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安
在數學教材中有些知識需要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來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教學中采用“以問導學法”進行實驗教學,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問導學法”教學模式
“以問導學法”是將教學目標和內容設定為問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獲取和運用各種信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從中構建出有利于學習體系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教學中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對教師的理論素質和教學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轉變教育觀念,才能更好地應用它.其基本思路是:在教師問題串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心理規律,以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為主,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過程中獨立地掌握新知識,獲得新技能,促進個性和諧地發展.其操作程序為:預設問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合作探究;篩選問題,拓展創新.
運用“以問導學法”,“問題”是基礎,“引導”是關鍵,“學習”是核心.問題設置是否合理關系到“以問導學法”應用的成敗.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探究和思考價值,且學生對提出的問題在現有條件下通過集體努力可以得到解決為基本原則.就導學而言,教師應該導在關鍵知識點上、導在方法技能上、導在學生情感上.教師的“導”要通過學生的“學”來實施,學生的“學”要依靠教師的“導”來進行,教師是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探究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
二、“以問導學法”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現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計算”的教學為例,闡釋此教學方法的應用.
(一)預設問題,創設情境
用問題代替講解,激發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備課時,教師在鉆研新課標、教學用書和熟悉學生的基礎上,圍繞教材重點和難點精心創設情境問題,有序地展示給學生,讓所有學生參與思考與討論,避免教師一言堂地講解實驗目的和步驟的低效做法,激發學生實驗探索的強烈欲望.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出示長方體、正方體、鉛錘、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提問:你們學過哪些圖形體積的計算?請說出計算方法或公式(為學生學習新知作鋪墊).接著設計了富有科學性、啟發性、層次性、探索性的問題:1.圓柱的底面是圓,圓錐的底面也是圓,且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沒有關系呢?2.請大家通過實驗,探究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接著教師向學生交代清楚本節課的實驗步驟和任務是:以4人為小組,用課前備好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用倒水或倒沙的方法試一試,看一看有什么發現.
(二)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讓學生討論問題,自主弄清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及正確操作過程.為了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實驗習慣,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真正實現實驗操作技能的提高,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根據教學經驗提出關鍵性或者易錯誤的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設定發言時間,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集中思維.然后進行交流,發表見解,提出質疑,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修正,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難問題.在這一環節里,我們提出了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交流:1.通過實驗,你們發現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你們能用字母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2.在實驗操作中,你們碰到什么問題?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讓大家一起去研究解決?3.請大家用課前備好的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用倒水或倒沙的方法再試一試,看一看:得到的結果是不是一樣?為什么?
(三)解決問題,合作探究
實驗小組展示實驗成果,相互評價并提出實驗過程中發現的疑難,讓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實驗應該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思維和行動過程.每名學生在自主實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自己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或者會有新的發現,實驗探究結束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發表實驗感想的機會,最好的辦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收集和征答,教師則組織學生一起分析答案正確與否,有沒有其他見解,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對那些通過征答和討論學生仍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適當加以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是交流與征答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具體表現為:1.調控——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對各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篩選,管理好同學們的交流活動;2.激勵——不斷強化學習動力,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3.點撥——對學生的思維障礙、認識疏漏進行及時的引導和補救,搭建一個“腳手架”.此實驗學習活動收集的主要問題有:(1)(針對學生匯報的實驗結果和解題情況)對這些同學所說和所做的,你們有什么看法或建議?(2)(根據學生和教師收集的錯誤問題)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與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這兩句話正確嗎?為什么?等等.
(四)篩選問題,拓展創新
教師精心設置與本實驗學習活動相關的拓展性問題,讓學生進入更深層次地自主探究,以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驗學習結束時,為了檢驗實驗學習效果,及時反饋教學情況,培養學生所學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應用能力,教師根據課堂時間最好能進行適當拓展,可以創造性地將一些綜合性和拓展性的習題改造成若干個小問題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分組討論,集體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這類問題時要源于課本,又要高于課本,著重于創新問題研究,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開放性,又要能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成功的果實,改變以往學生做實驗、練習只是為了獲得基礎知識就萬事大吉的應付式做法,全面地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