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萍
摘要: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在這個理論的啟示下,中職校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學習者己有的水平進行,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 “最近發展區”理論數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來的。他在該理論中提出: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習從屬發展,同樣的學習對不同的發展階段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對事物的唯一標準的理解,所以學習者己有的發展水平(包括認知的與非認知的)是學習的決定因素,教學要結合學習者己有的水平進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把握好這個教學理論,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對中職校的數學教學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二、數學分層教學的提出
人的發展由于受到遺傳、環境、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在身心發展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先前知識的差異、志向水平的差異(即學習動機)、智力的差異、能力傾向(素質)的差異、學習方式的差異和男女生的學習差異,等等。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有所了解,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讓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分層次教學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分出層次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怎樣去實踐分層教學呢?首先,我們必須做到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從教育的發展來看,最初,當成人向兒童傳遞他們的經驗、技能,以及文化背景、文化價值時,是一個非常正規的過程。后來當學校和教師出現時,從古至今,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踐著分層教學,對每個學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長了如指掌,而且對每人有不同的要求,對不同學生提出的同一問題常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自十七、八世紀班級授課制傳布以后,許多教育家們做了很多努力去增強集體教學的效果,這樣便帶來了忽視班級中個性差異的傾向。在教育工作中,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比較重視共性,統一要求的,對發展學生各自的特點、特長方面則不夠重視,也就是說,總是側重于讓學生達到共同目標的方面。雖然學生的弱點是不容忽視的,但教師既要注意其弱點,又要注意其特長。而弱點和特長又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教師就要有所針對地進行教學,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是應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分層教學。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成功的體驗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是促成個體學習興趣形成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啟示,可對數學學習能力不同的各類學生設置符合他們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根據中職校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按教學大綱所要求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教學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C層的難點,與C層學生結成學習伙伴;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教學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積極向A層同學請教;C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C層以外同學的幫助下掌握教學內容,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學生的層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后,由學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變化情況,做必要的調整(一般是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為一次),最終達到C層逐步解體,A層不斷壯大的目的。
[案例1]“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公式”的教學目標分五個層次:①識記;②領會;③簡單應用;④簡單綜合應用;⑤較復雜綜合應用。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要求是不一樣的:C層學生達到①—③;B層學生達到①—④;A層學生達到①—⑤。在實際教學時,要求C層學生牢記公式,能直接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三角函數問題;要求B層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能熟練運用公式解決較綜合的三角函數問題;要求A層學生會推導公式,能靈活運用公式解決較復雜的三角函數問題。
[案例2]在“函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復習完相應的舊知識后,設計了如下一組問題:
①什么叫函數?映射?
②為什么說:“自變量x有一定取值范圍?”
③為什么說:“函數y有確定的范圍與之對應?”
④x、y的取值范圍與集合有何關系?是什么?
⑤映射與函數(初中)有共同點嗎?有區別嗎?我們能否從映射的角度重新定義函數呢?
⑥如何表示函數?新定義與原定義相同嗎?
要求C層學生回答①②題,B層學生回答③④題,A層學生回答⑤⑥題。
分析:通過提問分析,既復習了舊知識,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又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完成映射角度下函數概念的建構。
四、分層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實施分層教學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清楚自己的數學學習狀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其次,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況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接受與其基礎相適應的教育,獲得相同的發展權利,讓每個同學都有進步。對A層學生突出一個“扶”字;對B層學生突出一個“推”字;對C層學生突出一個“激”字。最后是課堂標準設置。因為學生層次不同,數學學習基礎存在差異,各個層次的課堂教學標準不可能一樣,每位教師要悉心研究各個層次學生的狀況,再確定每節課的標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無論對于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要培養其創新精神。讓學生在不同的知識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創新精神,這是數學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謝軍.維果茨基對心理學的方法論貢獻及其現實意義[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
[2]劉儒德,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