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劉丹丹
摘 要:山西是煤炭大省,在全球二氧化碳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國際背景下,面臨著高碳產業低碳化的難題。煤炭產業在帶動山西經濟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實現低碳經濟而驟然縮減煤炭工業不是最好方式,應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支持,結構調整,發展循環經濟等一系列措施,循序漸進實現煤炭產業低碳化。
關鍵詞:煤炭產業 脫鉤指數 低碳
中圖分類號:F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020-02
一、山西煤炭產業為主的高碳產業現狀簡析
1.以煤炭資源為依托形成了高碳產業結構。山西的煤炭產量占到中國總產量約1/4,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山西省煤炭產量將努力達到9億噸左右。作為煤炭資源豐富的資源型省份,獨特的資源稟賦也促成了其高碳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通常在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相對于第一、三產業來說是高碳產業;而第二產業中重工業所占比重越高者越傾向于高碳產業。多年來依托煤炭資源,山西省以煤炭、煉焦、冶金等高碳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產值達全省經濟總量50%以上,而近年來重工業增加值占到工業總增加值比重超過90%(見表1)。根據山西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省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7%。
2.高碳產業的發展推動全省經濟增長。山西以煤炭產業為中心形成的高碳產業不斷發展,推動著全省的經濟增長。然而,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一個經濟體在發展初期難免要大量消耗能源,經濟粗放型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向集約化轉變,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制度安排持續創新,這些方面的進步對資源需求方面發揮替代作用,從而使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耗的依賴性逐步降低。進入20世紀以來,高碳產業是否仍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山西煤炭能源消耗與經濟產值增長之間關系怎樣,以下通過脫鉤指標進行簡要分析。
目前脫鉤理論應用于低碳領域主要有兩類指標,一是OECD提出的描述環境壓力與驅動力變化關系的指標,另外是Tapio通過引入彈性概念構建的指標。由于分析需要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數等數據支持,而這些確切數據來源有限并不易搜集,因此本文應用王崇梅{1}定義的脫鉤指數對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與原煤消耗的關系進行簡要分析。
其計算公式為:DI=EI/GI(假設GI>0)DI:脫鉤指數;EI:能源消耗指數;GI:地區產值增長指數。不難理解,DI≥1時,表示能源消耗增速同步或快于經濟增速,即絕對掛鉤;0 由表2中數據可知,2001年到2003年間,山西經濟增長與原煤消耗之間的關系為絕對掛鉤;之后2004年到2010年,山西經濟增長與原煤消耗之間的關系轉為相對掛鉤,即原煤消耗的增長速度慢于經濟增長的速度,但經濟增長仍對原煤能源的消耗有所依賴。可見,山西省原煤消耗雖然不斷增長,但利用效率是增加的趨勢。然而,以煤炭產業為主的高碳工業不斷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高能耗、高排碳等缺乏效率和負外部性等問題。從資源利用角度看,原煤消耗持續增長,而短期內該資源不可再生,如果不提高使用效率找到替代能源,終將面臨資源枯竭經濟增長受阻的風險;從環境保護角度看,煤炭資源作為能源使用,傳統利用方式其碳排放量非常高,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煤炭產業低碳化發展的需求十分迫切。 3.煤炭產業低碳化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達成,到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的通過,至2007年12月15日“巴厘島路線圖”的產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逐漸受到各國的關注,并且針對控排減排的方案與措施逐步清晰化和具體化。氣候變化與減排問題已經成為國際上合作與博弈的焦點。我國承諾到2020年,CO2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0%~45%。根據《山西低碳經濟戰略發展規劃》,要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控制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降低經濟的能耗強度。2015年下降至2噸標煤/萬元GDP,力爭能耗降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作為典型的高碳產業,煤炭產業低碳化是挑戰也是機遇,實現低碳化目標的正確路徑選擇至關重要。 二、山西煤炭產業低碳化發展的路徑 1.發展接續產業還是選擇替代產業。煤炭產業低碳化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縱向上發展接續產業,以煤炭產業為主線研發低碳技術,發展排碳量少的相關產業,延伸產業鏈,在原有煤炭產業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低碳化,例如發展煤化工,煤氣化產業等;另一條是橫向上發展排碳量少的替代產業,例如放棄煤炭產業,直接將有限資源用于發展較清潔的第三產業。此外,雙線作戰,結合兩種路徑既發展接續產業又開拓替代產業的綜合路徑也是一種思路。在資源有限的現實中,采取哪種路徑,需要綜合山西的具體情況,對兩種路徑推進低碳化的邊際效應進行分析和比較。當:a發展接續產業的邊際效應=發展替代產業的邊際效應=發展接續產業的邊際成本=發展替代產業的邊際成本,且b發展接續產業的邊際成本+發展替代產業的邊際成本=總可投入資源時,最有利于早日實現低碳化。 2.以發展煤炭產業接續產業為主線。山西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短期內仍然對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有強烈需求。山西依托煤炭資源,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煉焦四大產業為主的高碳產業結構,四大產業占到山西省80%多的經濟產值。如果單純為追求排碳量的下降,驟然縮減高碳產業以調整產業結構,可能會顧此失彼付出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的代價。 因此,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煤炭產業基礎優勢,發展煤炭產業的接續產業。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一個方向便是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山西省煤化工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要建立一個現代化包括眾多大型企業和先進裝備的煤化工產業體系,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清潔化、信息化,使化肥、乙炔化工等傳統煤化工產業得到提升;焦化產深加工,甲醇及其衍生物的產業鏈得以壯大;醇醚燃料、合成油、煤制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等化工新材料得以發展。通過延伸煤炭產業的產業鏈,可以得到碳排放系數較低的能源及產品(見表3),從而降低碳排放水平。
3.發展一、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合理的三大產業結構有助于實現高碳產業的低碳化發展,同時高碳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有利于三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因此,在積極發展煤炭產業接續產業的同時,也不能偏廢了一、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中共山西省委袁純清書記在7月29日的講話中提出產業結構單一化重型化的問題依然突出,新興產業項目不足,存在能源重化工輕,采冶重制造輕,生產重服務輕,材料重加工輕的問題。指出要通過圍繞煤焦冶電等高耗能產業的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圍繞煤炭及關聯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煤炭運銷形成的巨大運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圍繞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加快文化旅游產業轉型發展步伐,培育新的經濟支撐點等路徑,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合理化,高級化。
三、促進煤炭產業低碳化發展的建議
首先,要增強企業的低碳經濟意識。企業常常專注于實現利潤最大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忽視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山西傳統煤炭工業多為粗放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碳排放多,產品單一,產品附加值低。政府應繼續大力宣傳低碳理念,實施鼓勵煤炭工業低碳化的政策,樹立企業向低碳化方向發展的意識,提高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性。例如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配套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和獎懲措施,財政方面通過補貼和獎勵等方式支持煤炭工業企業向低碳方向發展,從采煤洗選煤開始就有意識地控制碳排放,積極向煤化工方向發展,大力創新生產較清潔的產品。
其次,要發揮技術創新在實現煤炭工業低碳化的過程中的十分關鍵的作用。山西省煤炭工業技術研發和推廣不足,在全球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更顯匱乏。目前整體來說技術水平不高,研發能力有限,成為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因此要引導風險投資,鼓勵企業自主研發低碳技術,推進現有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更先進低碳技術的創新。新技術新投資不足的同時,一些淘汰的基礎設施、機器設備、耐用消費品也由于初始投入大和設備專用性使企業資金和技術鎖定在落后狀態中,使革新面臨阻力。因而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合理規劃投資類型,落實鼓勵優惠政策,加大研發基金引進,幫助企業首先實現技術轉型,繼而實現整個煤炭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此外,還要積極發展循環低碳經濟。例如2008年12月,原來的平煤集團和神馬集團經重組組成中平能化集團進行循環低碳經濟的實踐,就可作為一個成功案例。原來的平煤集團主要進行煤炭經濟的開采、洗選和加工等,生產過程中會伴生大量焦爐煤氣和苯等副產物;而原來的神馬集團作為尼龍化工企業,需要氫氣、苯等原材科。兩集團整合后,將煤化工和尼龍化工對接起來,兩家企業共同組成了中平能化集團,開始了循環低碳經濟實踐,將煤化工和尼龍化工對接。兩家企業整合后,一方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一方得到了原材料,通過循環經濟實踐不僅提高了綜合競爭力,還順應了低碳化的需要。因此,對于煤炭工業這一高碳產業,完全可以通過合理設計產業鏈,積極整合兼并,發展產業集群,創立工業生態園等舉措,引入循環低碳經濟思路,以實現煤炭工業低碳化。
注釋:
{1}脫鉤指數(DI)是指一定時期內某資源(如原煤)消耗數量的變化速度與經濟規模的變化速度之比。
參考文獻:
1.李連濟.煤炭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選擇——以山西煤炭城市為例[J].經濟問題,2004(5):64-66
2.王崇梅.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3):35-37
3.張輝.山西如何從高碳走向低碳[J].山西煤炭,2010(4):1-5
4.李黎君.領跑低碳經濟煤層氣優勢凸顯——低碳時代的山西煤層氣[J].山西煤炭,2010(3):20—23
5.李忠民,慶東瑞.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脫鉤實證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67-72
6.孫文暉.淺析山西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J].科學之友,2010(7):159-160
7.袁純清.以轉型發展為主線為實現山西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努力奮斗——在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的講話,2009.7.29
8.山西煤化工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解讀.新華網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