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真真
摘要: 兩千多年前孟子的“自得”思想與當今中學物理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終身發展”的要求暗自契合,學生對中學物理的學習要經歷“生活—物理—生活”的過程,本文就如何用“自得”思想指導其中各環節的教學實踐做一簡要說明。
關鍵詞: 自得中學物理教學學習興趣探究觀察
孟子離婁章句下寫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1]這里的“自得”譯為“有所收獲”,君子喜歡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有所收獲,這樣就可以將自己的收獲運用自如,愈近爐火純青。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便認識到,“深造”才可得“道”,而持續地得“道”才可能達到“深造”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追逐,共同實現君子的“自得”愿望。陶行知在《教學合一》中說:“得了這種經驗理想,然后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對于世間的一切真理,不難取之無盡,用之無窮了。”[2]這或許是對孟子“自得”思想在教育活動中要達到目的的最淺顯又最為深刻的注解了,而且與初中、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終身發展的要求完全吻合。那么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為達到這樣一種美好的目標,怎樣做到從教到不教,怎樣踐行“自得”思想呢?教師怎么教就顯得比教什么更為重要了。
物理是研究客觀物質世界、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學科,物理學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發展而來,又運用所得到的物理學理論來指導改變周圍客觀世界,促進人類進步。因此中學物理課程具有區別于其他科目的鮮明特點:物理與生活聯系密切,學生通過生活現象進入物理,通過實驗探究探索物理,又通過解釋生活現象深刻理解物理。為將“自得”的思想貫穿于整個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下面我從以上三方面入手,討論如何具體實施教學活動。
一、引起學生興趣,帶學生自愿從生活走進物理
中學生在13—18歲這個特殊的年齡段身心迅速發展與完善,自我意識逐漸興起,是情感、興趣、意志等方面形成的重要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如果能夠在為學生掀開物理的面紗之時抓住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的興趣,就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欲望和熱情;而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兩面性,恰恰是因為很強的可塑性,如果教師對學生物理學習的開場沒有悉心準備,陳詞濫調又落后于時代,學生對物理最初的認識就會有失偏頗,繼而影響后續的學習。每一個物理知識點都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感官印象對學生大腦的刺激最為直接,生活經驗又為學生學習提供最原始的判斷依據。教師要獨具慧眼,挖掘一切與知識點相關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平實瑣碎人人都可觸及;又要有原則和方法,巧妙地將學生對事物的表象認識過渡到物理的殿堂中來,讓學生感到物理的奇妙,關于物理的本質還要去探索。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既提供“機遇”又給予“挑戰”,勾起學生對獲取知識的渴望。自愿深入其中,是學生能夠持續“深造”最本真也是最強有力的原動力,還能為實現“自得”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引導學生探究,帶學生自主從實驗探索物理
物理學科的研究以實驗為基礎,中學物理中涉及的實驗大多為驗證性實驗,對于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來說,仍需要相當的探究意識和探究實力才能完成。除卻教師所必備最基本的實驗專業知識不必多談以外,要想讓學生形成“自得”的習慣,教師還要對有關實驗的各個方面做足功課。我們拿實驗器材的使用這一點來舉例,酒精燈常見于用來加熱固體和液體,但學生一般很難想到用酒精燈也可以用來加熱附近空氣,空氣密度發生變化,變成不均勻的介質,而這正是研究光在同種非均勻介質傳播時需要的條件,非均勻的液體和固體較難實現,但非均勻的氣體就很容易得到,且實驗現象明顯。人的思維容易被“理所應當”的現象所禁錮和遲鈍。打破僵化的思維,聽起來很寬泛又似乎摸不著邊際,從加熱固、液體到氣體,看似不起眼,但卻是思維的一轉彎,一跳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并不單單為了得出早已知曉的結果,根本目的是學會探究的方法,養成探究的習慣。這也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對中學物理實驗所涉及的知識點點滴滴都了然于胸,對一個知識點可以深入講解,但也要輻射全面,多給學生指出一條方向,學生就多一條探索的途徑。無論正確與否,學生都會在途中不斷成長,逐漸形成穩固的發散性思維,并在其引導下獨立自主地進行正確、有效的探索。學生為實現“自得”并不是僅憑一腔熱血就能完成的,還需要扎實豐富的知識和實驗能力做基礎,才有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鼓勵學生觀察,帶學生自覺從物理回歸生活
對知識的學習最終回歸到知識的應用,這樣學到的知識才能體現其價值。鼓勵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學會發問也學會釋問,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生學到的知識才能夠被深刻理解,并引起學生往更深層再度思考。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仍以引導為主,將學生未能發覺的生活現象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展示在學生眼前,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為學生開闊眼界,幫助學生培養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有信心和愉快的心理去享受“自得”的喜悅和樂趣。
實現學生“自得”的目標,是一項長期且繁復的任務,需要教師與學生配合共同努力,當然在這里教師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在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扎實的專業知識就像是一艘結實的船只,教師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應對可能遇到的風浪,但在知識的海洋里瞬息萬變,只有學生親自撐船下海,經歷各種困難,才能磨煉出一身過硬的本領,自由著陸到任意知識的彼岸,實現“自得”的理想。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上[M].中華書局,1963.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