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廣辰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矛盾凸顯。社會階層分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刺激著國人的神經,威脅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群體性事件進入多發時期;分析研究新時期群體性事件特點、成因以及處置方案顯得愈發緊迫。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特點;成因;處置方案
事件回放:2008年6月28日下午,貴州北部小鎮甕安發生一起因一個初中女生死亡演變成的萬人沖擊政府大樓的打砸搶的惡性事件。沖動的人群打砸了公安局后,又沖進了縣政府、財政局、縣委辦公大樓,多名公安干警被打傷。事件造成甕安縣委大樓被燒毀,縣公安局戶政中心檔案全部被燒,150余人受傷,造成嚴重社會影響。我們不禁思考,本來一個普通的刑事案件,怎會演變成如此惡劣的群體性事件?
一、群體性事件的定義和特點
1.群體性事件的定義。群體性事件是指特定的社會中介性事項刺激后突然爆發,以尋求共同利益為目的,采取有組織的或自發的聚眾方式,與公共秩序和安全發生矛盾和對抗的行為活動。
2.新時期.群體性事件的特點。群體性事件具有利益性突發性復雜性對抗性的特點,新時期的群體性事件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很多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的特點和趨勢:
(1) 參與人數增多,發生起數事件規模上升;(2)參與主體呈廣泛性和多元性,大量無直接利益人員參與;(3)事件中參與行為激烈,暴力對抗程度增強;(4)組織層度明顯提高,類聚力增強,事件造成損害嚴重;(5)違法問題和矛盾問題交織,處理難度大。
二、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
目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社會整體結構、資源結構、區域結構以及組織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階層、群體、組織的分化導致了不同利益的分化,在各種社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群體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在矛盾中醞釀發生。
1.經濟原因。事件的發生源于沖突,這個沖突背后最直接的就是利益沖突,尤其是經濟利益的沖突。隨著我國社會分化,經濟體制轉軌,社會利益調整,群體結構分化,不同群體之間和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勢必產生利益摩擦,引起不同群體的矛盾。
2.政治原因。權力的不平等,基層組織社會控制不力,也是群體性事件爆發的重要原因。在基層實際工作中,官僚主義和腐敗等各種不整之風問題嚴重,同時權力制約機制不足引發權力腐敗愈演愈烈,官民對立問題日趨明顯,這一系列政治問題都可能會成為群體性事件爆發的導火索。
3.社會原因。轉型時期,社會張力擴大,社會控制機制弱化,社會整合機制滯后,甚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失效出現真空地帶,各種社會不公由于個人在現代化進程中遭受挫折更易激發矛盾。
4.民眾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民主意識增強,對民主的要求越來越高,遇事要求高透明度,權力意識不斷增強。然而,部分群眾觀念滯后、素質不高、法制觀念薄弱,對社會變革承受能力差。當群體之間產生矛盾時,這部分群眾便會呈現采取和政府對抗的姿態。
三、現場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幾點對策
1.醞釀期的應急處置。群體性事件發生前會有一個醞釀階段,這個階段里群眾的一些不滿情緒會通過一些渠道形式表現出來,成為前兆。在這個階段,一旦發現苗頭,必須立即采取措施,消滅萌芽;同時高度重視信息輿情,政府應設置或利用多種信息渠道,隨時搜集相關信息,關注事態動向,做出快速反應,爭取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早解決。
2.發生期的處置。
(1)對話宣泄法。注意控制群體高漲的情緒可防止矛盾激化。直接對話,先聽后講,給群眾一個宣泄的機會很有必要,同時通過說服誘導尋找雙方利益的匯合點,使群眾對黨和政府產生認同、理解。
(2)教育疏導法。利用法律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堅持用民主和教育說服的方法,疏導群眾情緒是一個有效辦法。群體性事件中,很多參與者對國家政策片面理解,扭曲國家法規,抱有“法不責眾”心理,盲目跟從;通過加強法制宣傳,可使參與者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進而達到一定的瓦解作用。
(3)分化瓦解法。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內制約公眾行為的因素,首先是控制團體規模;團體規模越大,參與人數越多,所以分化瓦解十分重要。
(4)利益問題解決法。群體性事件的起因與群眾利益受損有直接原因,因此及時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才是處置群體性事件的根本辦法。
(5)強行驅散法。在與群眾對話失敗,群體性事件形態不斷嚴重,為維護社會秩序穩定,采取強行驅散法驅散事件中的群眾。在進行強行驅散前,首先應采取命令驅散方法下達命令,在命令驅散無效的情況下,經批準可使用武力強行驅散。在進行強行驅散時,應為鬧事人群留出一條散逸通道。
目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凸顯,各種矛盾糾紛交織在一起,引發群體性事件,危害著社會穩定;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群眾利益受損時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核心原因。因此,我們在研究群體性事件的特征、處置對策時,更要注重研究群體性事件的預防,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發展的成功惠及全體人民。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
參考文獻:
[1] 李玫瑾主編.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