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田
近年來,農村基礎教育的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整體水平較低、發展嚴重滯后仍然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農村中學學生流失現象依然嚴重,教育現狀和發展前景令人堪憂。為了弄清農村中學學生流失的原因,筆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冷靜的思考,現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校園硬件設施不完備
隨著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度的不斷提升,中央和地方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優化教育環境。但農村中學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服務配套設施依然匱乏,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全日制寄宿中學,共有師生600余人。學校實行全封閉管理,師生每周日晚上到校,周五晚上離校。學校的硬件設施嚴重滯后,只能夠保障最基本的教學和生活需要。教師無生活用房,只能住在學生宿舍的一樓,三四名教師擠在一間狹小的宿舍里,生活非常不便。學生十個人一間寢室,夏天沒有電扇,學生們在忍受酷暑的同時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秋季陰雨連綿,寢室內逢雨必漏,學生的被子都被淋濕了,學生們苦不堪言,家長們怨聲載道。冬天,學校只有一個小型鍋爐,熱水供應嚴重不足,只在吃飯的時候供應半個小時的熱水。惡劣的環境造成部分優質生源流向條件較好的縣城學校。缺乏優質生源,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成了學校發展的短板。特別是近幾年農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而農村家庭也大都是一個孩子,這些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長眼中的太陽,家里一切的優越物質條件都向孩子傾斜。家里的優越條件和學校的惡劣生存狀況,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的落差。部分學生因為吃不了苦、受不了罪而告別了校園,或遠走他鄉,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農村中學生活。
二、農村中學師資水平良莠不齊,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農村中學的教師工作量大、責任重、待遇差,很難留住優秀的教師。這和農村學校教師缺乏職業認同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分不開。據筆者了解,現在農村中學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高中畢業生,是民師轉正的那一批,沒有經過正規師范院校系統的教育專業培訓,加上平時不注意學習,不懂教育教學規律,完全是憑自己的經驗教書。這部分教師往往是多年從事一門學科的教學,平時很少去研究課程改革的相關知識,不去研究教育現象,不去探究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長規律,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不夠,大搞題海戰術,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造成厭學、輟學。
筆者也經常和學困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明顯地感覺到這部分學生的智力水平并不差,有的甚至比優秀生還好,他們差就差在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學習的意志品質上。我們的教師沒有擺脫傳統的教育思維,沒有轉變教育觀念,一味地強調“填鴨”和壓制,這些都加重了有些學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們在課上和課下與老師對著干,一步一步滑落到學困生的行列。我們必須看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在的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想切實改變農村教育現狀,不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是不切合實際的。
三、家長隊伍整體認知水平低,不能正確理解教育現象
大學擴招,加上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使部分家長產生了一種非常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上了大學又怎樣,不還是照樣打工嗎?中學生不如輟學打工去,還可以早點兒掙錢。”特別是近幾年國家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低層次的用工需求增大,未成年的學生離開學校就能找到臨時性的工作,掙到微薄的收入,致使部分目光短淺的家長對學生受教育的關注度降低。對義務教育缺乏監管,使學生在無知和模糊的狀態下離開學校,早早地融入了民工潮,放棄了人生成長的黃金時期,造成了個人成長的缺失和人生航向的偏離。
這部分學生棄學打工后,掙到一些錢,添置一些手機等流行的行頭,到同學面前去炫耀,使一些學習意志薄弱的中等生也產生了棄學打工的念頭,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村基礎教育這塊根據地日漸萎縮,嚴重影響了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步伐和進程。
四、其他原因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造成空巢家庭增多,留守兒童問題加劇。一些孩子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長輩的一味溺愛使孩子產生了一些驕縱、以自我為中心等不健康心理,不會與人相處,有矛盾和摩擦時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一時沖動離開學校,造成流失。筆者所在的學校就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七年級剛入學的一個孩子,自己的桌凳損壞了,他就把別人桌凳上的螺絲擰下來加固自己的桌凳。老師發現后通知其家長進行維修。孩子課間操結束后回到教室看到家長在維修桌凳,非常不滿,情緒異常激動,二話不說縱身從教學樓上跳下,造成腳踝關節骨折,住院治療后覺得無顏返校上課,最后流失。由此事例可以看出,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學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總之,農村基礎教育的路還很漫長,問題還很多。但是,只要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心懷夢想,努力工作,積極探索,相信農村基礎教育的明天依然燦爛,教育的這塊基石也會愈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