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高頡
摘要:媒體傳播的本質是文化傳播。本文從新媒體的角度對中國的流行音樂傳播進行了思考。在此基礎上,對音樂文化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過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梳理與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 中國流行音樂 大眾傳播 音樂傳播
當下,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總是在快速、大量地獲取信息。廣播利用這一優勢,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和娛樂的需求,而且,它只占用受眾的聽覺,解放了受眾的眼睛和手,這是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其他媒體所無法做到的。
英國廣播公司的克里斯·韋斯科特曾說,廣播“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死亡,但是會改變”。言下之意就是說,廣播如果能與時俱進,利用自己的優勢有所創新,它將再創輝煌。
我們知道,音樂蘊涵著豐富而強烈的情感,在欣賞時需要挖掘內涵,體驗情感。音樂創作的源泉來自生活,但是音樂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在作品的創作中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音樂賞析要盡可能深入樂理,知人論世。
在時下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往往沉浸在各種快餐文化的享受中,各種事物的傳播與流行正以加速度的節奏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傳媒節目的文藝作品中,高雅音樂與流行音樂異彩紛呈,尤以流行音樂表現得更為火爆。筆者試從新媒體傳播角度來對國內的流行音樂文化進行一些梳理。
一、國內流行音樂與傳播技術的淵源
音樂和廣播有著不解之緣,廣播也是音樂的基本傳媒之一。流行音樂由最初的大眾音樂演變而來,并成為大眾音樂重要的分支之一。20世紀七八十年代,《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你中國》等藝術素養較高的歌曲讓人們感受到了變革中的中國的蘇醒與希望;《信天游》《心愿》等歌曲則正好適應了那時大眾心理上對于改革開放抱有的希冀、期待和渴望。隨著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開播,在春晚這個渠道和傳播下涌現出一批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和歌手,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費翔的《故鄉的云》等一時風靡全國。
特別是國內傳統音樂在融匯了港臺及外來文化的營養后,其創作和宣傳從整體到細節都動了起來。原創歌曲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始現端倪,鄉村民謠《小芳》和校園民謠《同桌的你》等使流行音樂更具有了民歌的風格,人們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作品的創作者和演唱者,唱片公司和宣傳企劃合作等新的宣傳方式應運而生。
音樂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時代的變遷也推動著各種音樂文化不斷的創新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各音像出版社盒帶的發行極大地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后來出現了那英、毛阿敏等一批實力派歌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專門策劃、宣傳的公司,他們注重包裝,讓錄音歌手猛增不少,以至于表演者的綜合素質有所欠缺,但也促使了唱片業的飛速發展。而CD唱片的出現為聽眾提供了高保真的音樂,唱片業的突起成為了當時推動流行音樂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
流行音樂的傳播從初期的依附大眾傳媒逐步發展成媒體傳播的一個組成部分,各地不斷出現的音樂廣播、交通廣播等都離不開音樂。無論是以音樂為主的排行榜節目,還是以音樂為輔的交通廣播、新聞廣播,都充分感受到音樂是最能體現廣播伴隨性特點的內容之一。隨著2004年網絡歌曲的出現,《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等歌曲再次在流行樂壇上掀起波瀾,流行音樂又開始了網絡傳播時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受眾信息》第195期以音樂之聲的節目為例,調查了聽眾的日常收聽行為,結果是:被訪聽眾收聽音樂之聲節目主要通過收音機和網絡點播兩種方式,約有57.56%的聽眾用收音機收聽廣播,有47.91%的聽眾通過網絡收聽廣播節目,有21.86%的聽眾選擇車載廣播為收聽工具。新媒體的傳播技術為流行音樂的傳播和文化欣賞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如今流行音樂的基本形態:既有廣播網絡化也有網絡廣播化。
二、音樂傳播在新媒體下的發展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廣播節目也在不斷地變革當中,聽眾的收聽方式和習慣日益多樣化。
在網絡上,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取自己喜愛的音樂,如MP3、網絡電臺等,像蝦米音樂網,在3G和WIFI網絡下表現都非常良好,只需要幾次手指觸摸便可以收聽存儲在云端中的海量音樂。而且,這些音樂已經以類型化管理的方式為收聽者整理好了,如歌曲名、歌手名、專輯名、藝人簡介、專輯簡介,甚至歌詞都可以呈現在接收界面上。
一系列的新媒體傳播方式,變革著人們收聽音樂的方式。流行音樂在新興媒體崛起時又有了新的機會:一是讓音樂更加貼近大眾。網迷們可參與到音樂的制作上,輕而易舉把個人的音樂作品上傳到網絡上,盡情地在音樂里抒發自己的情感。二是讓潮流更加符合大眾的各種需求。當今人們音樂觀念的變化是和網絡音樂傳播的新形式分不開的,包括音樂創作觀、音樂審美觀和音樂價值觀也都隨著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到來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新的傳播方式下的中國流行音樂文化應該從現實狀況出發,對未來作更深入的思考。
近期的國內各路歌手海外巡演,展示了中國流行音樂的魅力。尤其是首位獲得“格萊美”獎評審機構邀請并提名的華人女歌手薩頂頂,她受到了各國媒體的高度贊賞。她大膽開放的“世界音樂”意識,使她并不拘泥于現有的音樂模式,利用西方電子樂的節奏感將古老神秘的東方原生態民族音樂襯托得更加出彩和現代。行云流水般優美的東方民族樂器與現代電子合成器融合,以Cross-over的方式呈現,形成了最前沿、最時尚的音樂形式。這種融合形成異常強大的聽覺震撼,這就是“薩頂頂音樂”的特點。薩頂頂音樂的成功也是新媒體傳播下的優質體現。通過網絡,人們獲取了來自更多的不同國家的文化信息、科研成果,可以充分運用到自己的作品創作當中,在體現本民族風格的同時,又不失去與世界接軌的機會,讓音樂作品和創作者都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新媒體時代下的音樂廣播讓眾多的音樂愛好者欣賞到了多樣化和多元化的音樂。媒體傳播的定位取向、價值取向、文化取向,讓受眾感受到了這不僅是傳播方式上的變革,更是傳播內容的革命性創新,它讓受眾進一步體會到了內容豐富的廣播形式和高水準的節目制作、高品質的音樂,讓廣播聽眾得到了傾聽和參與的快樂。
三、音樂廣播節目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多元化的傳播平臺,讓傳統的唱片業遭受重創,當今的媒體傳播和音樂版權也面臨新的挑戰。音樂版權問題給廣播節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熟悉的百代唱片公司,由于負債累累,2011年2月份被花旗接管。2011年11月,百代唱片被一分為二,其唱片音樂業務以19億美元出售給環球音樂集團,而出版部門以22億美元出售給索尼公司。這一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是音樂出版業發生巨變的一個標志。回想2007年2月蘋果CEO公司喬布斯在蘋果網站上發表的聲明,提出取消在線音樂數字版權保護。不斷發生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新的傳播媒體已悄然興起。流行音樂在網絡推廣中出現了隨意下載,免費收聽現象,人們可以任意享用資源,隨時收聽喜愛的音樂和文藝作品。這無疑是廣播節目面臨的一個新危機。
在新的挑戰面前,廣播和電視兩個媒體會在傳播上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這不僅會是傳播方式上的變革,更是傳播內容的顛覆性改變。它要求廣電媒體在增強傳播意識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取向,尤其是大眾喜愛的流行音樂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以最流行的音樂型態為風格,完全緊扣15~45歲最具消費力受眾群的收聽廣播需求,形成了非常專業化的流行頻率。音樂之聲運用全球最成熟、專業的音樂電臺操作模式,分析各種流行音樂比例,按聽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將流行、搖滾、節奏藍調等多彩多姿的音樂類型,依不同的時段,劃定不同的流行歌曲比例,流暢地貫穿于人們一整天的作息里。
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人,在工作中必須加強法律意識,學習版權知識,尊重音樂作品創作者對其作品依法享有的權利。在保護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復制權、廣播權、網絡傳輸權等方面必須呈現出新的節目制作流程和播出方式。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有關音樂節目和資料使用,是通過總編室版權管理部門嚴格審核后確認入庫的,在臺內媒資系統全臺共享,這一舉措給廣播節目制作人員提供了很好的安全合法的共享平臺。由此,廣播節目制作從模擬過渡到數字化流程,體現了新媒體下的技術發展和進步。
新媒體下的音樂廣播成為近年來國家廣播市場上的主流操作,也是被廣大受眾普遍接納的一種傳播趨勢。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廣播中心)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