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濤
摘要: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個概念理解一直是學界較為關注的論題,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頒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我們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有所了解,對其原初含義和本土化流變進行了解讀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保護的必要性,以及在落實保護的過程中的具體措施和思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的反思等做進一步的探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必要性意義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自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成了文化研究的熱點,但從學界的現狀上分析來看,理論準備并不充分。其表現在,我們的文化學研究起步較遲,還沒有建立和形成我們自己的基本觀念和理論體系。因此,理論體系的建立必須以對概念的準確理解為基礎,所以我們要弄清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這是一個值得所有學者商榷的問題。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都耳熟能詳,就是關于實實在在的遺留下的物質,所代表象征的文化,遺留下的文化,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理解“非物質”這三個字,按照一般的理解,“非物質”是對“物質”的全稱否定,就此處而言,“物質”的反義詞,在漢語中就應當是“精神”或“意識”。所以大多數學者在初次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時,都認為“所謂‘非物質文化也就是精神文化,即精神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廣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精神文化遺產,將精神文化遺產又進一步具體化、細節化,而《公約》的概說中,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是“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等方式而存在。所以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代后,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固然可以通過純粹的非物質形式得以保存,但另一部分從本質上講屬于技藝、實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需要通過一定的具體的外在物質形態而“固化”。
簡單的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藝術遺產,比如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探索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文化的象征意義等。是全世界各國、各族人民、各歷史時期的發展階段共同創造的、遺留下來的寶貴的財產,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我們比較熟悉的包括民間傳說、習俗、音樂、舞蹈、語言、禮儀、慶典、烹調以及傳統文化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領域,對它們的保護也就是維護這些無形資產的繼續流傳,是國家政策的必須,也是文化產業領域的重要的特色,所以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法不斷的完善和落實,為的是能夠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創造一個完好的、豐富的、多彩的、特色的精神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評選的標準,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處于瀕危的狀況,還有一個是有完整的保護計劃。而每兩年才審批一次,每次一國只允許申報一個。從2001年開始,該評選已進行了兩次,共批準了47項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我國的昆曲和古琴。所以說在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落實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的思考,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的定義的不斷完善,很多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也許在文化遺產這個概念里,文化的定義就更加的寬泛,而遺產對后世人的意義,也是我們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其意義也就是其遺留下來成為寶貴財產的價值。
之所以保護,是因為它遺留下來對后世人的影響的深刻意義,在踐行保護的過程中,我們所進一步履行的是對于保護的新思維的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理解為單純的保護,那是一種形式上的靜態的“死保”。比如很多地方對珍貴、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搜集、整理和歸檔,用相關物化載體,比如錄音帶、相片等鎖進博物館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這是一種為保護而保護的做法,是一種靜態的保護,并沒有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永久的生命力和延續力,反而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脫離脫離生活的軌跡而漸漸的成為“遠去的背影”,類似一堆失去了鮮活生命力的“木乃伊”,這樣的“保護”會使真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復存在,失去存在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活化具體是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華物加以有效利用,延續人們對它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尋求有形化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外延進行生動形象的表達,使之被宣傳到人們的思想里,扎根在思想認識之中,用具體的形象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文化古國,在全球經濟浪潮和文化浪潮的一體化中尋求獨立性的額發展是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而將加強文化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應當抵制強勢文化的侵襲,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從而為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事實上越來越頻繁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使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就是對我們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認識和保護,使我們在文化的舞臺上有自己的魅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就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傳承。使文化的生命力更延長,使我們的偉大祖國給世界的印象綿延不斷下去。
參考文獻:
[1]賀學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5.
[2]時吉光,喻學才.我國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綜述[J].長沙大學學報,2006(1).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