉,加上課堂上教師的指導點撥,學生應該能夠更好地理解生活,表達生活。但實際上,學生對經常參加的活動,接觸的生活常常熟視無睹,似是而非,無法做到準確表達。在第二次的調查中,我側重對他們的生活內容作剖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兒童生活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生活的無目的性。
兒童的生活大部分是在游戲中度過的,兒童“跳繩”、“追逐”等并不是為了有意識地鍛煉身體。受兒童自身認知規律的制約,他們活動的目的性不強,還只是停留在游戲本身這一層面上,有時甚至并不能說出這樣玩耍的理由。
(二)生活的無意義性。
在兒童的業余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對他們來說是缺乏意義的。如“玩紙牌”、“丟銅板”,甚至“打游戲”,模仿成人玩些賭博的游戲等。加上目前仍有些學校和家長的眼光只是盯著孩子的學習分數,對學生業余生活的其他方面并不重視,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引導,致使學生的生活質量偏低,反映在作文上即語言組織能力低下。
三、對提高兒童生活質量的實踐和認識
宋代理學家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那么作文教學該如何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使泉源豐盈,活水常在呢?對此,葉老曾明確指出:“要使生活向著充實的路,有兩個致力目標,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感情。”
(一)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生活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樣,學生也是他們生活中的主人。受兒童自身認知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兒童主體還不能正確進行價值判斷,獨立分析事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惡。教師作為施教的組織者、指導者,應首先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認識水平是生活的基礎,更是作文的基礎。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可直接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最終形成生活與寫作的良性循環。
1.在觀察中認識。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我以身邊事為直接觀察對象,組織大家有意識地進行多感官多角度的觀察。為使學生獲得更深入的認識,我常常引導學生作不同時段的追蹤觀察。通過這樣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同時,也為他們今后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提供了示范,為寫好作文積累了直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2.在辨析中提高。比較是理解、思維的基礎。有比較才有鑒別,才有取舍。提高他們自我辨析、自我認識的能力,最終確立正確的生活觀才是根本。為此,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在作文教學中積極創設比較情境,將真的與假的、美的與丑的放在一起,通過強烈的對比,鮮明的反襯,再組織大家各抒己見,學生觀點突出,愛憎分明。此外,我還通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例子,作對比。學生在不斷的自我辨析中發展了生活認識能力,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正確生活觀的引導,為寫好作文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陶冶美的情操,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情感是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根據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各種相應的內心體驗和外部表現。“情動于衷而辭發于外”。一個人只有有了積極的情感才能有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對生活充滿情感才能在外部表現為急于傾吐,化為文字。
1.觸景生情,情由境生。人的感情常常被景所喚醒、激活。我根據學生喜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特點,充分利用大自然中五彩繽紛的色彩、奇妙壯麗的自然景觀,或者帶大家一道細細欣賞,或者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生動地再現,用美的情境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產生美的情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體驗到自然之美,祖國山河之美。
2.情動于衷。情感是內心的體驗和感受。自然是種壯美,社會生活同樣也充滿著感人至深的美。尤其是學生平時生活的班集體中,班集體應該時時處處充滿著美的情感。教室里張貼著生活名言、名人警句,營造情感熏陶氛圍。想方設法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開展互幫互助的專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體味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以心換心、以情報情,為他們以后真情對待生活奠定心理基礎。
(三)加強實踐,錘煉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
認識與情感離不開實踐,并且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升華。學生有了正確的思想和積極的情感并不能說學生就有了高質量的生活。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與情感是極不穩定的,易受外來因素的干擾。因此,加強實踐是必不可少的。
1.在學校活動中學習生活。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要為學生的生活實踐創設條件,讓他們在集體的生活中逐步學習個體化的生活、生存的方式和方法。尤其是他們直接生活的班集體,應該積極創設各種兒童實踐情境,大膽探索兒童活動的特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得到鍛煉。
2.在社會生活中鍛煉生活能力。開辟校外生活基地,讓學生學以致用。針對我校學生生活環境的實際情況,我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組織學生成立了以敬老院為服務對象的“關愛小組”,以畢業為主題的“吃火鍋”,以工廠實踐為主題的“做紙包”等多個活動組織,開辟了多個生活基地。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但深入地了解了生活,鍛煉了實際生活能力,而且為寫好作文積累了素材,奠定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