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
在語文和外語教學中,教師最強調的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因此“聽說讀寫”是語文和外語課的四要素。其實,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聽說讀寫”同樣是很重要的四個因素,從一年級開始就要重視對學生數學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聽的能力
1.學會聽老師講課
學會聽老師上課就是要教學生學會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既要聽老師講解、分析時的每一句話,又要抓住重點,聽好要點。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更不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是要點。所以,要讓學生學會聽老師講課,需要運用各種技法,特別是可以用評價的方法進行引導。例如,在老師讓學生讀數時,一個學生把“4”讀成“shì”,另一個學生馬上舉手說:“老師,他讀錯了,應該讀‘sì。”這時老師立即表揚了這個孩子:“他聽得真仔細,這個小錯誤也被他發現了,我們要向他學習啊!”
2.學會聽同學發言
同學間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鳴,學生從中可以懂得其他同學學習數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但一年級的孩子在同學發言時,往往會覺得同學講的我也會,就不好好地聽別人發言了。這時就要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
(1)尊重同學。不管同學講得對還是錯,都不能打斷同學的發言,只能在同學講完后,經過老師的允許,再補充同學講的不足之處。在課堂上,經常出現一個學生還在回答問題時,就有人打斷他,嘴里不停地喊:“老師,我,我……”這時老師就要告訴學生,積極發言是好的,但要在別人說完以后再說。
(2)復述理解。聽同學發言時,要求學生細心聽、聽完整,在同學說完后,要讓學生來復述發言同學所說的意思,或者說出自己的理解。如一個學生回答問題后,老師可以要求其他學生說說這位同學講的是什么意思,或者要求學生把他說的意思再重復一遍。這樣的要求,既讓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同時又能讓學生領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培養說的能力
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的任務,也是數學學習的任務之一。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通過“說”能力的培養,能使他們盡快地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習。
1.說算理
很多學生只會“做”,不會用規范的、有條理的語言去表達。所以,教師可以把數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設計成填空題,以降低數學語言訓練的坡度,幫助學生注意敘述的前因后果、上下連貫,逐漸將思維過程表述得完整、嚴密、合乎邏輯。例如,在教學“9加幾”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學具操作來填空:9和()湊成10,把()分成()和(),先算()+( )=10,再算()+()=(),所以9+()=()。然后讓學生結合填空的過程把算理完整地敘述出來。
2.說思維
一年級的練習題中信息和問題都比較明確,學生列式和計算一般沒有困難。但是,教師要注意這時不光要讓學生會做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說題中的信息和問題,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解決“求和”問題時,教師用圖片出示6只白兔和8只灰兔。兔子一共有( )只。此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三個問題:白兔有( )只,灰兔有( )只,兔子一共有( )只。然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一共”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樣的方法計算。通過這樣的“說”,學生理解了題中的數量關系,能夠正確列式,并掌握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培養讀的能力
“讀”是學生與課本之間交互作用的一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已有學習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更多信息,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
1.讀課本
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學生讀數學課本,包括課前讀、課堂讀和課后讀三個環節。學生在課前先讀課本,可以懂得教材內容,發現疑難問題;學生在課堂上讀課本,能更深入地懂得教材內容,找到有關知識的重點、難點;課后讀課本能起到對教材內容全面、系統理解和掌握的作用。
2.讀課外書
除了讀數學課本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廣泛閱覽課外數學讀物,如《數學小靈通》《學生數學報》等。這些數學課外讀物,常常有一些趣味性的練習題目,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又能提高閱讀能力。
四、培養寫的能力
數學教學中的“寫”不同于語文教學中的“寫作”,它反映出學生分析問題的條理性、解答問題的完整性、整理信息的科學性等多個方面的能力。
1.寫作業
寫書面作業,先要讓學生把字寫好。因為只有認真寫字,才說明寫作業的態度端正,這是寫好作業的先決條件。還要要求學生按規定的作業格式書寫,包括題號的書寫、各種題型的解題步驟、格式規范等。
2.寫數學日記
讓學生撰寫數學日記,是一種創新的作業形式,將數學知識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師可從一年級開始,試著讓學生每天寫一句或幾句跟數學有關的話。
“聽說讀寫”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其中每一個方面都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點撥,更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