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志超
“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覺主動地去發現、探索、理解知識的過程。目前,自主學習已成為一個人適應信息時代必備的能力,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努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之境界。
一、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
就學習興趣而言,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瑞典心理學家皮亞杰則更明確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可以說,古今中外無數的專家、學者都將興趣作為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
(一)進行審美化教學,培養直接興趣
新版歷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圖片、精當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導入,在客觀上提供了引發學生興趣的素材。對此,我緊緊把握新的課程理念,優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樂于同教師形成互動。
(二)設置問題情境,引發探究興趣
教師若能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往往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啟迪無限豐富的聯想,形成有創見性的觀點,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發現的快樂。設問的方法有許多,可層層遞進式地提問,如問“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問,如《伐無道,誅暴秦》一課,可設問:“若不下雨,秦末農民戰爭還會爆發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假設歷史人物發問:“如果你是商鞅,你將如何實施變法?”這樣可以吸引學生參與教學,增強主體意識,渲染歷史情境。
(三)開拓學生視野,深化研究興趣
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注意課內外結合,比如要梳理某一政治制度(例如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軌跡,可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也可推薦歷史小讀物,如《上下五千年》《中華歷史名人傳》《秦漢史話》等,讓學生閱讀并摘抄讀書筆記;還可讓學生組織興趣小組進行辯論,制作剪報等。這樣既鞏固強化了課本知識,又為學生未來獨立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為此,教師要用一顆真誠的心,把每一位學生都看做朋友,悉心愛護、平等對待,對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都充滿期望和信心,尤其對學困生倍加關心,適時啟發點撥,讓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與幸福。
三、加強自主學習指導,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
(一)開展閱讀指導
歷史課程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所以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能力。
我將教材中重要的知識點,都轉化為提問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不容易掌握的理論、歷史現象、歷史規律等內容,我將其轉化為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促使其發散性思維,進行橫向縱向聯系及多層次比較,從而正確、全面、深刻理解教材,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著,我會對學生不良的閱讀習慣和方法進行糾正。不少學生由于抓不住重點或者閱讀不仔細,導致答題不準確或者用詞不規范。每逢出現這種情況,我就及時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教材中文字、圖片等各種歷史材料的意圖,分析問題與內容的聯系,尋找正確的答題思路,在大量的歷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這樣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怎樣正確閱讀和理解歷史材料,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二)注重思維指導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引領他們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系等。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征,可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及的諸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把握。三是掌握歷史的橫向、縱向聯系。可指導學生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的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從“集合”的角度,確定層次和隸屬關系,探索出系統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
(三)進行探究指導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尤其要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并敢于討論、善于發表自己見解時,我就注意指導學生挖掘歷史學習中隱藏的“發現”因素,逐步鼓勵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或自己提出問題,或相互之間提出問題,或學生提問老師等,并組織學生學習、討論,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廣益,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自讀、自問、自悟、自解中初步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喜悅,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內驅力,完成“要我學”向“我要學”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