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萍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45-01
案例: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數》在例題安排上具體如下:
例1主要解決用字母可以表示某個具體的、特定的數;
例2解決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使學生體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簡明性和優越性,并感悟到字母不但可以表示一個特定的數,而且可以表示一般的數;
例3則是重點教學怎樣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怎樣把已知數據代入公式求值;
例4教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和一個量。
在課時安排上,將例1、2、3劃分為第一課時,例4劃分為第二課時。
基于此,我將本課第一課的教學目標分解如下:
1.知識技能:
(1) 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數;(2)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3)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寫方法;(4)初步學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過程方法:
經歷把簡單的實際問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表達的抽象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靈活應用意識,發展符號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代數符號表示實際問題中數量關系的概括性和簡潔性,從而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初次實踐與質疑:
按照預設的教學環節,我進行了第一次教學。但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孩子們在前半節課還是興致盎然地體驗著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潔,后半節課卻發現,在簡寫及代入求值技能掌握上學生覺得困難重重,教學時間怎么也來不急,以至于到后來變成了趕鴨子上架,練、寫,再練,再寫,絲毫沒有了學習的快樂。到頭來,學生非但沒能完整地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需要掌握的簡寫、代入求值的技能也是掌握得一頭霧水。
為什么我根據教材的安排制定的教學目標卻與實際達成目標相差甚遠?學生學得那么著急,那么困難,是不是我的教學目標制定上存在問題,加重了他們的負擔?教材這樣劃分課時是不是有它的弊端所在?
思 考:
作為《用字母表示數》的第一課時,我要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有過用字母表示數的模糊表象,但不完整,更談不上深刻。作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該帶學生完整地經歷把簡單的實際問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表達的抽象過程,進而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潔性和概括性,發展符號感。
用字母表示數實現的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需要重點渲染的;而代入求值,根據公式計算某一具體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則是一個特殊化的過程,這其中還包括一定的書寫格式與要求。一會兒要讓學生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一會兒又要讓學生實現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對于短短40分鐘的數學課堂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顯然,我的教學目標看似面面俱到,實際卻是紙上談兵。教材的課時安排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基于以上考慮,我大膽調整了教材的編排順序,在課時安排上,將例1、2、4劃分為第一課時,例3劃分為第二課時。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讓學生經歷和理解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數——般的數——一定范圍的數——數量關系一過程上,初步掌握簡寫方法。
2.經歷把簡單的實際問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表達的抽象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靈活應用意識,發展符號感。
3.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代數符號表示實際問題中數量關系的概括性和簡潔性,從而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把理解用字母表示變化的數和數量關系作為本節課的重難點。第二課時作為一節練習課,并重點訓練代入求值的方法。
再次實踐: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再次對第一課時進行了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順著學生的認知,由生活中的字母表示的是縮寫的含義遷移到數學中的單位名稱的字母也是縮寫得來的,話鋒一轉:字母在數學中的運用更多的體現在其他方面,自然鏈接到數學中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數、一般的數、一定范圍的數,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量和數量關系的教學中。在學生完整地經歷了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重點對于簡寫方法進行突破與練習。最后對本節課進行綜合練習,并對課堂進行挖掘,補充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歷史由來。
整節課不再是磕磕碰碰,趕鴨子上架,而是將生活情境貫穿本課始終,把數學與生活巧妙結合,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而培養數學思考的能力。既使本節課的知識得到鞏固,更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就是生活的需要。
反思:
事實上,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難發現,不僅僅是人教版教材,在蘇教版教材中也有需要教師突破與改良課程的空間。如《加法運算律》第一課時,教材安排是要學生在一節課內完成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的學習,而實際教學中,我們一線教師不難發現,作為這節課而言,認知已經不再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本節課最重要的是要教與學生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培養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時,我們不妨將交換律作為一課時進行挖掘,重點對學生在探究加法交換律時方法的指引,如我們一定要通過計算才可以判斷兩個式子是否相等;我們在得出一個結論時需要經歷大量的論證,而不僅僅只是一個例子;我們可以利用大量的正例來證明一個結論的存在,同時也只需要一個反例就可以推翻結論等,并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聯想:加數是三個時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乘法呢?……并擇其一、二再次進行研究。我想,當學生熟練科學地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第二課時結合律的教學會來的更加流暢,同時學生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定會自覺地進行科學的探索與聯想。
《新課程》一再強調,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師對課程的開發目的是為了在國家課程與學生課程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重組課程,制定出適合學生學情、認知規律的教學目標,實施有效的教學,遠比一節慌慌張張的課來的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