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芬
作為以過去性、間接性等為學科基本特征的歷史教學,尤其需要借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誘發其內在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能夠樂學、會學、主動學,最終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的認識等問題。
一、讓學生充分自主體驗以調動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自主體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體驗就是學生的主觀感受,主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內化后的內心反省、內心反應或內在感受。這種教學過程是通過“感知—內省—外顯”三個基本環節,來引導學生在生動活潑的體驗感悟和探究中,逐步加深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讓他們樂于學習并學得輕松愉悅,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關注自我建構過程中主體作用的發揮以調動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主體的自我建構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基于舊知識的認知建構,第二種是基于經驗的認知建構。可見,學習不僅包括結構性知識,而且包括背景經驗。學生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或信息,當主體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新知識與原有知識或經驗之間的聯系時,其學習興趣與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三、適當補充史料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統編教材限于篇幅或教材的嚴肅性,不能為學生提供充足和多樣性的背景知識,如果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只是囿于統編教材提供的史實和觀點之內,只能重復統編教材給出的固定事實和結論,學生的主體地位、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及學習興趣,都將無從體現及提高。因此,適當補充一些史料,既可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可發展其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當然,史料不僅包含文字資料,也應包含相應的圖片、影視資料。在教學過程中,越是具有開放性和可探索性的資料,就越能給學生的求知提供理想的環境,越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用生動多樣的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意識,調動學習興趣
我們倡導歷史學科的“問題教學”,就是要把教材中的有關歷史知識經過梳理與整合,實現最大限度的問題化,創造出一個充滿未知的問題情境,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實現對知識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