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曉
探索活動是幼兒的一種主動活動,指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導,在活動中用已有經驗自主操作材料,發現問題并自己得出結論,形成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但是探索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幼兒的探索活動進行指導。
一、設計導向性問題
教師在指導探索活動時,應抓住重點、難點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刺激幼兒思考答案。問題應簡潔明了,可以根據需要在探索前、探索中或結束時提出,既可面向集體提出,也可面向個體提出。我們在設計問題時有以下幾種意圖:
1.交代任務
交代操作任務是為了指明探索的方向,以減少幼兒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如在感知青蛙的不同動態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觀看有關青蛙不同動態的幻燈片,然后為每個幼兒準備一套圖形,說:“你會用這幾個圖形拼出小青蛙嗎?你拼的小青蛙在干什么?看哪一組拼出的樣子最多。拼好后比一比每只青蛙有什么不同。”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既使幼兒知道了操作的要求,又能啟發幼兒去觀察比較,從而尋找答案。
2.提供線索
幼兒年齡小,思維水平低,有時我們必須為他們提供一些能幫助找到答案的線索。如在中班“認識水果”的活動中,教師在讓幼兒反復感知桃、杏、枇杷等水果的外形特征后,可以提這樣的問題:“現在請你們每人拿一個水果嘗嘗。要注意吃的是什么,剩下的是什么。”幼兒在教師的提示下,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了觀察,從而發現了這些水果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處。
3.引起注意
幼兒的注意力往往易受興趣的影響。對幼兒不感興趣的內容,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引起幼兒的注意。例如在學習數的組成時,幼兒僅僅滿足于操作物體并進行記錄,沒有進一步去發現其遞增、遞減和互換的規律。這時,教師可以出示幾種不同的記錄結果,提問:“哪一種記錄方式容易記憶,為什么?”從而提醒幼兒去注意、思考數組成的規律。
4.活躍思維
開放性的提問能活躍幼兒的思維,促使其積極探索。如在玩水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這樣問幼兒:“你有什么辦法使一些沉在水里的東西浮起來、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幼兒在這一問題的暗示下,充分地想象,創造性地想出了各種方法,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觀察幼兒的探索情況
在探索活動中,教師應觀察、分析幼兒的表現和情緒,傾聽他們的談話,從而了解每個幼兒的狀態,便于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指導。如在幼兒比較梧桐樹葉與冬青樹葉的不同之處時,教師發現有幾個幼兒注意到了冬青樹葉上的蠟質,于是就請這幾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從而引出了區別落葉樹樹葉與常青樹樹葉的方法。
幼兒在探索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教師應及時給予啟發和指點,以幫助幼兒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在一次玩磁鐵的活動中,有個幼兒告訴同伴他的磁鐵能吸住雪糕棒(木制的),教師就請他演示一下,原來雪糕棒正巧被裹在許多小釘子、回形針中,當磁鐵吸住釘子時,順便把雪糕棒帶了起來。于是教師就提示他先將各種物品分類,再用磁鐵進行試驗,從而幫助幼兒獲得了正確的知識。
三、引導幼兒討論與表達
在幼兒的探索活動中,教師應善于抓住關鍵問題及時組織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以掃清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如在制作拉花的美工活動中,不少幼兒把拉花剪散了。在討論中,幼兒經過比較、分析,明白了應該按怎樣的規律剪才對,制作上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我們還要創設機會讓幼兒充分交流探索的方法、過程及其結果。如在認識橘子的活動中,教師請每個幼兒說說橘子的形態,從而使幼兒知道橘子有大有小,其皮有厚有薄,其色有黃有綠,其味有酸有甜等,使幼兒對橘子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
教師在引導幼兒表達時,要調動全體幼兒的積極性。對表達不清的幼兒也應認真傾聽,并在鼓勵的同時幫助他們表達清楚。對問題的討論既可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也可根據幼兒的反饋隨機進行。討論時,教師不要急于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應讓幼兒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使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
四、及時評價,強化幼兒的持續探究欲望
評價是探索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當幼兒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的話時,都無一例外地笑逐顏開。但教師的評價僅僅是為了增添幼兒所謂的成功的喜悅嗎?其實,評價的目的遠不止于此。我認為,在探究性主題活動中,教師評價的目的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評價是為了支持幼兒更深入的探索。思維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評價的目的就是在此過程中推動幼兒的思維進程,強化他的探究欲望,這才是有價值的評價。
其次,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幼兒具有不同的思維水平和行為能力,教師應當針對每個幼兒的優勢展開評價,讓幼兒從中明白努力的方向,這才是評價的關鍵所在。
探索活動的核心是讓幼兒充分經歷探究發現的過程,發展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在活動中做好指導工作,使幼兒有持續探究的熱情,有樂于學習的態度,有積極的體驗,最后取得探索活動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