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霞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自生活,他們的創作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密切相關,這些帶著鮮明時代特色的元素被植入每一件藝術作品中。所以,我們說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在教學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時,我通過介紹相關背景,讓學生“穿越”到作品創作的1980年,引導學生了解和體會改革開放初期以及“文革”時期的歷史狀況。畫面中那個樸實憨厚的農民形象,他滄桑的面容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為什么這么一位普通的農民形象會深深震撼幾代人的心靈?除了藝術本身的感染力外,他更向世人訴說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坎坷和善良。而這種形象反映了作品當時的獨特時代性。作品以人道主義的情感訴說著對中國農民的關愛和對鄉土的眷戀;以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使觀眾直接看到了自己身邊的現實并引起思考。這種人道主義對于當時剛剛經過“文革”的人們來說具有特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藝術上,它擯棄了之前的“假大空”而采取了中國以往罕見的照相寫實主義的方法;在題材上以領袖像的規格表現的是中國社會中一個最普通的農民,這種反叛對當時的社會和藝術觀念都形成強烈的沖擊,從而使這件作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學生通過對這段歷史的回顧,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美是自然存在的,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都是藝術家創作的素材,藝術家通過這些材料進行藝術再創造,把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以審美的體驗和感受用物化的形態表現出來,進而達到比自然美、社會美更美的境界。例如,齊白石畫蝦被稱為一絕,源于少年時經常在家鄉釣蝦,故對蝦非常熟悉。清代石濤也曾有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
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審美活動的過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或審美的發現、藝術的構思、情感的表達。例如:從學習書籍裝幀到為自己裝飾作業本,從學習服裝設計到為自己置辦衣服,從學習環境藝術到為自己美化居室等。這些都是由欣賞美、理解美到創造美的認知學習過程。美術創作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美的形式,從另一個角度講,美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了它有著美化人的心靈、美化生活的意義與作用。因此,通過這種教育活動,可升華人的感情、凈化人的靈魂、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和美化人的生活。
(本欄責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