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
摘要: 在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口語表達能力變得十分重要。在當前中等職業教育中,雖然中職學生就業形勢很好,但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作者結合中職語文教學實踐,具體從想說、敢說、會說三個方面分析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 中職語文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方法
中職傳統語文教育側重于閱讀和寫作的訓練,淡化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個環節,其中說是較難掌握的一個環節,它要求學生用極短的時間對問題進行理解、分析、歸納,并迅速地組織語言,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鮮明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想說——需要語文教師魅力的引導
曾有幸聽取著名教育改革家家魏書生先生的報告會,感觸很深。大師詼諧的語言、淵博的見識、閃光的思想等無不令人折服,大師“松、靜、勻、樂”的教學理念包含著太多的哲理,大師出口成章、洋洋灑灑的談吐氣質,使聽眾沉醉其中,一點兒不覺得累,反而精神為之一振,視野為之開闊。語文教師應博覽群書,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既要“精”于語文專業,又要“博”于科學知識,在每一節課上都能娓娓道來,讓學生如沐春風;慷慨陳詞,讓學生悄然動容,認識到“說”的魅力,產生想說的欲望。
二、敢說——需要學生增強自信,克服膽怯
膽怯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學生想說,但又怕說。在課上,有一些學生平時能說會道,活潑開朗,但一旦走上講臺發言,就心慌氣短,手足無措,甚至開不了口。怎樣消除學生的怯場心理呢?經過摸索,我認為可從三個方面讓學生增強自信克服膽怯。
(一)鼓勵學生,發現優點。告訴學生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反應,許多偉人、演講家在最初演講登臺時都會怯場。讓學生知道不是只有他一人如此膽小,可以有效地克服一部分恐懼和自卑感,打開心理第一結。讓學生有效地發現自己的優點,喚醒沉睡的自尊、自信意識和自我表現的勇氣,逐漸消除膽怯心理。
(二)利用好奇,鼓動上臺。利用學生對新事物的特殊的心理——好奇,引導他們針對新事物發表議論。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鼓動學生說一些認為最有趣聞、趣事,并告訴他就當在家里說。讓學生覺得這種做法很新鮮,好玩,且認為說笑話、講故事并不像回答問題、口頭作文那么難。讓好奇心戰勝恐懼,最終站到臺上。
(三)挖掘閃亮點,以鼓勵為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亮點,借此鼓勵更多的學生上臺,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有準備地說,提前做好準備,并自己主持、點評、議論,這比肅靜無聲的課堂更能克服怯場心理。
三、會說——需要多渠道、多手段地培養學生
要建立一套多渠道、多手段的行之有效的說話訓練方法,讓學生時刻圍繞說進行訓練。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口才鍛煉。如朗讀、復述精美的文章或語言片段等。朗讀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每天堅持朗讀一些文章,既可練習普通話,又可積累一些知識量信息量。朗讀有現成的書面材料,訓練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一旦朗讀成了風氣,學生就自然會加深理解和感受,進而內化成思想感情,無形中形成內部語言組織和進行語言編碼的能力,以實現有聲語言的轉換,提高說話能力。
(二)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廣泛對學生進行說話演練。活動課是語文課堂教學以外的、以學生實踐為主的各種富有創造性的語文活動,語文課外活動應豐富多彩,如組織演講賽、故事會、評論會、答記者問等活動,特別是演講與辯論,它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閃光的思想。
(三)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鼓勵學生在社會中進行說話操練。要求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去做有意義的社會實踐。特別是利用假日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體會生活,感受語言交流,并根據特定的時間、空間、條件、環境和不同的交際對象,靈活地組織語言來交流感情,旁征博引,以理服人。
總之,中職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在平時閱讀和寫作教學訓練中培養學生讀、寫方面能力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說的訓練,培養其說的能力,這是未來社會的需求,也是全面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需要。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充滿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