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一、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內涵
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界定要明確兩個問題,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
首先,區域產業結構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也是地域分工的產物。各個地區資源稟賦不同,形成不同的比較優勢,產生了地域分工,也就產生了區域的產業差異。在區域層次上,地域分工表現為以專門化、非均衡化生產為中心的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各部門的組合;在國民經濟層次上,地域分工表現為區域間的生產協作。因此,區域產業結構可以說是特色資源有效配置的經濟結構與空間結構的結合。據此我們可以給區域產業結構下一個定義:區域產業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的經濟區域內,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是一國總產業結構的子系統。
其次,產業結構升級是指通過產業調整,逐步提高產業結構效率和產業結構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過程。一方面,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相對概念,它在不同國家、地區有著不同的內容,一個國家和地區依據現有的資源狀況、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際分工水平等特點,通過對產業的優化調整,實現產業間的協調發展,最終使產業結構適合當前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動態概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時點上,方向和目標是不同的,它的動態性集中表現在一國或地區資源的自由流動,最終達到最佳配置的過程。
綜上我們認為,區域產業結構是一國產業結構的子系統,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最終要落實到區域。而相對于國家的產業結構來說,基于不同的比較優勢和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形成的區域產業結構具有地方特色、非均衡性等特點。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也是一個合理化和高度化相統一的過程。相比較而言,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更注重產業的專門化和關聯性。除此之外,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不一定全靠其自身,與其他區域的產業組成中處于一個重要的節點也可能會推動其升級。
二、國際分工對區域產業結構影響綜述分析
產業本身就是分工的產物,國際分工則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而拓展的分工形式,其主要模式從產業間層面到產品內層面,繼而延伸到產業內與產品內貿易分工并存發展。產業內分工使得發達國家通過產業鏈條的拆分和重組尋找全球最低成本的加工制造環節,同時發展中國家抓住這一時機,著力于發展自己的相對比較優勢產業,形成了這個價值鏈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根據初始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專業化分工固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比如靜態福利效應、學習效應、市場規模效應等,對其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大有裨益。然而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這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反應,比如“國際貿易格局鎖定”效應。首次明確提出這一問題的是Krugman(1987),他指出初始要素稟賦會鎖定貿易模式,發展中國家會在國際貿易分工中被鎖定于低技術水平的生產。Grossman(1990)、Matsuyama(1992)、Lucas(1993)、Mano(2003)等也認為,貿易會通過模仿、外溢等途徑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但是從長期看,開放經濟會強化不發達國家落后的原有比較優勢,使之專業化生產技術含量較低、質量較差的產品,從而對其長期技術進步產生抑制。
基于國際分工的貿易格局有助于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主導產業,但同時也會導致區域的產業低端嵌入。馬克思曾經指出,“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蓖瑫r還指出分工是一種生產關系,會影響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也就是說,貿易分工是全球化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全球化。而經濟的全球化實質正是通過產業鏈條的拆分和重組尋找具有最低成本的比較優勢的過程。簡單來說,分工深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不同區域尋找比較優勢。直觀上,國際分工表現為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區域分布。然而這種價值鏈條的拆分與重組不可避免的會帶來低端嵌入效應,即區域經濟雖然融入了國際化的分工中,但分工中卻由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地區占從屬地位,處于低收益的價值鏈低端。由于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不發達區域被迫從事勞動密集型或技術含量低的環節,再加上區域自主技術能力的提升并不顯著,在國際分工中難以實現由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攀升,被鎖定在低端生產環節。
資本稟賦是產業結構的重要影響因素,國際分工會影響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對新興產業的投資會導致新的產業的出現,對其他不同的產業的投資會導致原有產業結構的變動?;诜止さ馁Q易格局有助于區域產業資本投入,特別是FDI的迅速增長。與間接投資不同,FDI資本的流動依附于產業分工。首先,FDI通過海外直接注資與后續性追加投資兩種方式,增加了當地的資本存量,這一過程既可以增加投資也可以增加儲蓄,從而解決了“投資——儲蓄”難題。其次,FDI還能刺激當地儲蓄轉換,將原本閑置或用于非生產性活動的閑置資金重新投入生產領域,從而提高資本質量。從短期來看資本的輸入無疑是好的,但從長期看,投資及其利潤還是要回流的,會形成一個抽空效應:即隨著外資進入而來的是不平衡的利益分配關系,區域的代價與收益往往不等;資本回流,沉沒成本巨大;此外大規模的資金撤退還會導致金融不穩定和市場恐慌。
基于分工的貿易格局有助于區域生產技術提升。隨著產業向區域的轉移,技術也會隨之轉移。雖然發達國家轉移的是幾近淘汰或不再具有競爭優勢的技術,但實踐證明,這是過去幾十年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組織管理理念等無形資源的同步外溢與擴散也會影響區域技術的提升,而這主要得益與區域自身條件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技術轉移過程中,發達國家出于自身經濟以及戰略利益的考慮,有足夠動機“防止”技術的外溢。因此依附國際產業分工轉移來的技術,是無法實現真正的技術進步的。區域通過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手段,在損失了市場、稅收的前提下,換來的卻是落后淘汰的技術及設備,更有甚者,由于依附性太高或著眼于短期利益而完全喪失自主研發能力,這是一個需要區域政府考量的問題。
基于分工的貿易格局有助于區域產業關聯效應。產業關聯實質上是一種產業間不同部門之間供需結構運動的關系。對一個產業的投資會“誘發”對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投資,這樣上一期的投資可以“不經過儲蓄等媒介”直接成為下一期投資的“主要潛在刺激力”。非均衡增長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部門之間產業關聯效應弱,生產的專業化程度低,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應集中力量首先發展那些關聯效應比較大的產業部門。通過不斷創造短期不平衡,進而對其他部門的增長起著重要的廣泛的直接的或間接的誘導作用。然而在參與國際分工的前提下,產業關聯問題也會產生,集中體現在下游市場控制與上游生產控制。區域產業被動接受產業轉移,發達國家掌握選擇權,要么選擇通過控制市場以及相應的供應、銷售渠道有效地控制市場和上下游的商品流通,獲得較高的議價能力,從而獲得更大利潤份額;要么選擇通過技術與專利控制上游生產,采取嚴格的控制措施防止技術過度擴散,以維持技術壟斷優勢獲取高額回報。
基于分工的貿易格局有助于區域產業競爭示范效應的發揮。區域產業的國際分工會導致區域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出現較大的技術差距,落后的產品設備、生產技術、管理方法等無疑會被先進所替代,逼迫本地企業模仿和改進,提高自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這無疑是市場競爭機制導致的。競爭會導致失敗,也會促使成功。存活下來的企業往往是善于學習和創新的企業,是適應這種產業分工的典型,尤其在高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尤為明顯。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競爭效應對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中低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化會產生負影響,而對高技術密集產業的國家則具有促進作用。
三、宏觀經濟下的區域產業結構現狀及初步分析
經濟史已表明,在工業化初期向成熟期的過渡期,人均GDP處于3千美元至1萬美元的上升期。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期。在加速期間,經濟會持續發展這是有先例的。歐美國家、日韓、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無一不是經歷了一個持續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從這一角度來說,這是我國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期。但是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的一份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報告,我們同樣存在風險,部分發展中國家在這一期間出現經濟停滯不前、衰退的現象,具體表現為通貨膨脹嚴重、高失業率、分配不公、文化宗教沖突甚至政局動蕩,他們把這種現象統稱為“中等收入陷阱”。
從原因分析來看,首先是成本提升,即勞動力成本以及各種生產、生活成本上升,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巨大沖擊,進而為整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負擔。這與現階段我們產業結構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相吻合的。其次,需求疲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也會導致中等收入陷阱。內需不足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事實,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擴大,消費需求嚴重不足;投資需求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缺乏有效的投資機會;技術創新提升結構升級效果不顯著,區域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頻發,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
從區域經濟總體現狀來看,我國目前著重發展的相對比較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它們享受了加工貿易政策的優惠條件,相對單一的加工貿易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加,使人民幣匯率上升,縮小了內地企業的銷售市場,擠垮了相當多的內地企業。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繁榮和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中西地區為代價的。東南沿海和中西部經濟發展脫節,造成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近幾年來,人民幣升值壓力驟增,匯率不斷提升,東中西制造業發展舉步維艱。
從國家整體戰略指導來看,西部開發,中部崛起等“產業梯度轉移紅利”發揮有限。東部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產業集群,具有一定的產業配套能力,產業的平均集中度日益提高。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活動向發達地區集中現象日益明顯,這種現象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中西部發展緩慢,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能力,這成為東部企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所擔憂的最大問題。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在各省新一輪戰略新興產業競爭中,由于廣大內陸地區無論是市場容量、人力資本形成還是各種制度環境都與沿海地區存在較大差異,主客觀環境都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東部發達地區布局、集中和發展,未來中國產業集中與區域協調發展之間的平衡問題會更加凸顯。
從地方政府角度來看,地方政府出于發展本地經濟的目的,相當大程度上不完全執行或扭曲了國家的產業政策,為當地提供政策保護,以達到本地經濟增長的目的。在以重經濟績效輕公共服務為特點的目標函數下,地方政府原本就具有以計劃手段來爭取市場稀缺要素的動機。當這一爭奪過程再與國內地方分權的體制聯系在一起時,爭奪的激烈程度與對資源配置的扭曲作用更加明顯。
四、我國區域產業升級的路徑與政策選擇
(一)區域經濟重視產業的組成程度和組織效率,加強產業關聯度
從國際視角來看,區域應該根據比較優勢來參與國際分工,而從實踐來看,相當區域參與國際分工往往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這可以從資源稟賦并不富集的東南沿海說明。依靠國家優惠的產業政策參與國際分工是一種參與分工的初級形式,各區域產業政策趨同,形成同質化的競爭。區域經濟的發展正是要把這一初級形式升級,除去制度外因素的影響,著重加強經濟內生力量的培養,比如區域的資源稟賦、技術創新能力等。而這一內生力量的培養往往具有強的區域差異性,具有不同區域特色的內生力量組織合作,重視產業的組成程度和組織效率,從而形成一個國家的整體產業結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區域產業政策應將國際分工向主導產業傾斜。主導產業就是對某個區域或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和其他產業具有強烈的拉動作用的產業。區域政府必須鑒別出本地區的主導產業是什么,從而實施正確的產業政策。由于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作用,能夠通過改變區域經濟的投入產出關系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施加影響,從而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系統升級。
(二)價值鏈的攀升
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不僅要考慮主導產業的選擇問題,同時還要考慮當前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問題。一般來說,在制定產業政策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時,以產業結構合理化還是高度化為主要目標,要根據區域特定時期的經濟狀況來定。不同區域、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政策選擇。對具有較大經濟規模,干中學能力較強和產業間溢出顯著的東部經濟體而言,根據初始比較優勢參與專業化分工會抑制其技術進步,而適當的產業干預政策會促進其技術進步。東部經濟體要做好產業鏈條的某些低端環節向中西地區的轉移以及主導產業關鍵環節的高端攀升。要降低其在初級形式下參與國際分工的地方政策優惠,有步驟的引導產業轉移。同時增加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產業升級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決定性因素。加強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提高區域產業組織效率,促進優勢產業更迭的有序演變,形成一個產業轉移和技術進步相互結合、相互協調發展的螺旋上升機制。
(三)順應產業轉移趨勢,勞動密集產業有差別向中西部梯度轉移
國際分工中,相對比較優勢的發揮是有機會成本的,即喪失發展未來競爭優勢的機會。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個發揮比較優勢和獲取潛在優勢之間的兩難選擇,也是一個在當前產業利益和未來產業發展二者間的權衡取舍。就我們當前階段而言,正處于取舍的轉折點,我們應該繼續堅持比較優勢的發揮,維持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不同的是比較優勢的發揮空間要實現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內陸轉移,以便充分享受“產業梯度紅利”。日本學者赤松要燕行理論第三種模式曾指出,同一產業在領頭雁和雁群之間存在國際和地區轉移現象。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大梯度差異,我國除了參與全球化的產業轉移,還要在我國內部進行產業的梯度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在配置資源時給予中西地區更大的傾斜,逐步提高內陸地區的技術和知識的積累能力,同時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使其成為行之有效的政府調控手段。要進行財稅體制改革,以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盡快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富裕。
(四)地方分權的背景下,優化投資結構
投資結構要明確投資方向和提高投資效率。要引導外資和內資,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資的方向,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競爭行為的監督。首先要改變地方政府目標函數有關的制度安排,減輕GDP在考核地方官員績效時的權重。同時應協調中央和地方利益關系,從產業布局的角度考慮,統籌協調,形成全國一盤棋,明確各個地區的主導產業和方向,確定與地區優勢相匹配的區域主導行業,避免各地確定的優先發展產業方向過多過全以及對本地區產業定位不清等問題,避免出現產業趨同和產能過?,F象,更主要的是提高行業集中度,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和布局,推進各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五)重視市場外決策,重提價值取向
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制度經濟學家眼里被認為是最根本的原因。早在1973年,諾斯和托馬斯(Thomas)曾經這樣說過:我們列出的那些因素(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等等),它們并不是增長的原因,它們就是經濟增長本身。在諾斯等人眼里,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新興起的新政治經濟學研究開始關注政治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關于收入不平等、政治不穩定、民主、腐敗、尋租、制度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得到了理論和經驗兩方面的廣泛研究。這要求我們要重視市場外決策,重提價值取向。
總之,從我國目前的對外貿易模式來看,一方面,我們成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業基地,但實質卻是依附于發達國家的制造工廠,從事著高消耗、低技術的重復式生產,產業附加值很低;另一方面,我國參與開放經濟中的潛在優勢并沒有從當前比較優勢里面單獨凸現出來,創新能力有限,轉型壓力很重。同時,我們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能否在這一機遇期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是每一個經濟學人應該考究的。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