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道平
一個有懷疑精神的人,會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準確性、性質(zhì)和價值進行個人判斷,他不迷信書本,不盲從權威。高中生的思想獨立性正在逐漸形成,在思想政治課堂上,他們對課本上的觀點必定有自己的疑問。學生的質(zhì)疑,恰恰說明他們的思維具有批判性,而批判性正是辯證思維能力形成的重要體現(xiàn)。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呢?
一、讓學生學會兼收并蓄,在寬容的基礎上懷疑與批判
同一事物,由于觀察者的觀察角度不同、知識結構不同、觀察時所憑借的物質(zhì)條件不同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觀察者觀察和了解到的往往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內(nèi)容。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越深入,往往大家的意見分歧和思想沖突越明顯,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要求我們對不同的觀點要有寬容的態(tài)度。
寬容是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和生存方式。寬容面對不同的觀點,意味著對別人的觀察結果和看法的尊重與承認,意味著彼此之間可以開展對話與合作。寬容的態(tài)度首先便表現(xiàn)出了一種批判性思維——了解、學習別人的觀點和檢討自己的觀點,這同那種“只準這樣,不準那樣”、唯我獨尊的態(tài)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唯有寬容,我們才可以了解與自己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并在了解和檢討這種不同和對立的同時,檢討、修正、完善乃至否定自己的觀點,而不論檢討、修正、完善還是否定,對自己來說都是一種進步。
當然,寬容絕不是那種“怎么樣都行”“你對我也對”的“無為”心態(tài)。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寬容意味著批判,而“無為”意味著放棄批判。學會兼收并蓄,在寬容的基礎上對比審視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可以使我們更理智地展開懷疑和批判,幫助我們不斷超越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既有認識。
二、引導學生學會相互批判
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不僅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相互溝通,在交流中讓學生受到啟發(fā),在思維碰撞中激起火花。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辯論(例如:在高一“市場經(jīng)濟的一般特征”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協(xié)作與競爭哪一個更重要”展開辯論)。遇到問題、出現(xiàn)錯誤,先讓學生自己反思,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在思辨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精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學之間思想水平差距較小,挑戰(zhàn)同學比較容易獲得成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批判信心。
三、引導學生學會批判老師的教學
在學生心里,往往認為“老師肯定什么都會,什么都懂,什么都正確”,學生的年齡越小,這種心理傾向越明顯,因此,學生挑戰(zhàn)老師需要一定的勇氣。我的做法是:發(fā)動學生指出我在板書時的筆誤,如錯別字、漏寫字等;每節(jié)課留5分鐘時間給學生提問題,包括各種批判性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與小結,對于疑難問題,我提供一種觀點或思路,鼓勵學生提出相反的觀點或更好的思路。
四、引導學生學會批判教材、參考資料及答案
教材及相應的各類參考資料,都是由專家、學者等反復錘煉而成的,它在學生眼里是至高無上的。學生向它挑戰(zhàn),需要過人的膽識。其實,無論是教材還是參考資料及答案都是人編寫的,而人都具有局限性,都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特別是我們的政治教材,它總是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無法緊跟社會前進的步伐。比如黨的十六大召開后,政治教材的許多觀點都需要修改、補充和完善。我們政治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改變把教材當圣旨的觀念,要有向權威挑戰(zhàn)的勇氣和膽識。在課堂上,我們可結合當前國家的新政策,引導學生對相關教材提出批判意見或合理化建議。
五、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
政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懷疑精神的提高更是離不開對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探究、反思和質(zhì)疑,這正是研究性學習的根本。政治較之于其他課程更應當大力推進研究性學習,在這方面政治課程已經(jīng)做了很多努力,有了很多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比如多年以來政治課都在要求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課堂上探討社會熱點等。這些做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有積極意義的。
在政治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會疑、善疑、釋疑,鼓勵學生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知識,不輕信已有的結論。有了懷疑才會產(chǎn)生問題,才有可能創(chuàng)新。這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知識不是單方面靠教師向?qū)W生傳授,提高知識水平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法,培養(yǎng)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
(本欄責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