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華 曹波
摘要: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歷經十余年,在諸多發面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變革并沒有在基層真正落實。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傳統教學的弊端依然存在,低效的教學時常出現。在課程改革全面深化的當前,求證體育教學的價值取向,分析體育教學變革的限制因素,探索體育教學變革的實現途徑,不但具有現實意義,而且有利于體育教學進行實質性的變革。
關鍵詞: 體育課程改革教學變革價值取向限制因素實現途徑
當前,我國正進行第八次體育課程改革,而課程實施的主陣地在課堂,其基本途徑是教學,所以體育教學改革是體育課程改革的應有之意和根本保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運用于中小學的體育課堂教學。然而,現在的教學變化是否真正體現了體育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否真正克服了傳統體育教學的弊端,是否有效指向了課程目標的達成,這些都需要作深層次的考量。探究體育課程改革與教學變革的關系,明確體育教學變革的價值取向,分析教學變革的限制因素,探索實現教學變革的有效途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體育課程改革與教學變革
2001年,我國展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課改雖然是以往課程改革的延續與發展,但在改革理念方面卻有了很大的突破。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奉行“知識本位”的價值理念,因此課程改革一直局限于教材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對個體價值的關注,把關注的重點由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轉移到掌握知識的學生,已成為教育發展必須直面的一個課題。因此,本次課程改革把“以學生發展為本”確定為改革的基本理念,其定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課程標準本身并不具備自動轉化為教學實踐的能力,課程改革必須經過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實施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新課程諸多理念、構想、計劃等的實現,幾乎都要落在教學實踐上。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雖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就整體而言,并未真正產生課程改革所預期的教學變革。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新課程的設計理念不僅沒有充分落實,反而產生了諸多現實問題。
二、體育教學變革的價值取向
(一)遵循教學共通的“育人”價值觀。
傳統教學一個最基本的缺失是對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生命體的多方面發展需要的關注,即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的育人價值。學科、知識、技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育人”的資源與手段,并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在此,“育人”并非是我們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而是指教育對于學生作為人的多方面發展需要的關注和養成。在教學中,教師實際上通過“教書”實現“育人”,要“教好書”先要明白育什么樣的人。
(二)創建教學系統設計的價值觀。
新體育課程打破了長久以來我國體育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平衡,使理論與實踐之間產生了斷層。雖然這種變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使教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發揮空間,教師從教學執行者轉變成教學實施者,但是教學實施者若不追求、不具備教學設計的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就難以展開有效教學。
三、體育教學變革的限制因素
課程改革的理想狀態是進入課程改革實踐的教師能夠積極反思、革新并形成與課程改革核心精神相一致的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積極推進實施新的課程改革計劃。但是,與上述改革愿望相反,教學實踐的變革總是滯后于課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師常常會顯性或隱性地抵制變革,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曲解課程改革的新精神。梳理課程改革的現實障礙,分析教學變革的限制因素,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體育課程標準的設計。
在影響課程實施的諸多因素中,課程計劃本身的特性就是一個重要變量。我們發現以全新理念設計的體育課程標準,其先進性雖然不言而喻,但在設計上也并非無懈可擊。課程標準的設計帶有明顯的重理論輕操作傾向。
(二)教師的素養與態度。
教師是課程改革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課程改革成功,教師的素質、態度、適應和提高是關鍵因素。
雖然廣大一線教師很少公開地“抗拒”課程改革,但是不公開地“抗拒”甚至表面上積極地呼應,并不意味著教學實踐中的課程與教學觀念就發生了具有實質意義的改變,更不意味著產生了與課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變化。教師穩定守成的“習性”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教師來說,任何一項教育變革最終都是對教師的變革,教師自然要排斥和拒絕。體育課程改革多年,依然存在著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缺乏正確理解,對課程改革的態度較為淡漠,缺乏教學觀念的轉變和行為的變更。究其原因,這些現象的存在也就不足為怪了。
四、實現教學變革的途徑探索
(一)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接軌。
體育課程改革,倡導“健康第一”、提倡“快樂體育”,重視“學生興趣”無疑是正確的。它對于改變“提高學生體質”、“‘三基傳授為中心”的教學定位,改變“成人化”、“軍事化”的教學模式,改變“灌輸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無疑是一個飛躍。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尺度,不能脫離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基礎。傳統體育教學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其為國家人才的培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也形成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體育課程改革,不應脫離實際,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全盤否定,要站在新課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審視以往的傳統教學,處理好傳統與改革、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加強各類培訓,激發教師內驅力。
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培訓顯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培訓的時機、方式卻需要仔細斟酌和周密安排。在培訓時機的選擇上,應該是“教師培訓在先”而不是“與課程改革同步”,有了先期的引導,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領會課程改革的精神并熟悉課程改革實施的具體環節。在課程改革實行后,教師培訓依然要持續跟進,培訓內容可以更多地針對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在培訓的方式上,不能局限于各級集中短訓,基于學校課程和整體規劃的需要,由學校發起組織,旨在滿足個體教師的工作需求的校內培訓活動(校本培訓),也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培訓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不能忽視教師內驅力的形成,只有教師形成持續發展和不斷踐行的內驅力,才能真正轉變為教學的實際行動,進而形成自身成長與教學變革之間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楊啟亮,李如密.課程與教學評論(第3輯)[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