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她可以在影視劇里找到自己設計之“KEY”,
《我愛你,再見》、《天空之城》、《早春二月》、《夢幻天空》均有她出色的設計,
在工作之外關乎設計更多的是讀劇本,
跟導演談論美,根據時代特點與場合、人物身份與性格,為每一位演員整理出衣櫥,
并為之造型,而30年代,中國時髦女人內著旗袍外套西式大衣,
在她的視線里那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年代,是最美的時代。
謝伊雯想讓學生用看慣經典的眼力,
嘗遍所有的手力去實現創造,自己更愿意用此去追隨各自不同的美好時代。
ESMOD全球20多所分校每年一次的國際年會,所有分校領導與代表老師齊聚某分校所在地,將各年級優秀作品展示交流,這讓謝伊雯很興奮。“因為每次你都會看到,每年頒布的大綱都一樣,可是由各國分校經過消化,再教給學生,學生再反饋回來的東西,各自都有不同的理解與突出特點,這是很吸引人的地方。”她說。
“記得有一年年會在日本,法國總校給的作業是一個西服的基本款式,讓學生在整體廓形不變的條件下在細節上進行再改造。日本學校比較講究學生細節的研發,會考慮到門襟的搭門如何更新穎等細節創造。那一年中國學生也是強調做一些有個人風格的細節,但是更多的是在給普通面料做一些再創造。”
逝去的年代 不老的設計
謝伊雯出身于電影世家,父親是知名臺灣導演謝雨辰,70年代,謝家五兄弟在臺灣電影圈很有名氣。因為服裝史與影視劇的影響,謝伊雯更愿意在過去的時代當中去尋找服裝的經典,在既成風格的基礎上去創造。同樣,對于熱愛設計的學生們,誰也無法拒絕服裝的經典,很多學生都很期待三年級用立體裁剪做緊身胸衣的課程。緊身胸衣是很古老的款式,ESMOD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通過面料再造等各種方法全新詮釋。通常很多學生會保留做緊身胸衣的設計靈感,一直延續到整個畢業設計中去。
創意課程
根據風格去創造是ESMOD創意課程之一,比如讓學生為服裝領域之外的品牌創造服裝系列,ESMOD會用很多方法去引導學生。舊衣改造課,會讓學生從家里拿一件不要的襯衫或者西服,“至少是要有袖子的,零部件越多越好”,拿過來拆,然后再造,用同樣這幾塊布,讓學生進行再創作。“學生上這樣的課都很開心。結果可能本身只要求把一件襯衫變成5款,他可能就會變出8、9款。”;三年級小黑裙的課程也比較經典,學生會去尋找很多小黑裙的資料,很多大牌做過的小黑裙,“學生到這個時候工藝水平掌握的比較好,比較完整,設計能力也提上來了,這個時候的作品通常都會非常好看”;廓形設計訓練課,讓學生找一個物體,比如一個紙杯,一個可樂瓶子,或者一個平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雨傘,做成廓形感強的服裝。
ESMOD(北京)接下來將增設新的專業。“將來可能除了男裝女裝,我們會應市場要求,多開一些專業,比如,童裝,內衣,我們希望是國內院校里沒有人在做的,又能適應市場需求,還比如,時裝市場營銷,奢侈品買手等專業。”謝伊雯說。
謝伊雯也有像海綿一樣在法國ESMOD總校不停吸收的經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師不明確告訴你要做幾個款式,而是需要你按店面,按品牌產品搭配做出自己的產品方案,而產品如何搭配,老師不教你,需要你去店里觀察,我們就得像逛店SHOPPING一樣完成作業,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產品結構表。”
成熟設計師
而非藝術家
回想自己的學生時期,謝伊雯曾獲得過北歐皮草飾邊服裝設計比賽一等獎。“當時設計的是一款黑色貂毛鑲漆皮的馬甲,會設計馬甲是因為覺得它比較實用,比較好搭配。去主辦方聯系的毛皮廠打版、配材料時,工廠工人說你這個肯定拿不了大獎,因為往年經驗大獎都是設計大衣。后來拿獎時,評委說我的選材比較新穎,巧妙地運用了貂毛需與皮邊接縫的特性。”如今作為“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評委,謝伊雯最大的感受是,為了突出中國琴棋書畫的概念,有很多優秀的創意,很多入圍作品繪畫功底非常不錯,從平面圖與結構圖能感覺出他們對工藝的了解。但是在比賽時,有些選手做成品時,把原來畫出的設計都推翻了,不僅改顏色,有的連整體廓形的感覺都改掉。所以對于服裝來說,有時做出比想到更重要。
在ESMOD,一年級學生會雙修設計與制版,到了二年級,學生慢慢會有一些偏好。“可是這么多年經驗下來,我們發現,通常優秀的學生,都是兩門都好,是不會偏科的。”謝伊雯說。“成為一個成熟設計師,需要對每一個領域都感興趣,都要懂。ESMOD會讓學生去做很多技藝的嘗試,比如扎染、印染、手工編織等,給他們上這些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他們做設計的時候隨手就可以拈來一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