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軒
一、創設情境與適度鋪墊的協調
傳統的計算教學重視用舊知識作鋪墊,為引入新知學習掃除思維障礙。新課改后的課堂教學注重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研究問題提供豐富的、開放的、鮮活的、現實的信息資源,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我認為,這兩種做法都是很有用的。鋪墊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應適度,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多鋪墊會干擾學生的思維。情境創設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過頭,并不是越花哨越好,過分追求花哨,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與適度鋪墊應做到和諧統一,引入新課才會彰顯特色。
例如,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應先讓學生回憶:20、30、50里面各有幾個十;反過來,6個十或8個十可以分別寫成( )( )。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到百花園里走一走,觀察預先按十盆一組擺放的各色盆花,看這些盆花是怎樣排列的。最后讓學生提出有關整十數加、減計算的問題。置身于這樣的生活場景中,學生興趣盎然。適度的鋪墊能迅速調動學生認知體系中與將要學習的知識相關的部分,情境與鋪墊的搭配,為學習新課做好了準備。
二、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的協調
傳統的計算教學著眼于向學生傳授單一化和最優化的算法,學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求異思維得不到發展,創新意識得不到培養。而現在的課堂,探索計算方法時,教師大膽放手,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倡思維方法的多樣化。但也有這種情況:有的教師一味追求多樣化,還說“同學們真聰明,想出這么多方法,下面就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節課下來,學生連基本的算法都不會,又如何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呢?
我想,應將學生自主探索多樣算法與教師引領算法優化巧妙結合起來,師生一起優化出適合自己并對今后學習有幫助的基本算法,講清這種算法的算理,并以這種算法為主進行訓練,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當學生列出10+20=30(盆)時,教師問:你們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內交流一下。學生匯報:1.觀察情境圖得出:10、20、30。所以是30盆花。2.擺小棒,得30。3.1個十加2個十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4.因為1+2=3,從而得到10+20=30。這時教師應及時肯定學生的發現,并引導學生觀察,10+20=□,就是1個十+2個十=3個十,實際上就是先算十位上的1+2=3,從而得出10+20=30。這種方法既簡便,又能快速計算出結果。這樣做既訓練了學生講算理,又優化出了基本算法,整節課既呈現了算法多樣化思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巧妙地引領學生去學習“優化”的方法,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的協調
算理就是這樣算的道理、依據,而算法是對算理的一種表達形式或書寫格式,是計算的方法、程序。算理要通過算法來表現,算法又要能體現算理。傳統的課堂重算法輕算理,關注的是學生的計算技能,重視學生背法則。而現在的教師更關注過程性學習,采用看圖、動手操作等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算理,讓學生經歷過程,理解就更為深刻。但有的教師偏重算理,忽視抽象算法,技能訓練又不夠,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大打折扣,這種做法只會造成顧此失彼、得不償失的后果。算理是算法的基礎,當學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師應及時抓住算理與算法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歸納出算法要點,這樣有利于學生總結算法,掌握算法,并自覺運用算法指導計算。
例如,上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教學,當學生通過擺小棒等方式理解了“10”就是1個十,“20”就是2個十,1個十和2個十合起來就是3個十后,教師就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際上我們就是把十位上的1和2相加,因為1+2=3,所以10+20=30,這樣就理解了算理,又適時總結了算法。再運用這種基本算法指導計算,計算的正確率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對算法的掌握就會更加扎實有效。
四、實際應用與技能訓練的協調
有些教師往往將計算教學當成應用題教學,計算方法沒有歸納,計算技能沒有時間訓練,結果計算教學的目標沒有達成。我認為,計算課應重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當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就要通過一定的訓練形成技能,隨后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重點檢查計算情況,嚴格把好計算關,使解決問題更好地為計算服務。例如,上面所舉課例,教材是從“紅花有10盆,黃花有20盆,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盆”這樣的實例引入,教師應很快讓學生根據所求問題列出算式,著重解決“10+20=□”怎樣口算的問題,不要在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上糾纏不休。當學生掌握算法后,引導學生“算一算,比一比”:“3+2=”“4+5=”“6-4=”“30+20=”“40+50=”“60-40=”。通過比較,學生進一步明確: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口算時,先算十位數,運用10以內的加減法的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樣的訓練,運用了轉化的思想,培養了學生的類推遷移能力。這樣做,學生既學得扎實、有趣、有效,又充分體驗到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